浅析《芳华》电影配乐中的“别”

2018-05-14 10:51李星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芳华电影音乐

【摘要】电影《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正值芳华的部队文工团战士的故事,在这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他们经历了爱情的萌发、人生的变故、战争的洗礼,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本文将从“别”情出发,分析两次重要分别时的背景音乐及蕴含的所思、所感。

【关键词】芳华;电影;音乐;别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影片《芳华》的故事主要围绕部队文工团而展开。许多影片中都会有分别的场景,《芳华》也不例外。但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会留有时代鲜明的印记,就像分别,也会成为时代的标志。本片的配乐及插曲,多以文工团战士们的综合性表演与后期加配插曲原声相结合的形式得以呈现,渲染力十足、代入感强烈。影片的配乐数量较大,且每部作品都包含着不同的深意,接下来笔者将从“别”这一场景出发,探究分别时配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情思。

电影《芳华》中出现过几次分别,其中有两次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它是杨柳依依、一曲阳关的送别,更是不知前路、不问归期的离别。

一、《送别》

在歌曲《浓情万缕》的影响下,刘峰终于决定放下一切羁绊,向自己倾慕已久的“女神”林丁丁表白:“我头一次见你,我听你唱一条大河,我就喜欢你……我真的喜欢你”,不仅握住了她的手还大胆地上前抱住了她。然而,这一幕却被路过的战友抓了个“典型”,他们震惊地说:“政委刚才还说呢,一支队伍要烂先从作风上烂”“好啊林丁丁,腐蚀我们活雷锋!”

林丁丁为了洗白自己,主动向上级举报,诬陷刘峰拥抱她时解她的内衣扣。刘峰因为这个“拥抱”被上级处分,下放至西南边境的伐木连。这成了刘峰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急速下降的转折点。因为这件事,刘峰被划为全军的“典型”,成为他人由羡慕、嫉妒后打倒的狂欢品,成为墙倒众人推的牺牲品。刘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尽管他在拥抱林丁丁时,并没有把手伸进她的衣服里,也没有任何“下流”的想法,然,大势所趋,于事无补。

在众人都唾弃刘峰之时,只有何小萍相信他,也只有何小萍来看望他。或许如同萧穗子的旁白一般,“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他从刘峰的宿舍楼里出来,怀里抱着一箱“活雷锋”的荣誉,耳边飘过仍是那些无中生有的闲言碎语,于是她停住脚步,转过身来在宿舍楼下大喊:“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果不其然,翌日清晨,只见“为人民服务”鲜明地挂在大门之上,两侧的明灯闪耀着光芒,唯有何小萍一人来送刘峰。

《送别》在这里响起,没有意境悠远的歌词,没有纷繁复杂的配器,只有小号吹奏出寥寥旋律,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昂扬,也夹杂着不为人知的哀伤。

作品《送别》为四四拍,其曲调旋律源自约翰·P·奥德威所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几经辗转,后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整首歌曲的音域只有九度(从大字组的B至小字一组的c),听起来平和静谧又带着些许悲戚。影片中《送别》选段是由小号轻缓地吹奏出高潮部分的四小节旋律,钢琴的伴奏和弦用琶音形式如泉水般快速涌出,突出每小节的重音。当他们二人握手之际,交响乐队加入其中,大提琴主奏sol-do-la-sol即每小节的强音、次强音,小提琴拉奏经过音、辅助音等和弦外音(如si-do-si、si-la-sol),穿插在小号的主旋律之中,不仅形成和声效果,更使作品华丽动听,引领着听者的思绪,勾起了从前的画面。

何小萍的第一个军礼敬向了刘峰。刘峰在接站时就叮嘱她,不要在人前说起其父是劳改人员一事,小萍心存感激却无以为报,便“入乡随俗”地敬了一个军礼,尽管她的动作并不标准,但刘峰没有嫌弃、嘲笑,而是耐心地为其纠正:“五指并拢,大臂带动小臂,举到齐眉”。这简单的举动,却令饱受苦痛的何小萍第一次感受到温暖,也为她之后对刘峰的敬慕奠定了基础。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今天他们却在文工团的门口握手道别,她想说些什么,却如鲠在喉,无语凝噎。何小萍望着刘峰渐行渐远的背影,神情凝重地敬了一个极其标准的军礼,这个军礼包含了她对刘峰的敬重、钦佩、崇拜、珍视、惋惜、爱慕,对美好期待的脱离,对虚妄幻想的释然,对无私、善良和爱的致敬。太多的情思,太多的不舍,和那彼此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都寄托在这首《送别》之上。

直到后来,文工团赴边疆慰问演出,何小萍因为不想代替受伤的卓玛上台,就谎称自己有高原反应,还把体温计调了包,然而,装病计划却被军医和政委发现了,于是在演出结束后总结到:“我们今天的总结会也是欢送会,欢送我们的何小萍同志,何小萍同志因为身体原因就要改行了,要到野战医院去锻炼……”。四千米的高原上,下着鹅毛大雪,众人都已散去,只有小萍一人站在原地,没有声音,无喜无悲,她低下了头会心一笑。是啊,这个伤害她也伤害了刘峰的地方,终于可以离开了。

还记得吗?他带她来的那一天,或许老天可怜这个少女,傾泻而下的泪水变成了如丝细雨,打在她的身上,仿佛会洗刷掉那些不愿面对的曾经。走进文工团的时候,雨后地上虽有淤积,放晴的阳光却和煦,象征着新生的开始;她送他走的这一天,可能老天也对这里伤了心,把淅沥的雨滴化成了习习凉风,拂过他的面庞,似乎能吹散掉那段创巨痛深的过往。离开文工团的时候,天色虽是黎明,却充斥着阴郁,象征着美梦的终结。

此一别,天各一方,愿君珍重!

二、《驼铃》

“什么都不说了,都在酒里了。再见了,亲爱的战友们,干杯!”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政委,为什么要把文工团解散啊!为什么啊!”指导老师捶胸顿足地哭着,政委边安慰着指导老师边忍着悲伤:“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知道,文工团的作用是运用文艺的形式慰问一线部队,提升军队士气、舒缓士兵的身心痛苦与压力。但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过后,重大战事基本平息,国家开始裁减庞大的军人队伍,这时的文工团属于“超编”,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纷纷合并裁撤。历史永不停歇地向着前方行驶,专属于文工团的时代已然过去,于是,文工团终在猜测中迎来了解散,也终在散伙饭上迎来了这首《驼铃》。

歌曲《驼铃》最初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歌词表达悲痛催泪的离别情和期待佳讯的勉励情。影片《戴手铐的旅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而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与本片时代背景互相呼应。

在《芳华》中,这首作品先由小号吹奏出前两个小节的主旋律,后加入手风琴伴奏,由文工团众人齐唱而成,其真情实意必不可与其他原声插曲同日而语。全曲为四四拍,旋律线条同音平稳进行再向下级进,作品中出现了几组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共同组成的大切分节奏型,大多为上下三度变化。此外,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共同组成的附点节奏型也出现过许多次,这些典型的节奏型不仅是此作品的特色,也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你我从稚嫩走到沉稳,曾经相伴的战友如今已是兄弟姐妹,多年的友谊已融为浓浓的亲情。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带着对前途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望,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互诉衷肠,口中吟唱的是不舍别离又饱含祝福的《驼铃》,心里祭奠的是记忆犹新却一去不返的《芳华》。

或许今日的离别,是为了明日的重逢,今日所发生的林林总总,都会成为明日打趣的谈资。文工团解散之后,文艺兵们走向五湖四海。这时,改革开放似春风一般吹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吹进了人们的心田,于是,许多人决定追赶新的时代大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口,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随处可见下海经商的生意人,刘峰、萧穗子和郝淑雯也陆续来到这里。昨日的“别”,同样为多年后他们在海口的“聚”埋下了伏笔。正如歌中所唱:“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此一别,山高水长,相聚可期!

三、结语

至此,笔者将电影《芳华》中两次重要的分别场景做了简单的描绘,并将出现的背景音乐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挖掘了每部作品的本质含义及用于此处的原因与效果。“别”这一个看上去凄凉哀伤的文字,却在本片中透漏出复杂的情感和人性的思考,其所配之乐更令观者念念不忘。

参考文献:

[1]李秋菊.电影音乐的魅力及功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14-115.

作者简介:李星寰,女,汉,辽宁葫芦岛,在读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史论与文化审美。

猜你喜欢
芳华电影音乐
芳华不再亦风流
芳华
芳华
音乐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音乐
刹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