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兴和
【摘要】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观念转化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在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打造一支成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做好自我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悄然发生着转型。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人才供需矛盾突出。2015年11月,国家发文要求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思想,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在此大背景下,探索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式,形成系统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各地高校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相关问题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为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高校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调发展;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下需要做好课程资源整合与优化,在保证教学基础性的前提下,又要保证教学的学科前沿性与创新性;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转变传统“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打造特色专业,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虽然当前不少地方本科高校纷纷提出了向应用型地方院校转型的口号,也据此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相应调整。但在实施上依然有部分教职工观念转变不到位,害怕向应用型转型会导致“教育质量滑坡”,认为向“应用型转型”就是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存着抵触或者否定态度。
其次,虽然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教育,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设计等方面依然与社会需求不统一,依然存在“打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旗号、实际依然以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为主”现象,使不少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依然无法走向时代前沿,满足企业和单位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另外,学校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课程教学的状态也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要求极高,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设备欠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基地较少,实践教学“浮光掠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应用的能力。由于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刀实剑”的一线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毕业时自身知识与技能并不能满足一些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同时,学术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究还不够深入和清晰,使得当前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最终导致人才培養效果较差。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客观地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上,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应的教育、培训、社会实践、工作等计划,并根据计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包含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大块内容。其中学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行动指南,具有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独特性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应当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性特点所制定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和个性特点的学习指南和行动方案;发展性则是指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学业生涯规划有可能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综合性则是指大学生在做生涯规划时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学业发展为主线,辅以心理素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正确认识。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必须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做出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按照职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参加学习小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发掘自己潜质,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去适应社会环境和职场要求,切实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通过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析
高校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既有助于高校形成系统的面向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在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高校要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性,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实践技能上。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让生涯规划贯彻大学四年。大一、大二年级要重点做好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科学剖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从自身兴趣特长、爱好能力上做好学业生涯的规划。高校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督促学生将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大三、大四年级要重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业与市场岗位的关系。高校还要积极通过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平台,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产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走向生产一线岗位,真正地提升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