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题材的摄影作品是纪实摄影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国做为一个农业大国,这类摄影作品所代表的是中国几十年来的改革变迁。作为一名摄影创作者,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作品须贴近人民生活。乡村是我们文明的根源,立足于乡村拍摄是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有利渠道。
【关键词】人文意识;中国乡村;表现特点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文意识的起源
(一)什么是人文意识
“人文”一般泛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意识即人文精神,具体指人类的文化精神,“人文”一词起源于欧洲14世纪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它具体表现为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它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是人类精神价值的具体展现。而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反映了人类的内在思维活动,这时的“人文”不仅包含平日的言语和行为,还包含了个人的世界观和对于这个社会的诉求。而人文摄影就是以拍摄具有社会活动现象的人,以他们为创作主题来反映社会现象。
(二)摄影创作者的人文意识
摄影创作者的人文意识其实是一种坚持,坚持从平凡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去寻找点滴,对于身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意识地去记录,见证着身边的一切变化。在拍摄时尊重每一位被拍摄者,不去过度消费苦难,在怀揣摄影理想的同时保持着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注与敬畏。以拍摄纪实摄影为主的摄影创作者作为真实事件的见证者,有义务去唤醒民众对事件的认识。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推动下,他们探求事实的真谛,并把这一目标付诸于行动。不得不说,在摄影的历史长河中,摄影创作者在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下,忠实地记录下了一大批见证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发展时刻。
二、农村题材摄影作品的表现特点
(一)农村题材摄影作品的表现方式
农村题材的摄影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故事人物为主的,通常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去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例如,焦波在拍摄《俺爹俺娘》时就以非常亲近的角度去拍摄自己的父母。这种拍摄方式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被摄者的状态会以比较自然的方式呈现。而焦波也把这一点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拍摄自己的父亲母亲,在三十年间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身为摄影师的焦波敏锐地抓住了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国的农村风光和这一代人的父母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他这组作品不仅仅是拍摄了父母几十年的生活,也是这几十年中国农村风貌的真实写照。
另一种是以乡村风光为主,这类的摄影作品每年在各大摄影展中都有很多。拍摄者一般比较客观,不会过多加注自己的情感,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实地记录。主要的拍摄内容是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民俗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但这种拍摄流于形式,拍摄周期比较短,对乡村的了解和深入程度远不及予一种。
(二)农村题材摄影作品的表现内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焕然一新的农村生活大量的摄影家开始创作拍摄作品,中国农村题材的摄影作品层出不穷。侯登科作为中国纪实摄影的坐标式人物,他的作品一直贴近普通大众,拍摄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中国乡村之中。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与土地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中国人的命运永远都会跟自己脚下的土地相关联。于是,在1980年末,侯登科開始跟随拍摄陕北的一群特殊劳动者——“麦客”。“麦客”是没有自己的田地,农忙时帮人收割麦子的一群雇工,他们与这片陕北大地存在一条隐形的生态链,几百年都是这么依存着过来的。如今农业机械化操作逐渐普及,传统被突如其来的变革打破,“麦客”们的命运也变得不可预测。侯登科拍下的一张火车过隧道的图片,精准地表达了这个群体的命运。《麦客》系列的拍摄一直延续到2000年,20年间,侯登科深入了解了这个群体,从1980年随着农村责任田的推行,“麦客”迎来了黄金期,到1990年面对机械化收割的尴尬。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使侯登科近乎完整地记录下了这片黄土地的转变,他关注在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生活状态,对摄影的思考和个人身份的追问从来没停止过。
三、农村题材摄影作品中人文意识的兴起
(一)早期人文摄影的具体表现
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初,记录性和真实性就一直伴随摄影左右。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摄影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快门速度的提高让“决定性瞬间”理论得到了大众认可,相机的体态越来越小巧,便携的特性让拍摄可以到达更遥远的地方。摄影作品其实是各个摄影家情感的表达,这时摄影已经不是真实的代名词,拍摄的立场和角度是由摄影创作者去自行选择的。
一些主要以记录生活为主的摄影家在不断拍摄的同时,也不断地发表着自己对社会的诉求。1948年,纪实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拍摄了著名的专题摄影作品《乡村医生》,该作品拍摄时间长达23年。23年的时光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西部的风貌和一个西部医生生活的全部。画面内容简单却震撼,把一名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感充分表现出来,医生崇高的人格在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之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1973年,他拍摄的《水俣病村》曾经轰动一时,这个村子的大部分水源被非法排入日本海的含有有机汞的工业废水所污染,导致整个村子多数人都患上了水俣病,他拍摄的那幅著名的《智子入浴》被广为流传。在拍摄期间,尤金·史密斯遭到日本黑社会的殴打,导致左眼失明,这件事给当时所有在谋求发展的国家敲响了警钟,“水俣病村”成了人类发展史上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作家本·马多曾这样评价过他:“他把自己看做一名英雄的殉道者、新闻摄影的普罗米修斯,为维护他的气节而受尽拷打”。在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创办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以此来鼓励摄影师继续对社会保持关怀的热情。
(二)人文摄影的影响
人文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种,它最大的意义在于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读者。人文摄影作品擅长用真实的故事和充满冲突的画面去展现真理,不论是单幅摄影还是专题类的组图,作品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最初故事的立意,它的拍摄特点是对于故事人物的典型性的塑造。
我国著名摄影家谢海龙,在1991年跟随希望工程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进行拍摄。当时拍摄了许多孩子的画面,有用力朗读的,也有认真听课的。但唯独《大眼睛》这幅作品跳了出来,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宣传图片。相信任何人在看到这幅作品时都会被震撼,画面中小姑娘的大眼睛中蕴含着对知识的渴望,看着前方也像在看着你。她的凝视拷问着每一个的内心,明亮的眼睛和冻伤的手成为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人忍心不去帮助这样的一群孩子们。《大眼睛》这幅作品帮助希望工程更加迅速地推进了救助进程,也使希望工程的形象得以在全国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民众的捐助越来越多,有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小学生。希望工程项目牵动着全国亿万民众的心,也改变着许多被救助的孩子的命运,摄影在此刻真正用自身优势对社会产生了改变。
参考文献:
[1]俞菁菁.浅谈摄影人的人文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
[2]段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纪实摄影内含人文情怀的探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
[3]王景和.最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4]顾铮.现代性对乡土中国的影响和摄影表现的主客两元[N].中国摄影报,2015-10-23(9).
[5]于德水.以“乡土中国”管窥中国纪实摄影现状[N].中国摄影报,2015-10-23(9).
[6]陈建军.新锐影像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7]张顾文.浅析摄影艺术的三大特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7).
[8]程勇真.传统乡村美学消逝的趋势表征及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5(3).
作者简介:王静(199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摄影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