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记忆”工程是山东省自2014年起实施的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创新工程,通过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乡村记忆;保护工程;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城镇化水平和新農村建设加快推进,广大城乡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总体上看,大部分地区在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但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忽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遭受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使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有效保护,如何将宝贵的乡土传统文化和乡土建筑这些“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以“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的形态保护好、发展好,成了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乡村记忆”工程及其意义
(一)“乡村记忆”工程的涵义
“乡村记忆”工程可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不仅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活化记忆”,还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延续城市、村镇历史文脉,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应坚持“整体保护,规划优先、科学保护,兼顾发展、民生为本,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贯彻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保护要求,科学编制乡村记忆的整体保护规划,依据审批通过的规划要求,有序推进记忆保护单位的整治、利用和传承。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现代文明生活品质,因地制宜,切忌死搬硬套,搞“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记忆”文化遗产单位保护整治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广泛引导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投资、投劳,做到保护利用依靠社会,成果全民共享。
(二)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义
1.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模式的创新尝试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孕育了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保护传承方面意义重大。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在文化的原生地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护,以便于整体展示、宣传、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遗产。
2.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
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过程中这一实际需要出发,顺应文化遗产丰富地区城乡建设的迫切需要,打造乡村、社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以延续乡村历史文脉,进而不断丰富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成效。
3.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积极性,以保护和利用当地文化遗产为契机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无棣县“乡村记忆工程”现状分析
(一)无棣县实施乡村记忆保护的做法及成效
无棣县以人文鼎盛称著齐鲁,历史悠久,文化古迹遍布四面八方,生态资源丰富。始建于唐代的大觉寺与海丰塔(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明清时期官宦府第吴式芬故居(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明清县衙等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汇集了鲁北地区多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齐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种文化及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无棣人才荟萃,在历史上涌现了1个相国、7个翰林、9个尚书、10个侍郎、55个进士、167个举人,394个贡生,享有“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之美誉的清代吴氏家族、才高八斗的宋代词人李之仪、李之纯兄弟、刚正不阿的后唐贤相李愚等文鸣千载的文化巨擘。
近年来,无棣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山海古邑,儒风无棣”的发展战略,把“乡村记忆”工程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完善保护服务。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无棣县在收到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多部门《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通知》(鲁文发〔2014〕61号)后,立即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县“乡村记忆”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开展业务培训,系统学习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方案》、《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手册》以及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推进步骤。组织人员对现存的文化遗产、文化场所、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等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调查,分类整理了各类文化资源,并形成了基础档案和数字化档案,从传统古建筑的数量、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存现状、地方特色等方面扎实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的进展,在文化原生地调查、保护、展示、宣传、传承和综合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呈现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势头。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与全县上下期望值不相符
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记忆工程未成体系,未能体现旅游强县和历史记忆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求“建新拆旧”,而“乡村记忆”工程要求以完整性、原真性地保留,有一定的矛盾冲突。
2.缺乏资金支持是最大制约因素
缺乏文化旅游和文化记忆工程开发资金,“乡村记忆”工程的地点大都分布在偏僻地区,乡镇财政紧张,经济条件较差,自身无力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上级对文化旅游和文化记忆投资较少,社会资金融资难度大。
3.旅游和文化记忆项目整体实力弱
旅游景点、线路市场运作亟待突破,品牌知名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游客少、滞留时间短,游客消费手段和渠道单一。
三、无棣县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路径分析
(一)做好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规划
全县“乡村记忆”工程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做到既立足于文化历史,完整保护古建筑、古街、古巷、古井、古树等历史遗迹,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又要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保护地段、街区、对象,赋之保护规划的法律性,严格按规划实施,使保护利用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力度,一方面,在实施建设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和发挥整体作用,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启动公众参与机制,利用走村入户、文艺晚会、图片展览、专题宣传片播放和专家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保护意图、目标、实施计划与保护方法等,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使他们理解和支持,并主动配合政府共同实现乡村记忆的保护目标。
(二)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记忆”
古建筑的科学修复与改造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在项目建设中,对基础设施和古民居进行翻新改造。根据不同的地点,将不同性质和不同价值的住宅建筑区分为不同等级,实施保护、改造、重建的三级保护模式。传统住宅建筑的颜色风格、生活设施及装修标准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外部基础设施的改造应尽量保持街道的原始方向,规模和特点尽可能保持原貌。此外,还要与旅游业结合,发挥第三产业和传统手工业的产业优势,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多学科介入保护
“乡村记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人文学者和建筑师应该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外,还需要市场经济、文化旅游、历史人文、社会生态等学者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此外,由于“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涉及主题多,因此,更需要不同方法的参与,来深入挖掘、梳理和研究农村记忆的结构、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认同”,唤醒并激发更多人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的热爱,积极投入到“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中去。
(四)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对“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来说,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资金,利用文物保護资金,加大对“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职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统一规划、有效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做法要坚决予以取缔和废除。根据“乡村记忆”工程的总体要求,选择合适地点,因地制宜,全力推动“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建设,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地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结合文物保护工程建设,促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展览,进而带动“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作者简介:祝琳琳(1987-),女,湖北,本科,毕业于黄河科技大学,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