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全方位展示了习近平在黄土高原挥洒汗水、激情奋斗的知青岁月。書中一则则鲜活的事例,一句句真切的话语,让我感觉像是与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话,为我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我问他遇到困难怎么办?他坚定地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亲遭受迫害,命运未卜;母亲受审挨批斗,饱受摧残;兄弟姐妹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苦不堪言。就在此时,15岁的习近平选择去陕北的梁家河当插队知青。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困难浇不灭他的理想信念。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一次次磨破、出血的肩膀,长出了老茧,再不需要肩垫,也能挑起重担。他挑起丰收的粮食,更挑起肩上的责任。从一个柔弱的书生变成一个百姓称赞的农活能手,成为一个群众尊重的领路人。习总书记用行动告诉我们,“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他告诉青春韶华的我们,要将艰难困苦看成砥砺青春的“磨刀石”。把每一句批评,每一次跌倒,都当成是前行路上的鞭策,去应对一次次的挑战,去征服一座座的高山。
我问他面对人民如何做?他深情地说“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在陕北贫瘠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却找到了精神的富矿,陕北的乡亲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他,给予他成长的机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他的回馈。从40年前,他将获奖得到的三轮摩托换成手扶拖拉机,为村里拉庄稼,到阔别陕北25年之后,仍自己掏腰包为当时在陕北相识的老百姓治病;从为梁家河的乡亲们建沼气池、挖深水井,到提出“精准扶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做什么”成为他始终不渝的信念。作为大山的子女,我被总书记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情怀所折服,他教会我将为民办事作为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我问他面对工作如何干?他回答我“筚路蓝缕,手胼足胝”。为了解决发电的问题,青年习近平不远千里,跨省求学,用40天走访了5个区、17个县,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下建造沼气池进行了深入学习。冬天,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光脚站在冰上打淤地坝,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夏日里,沼气池漏水跑气,需要及时清理出水粪,他就连夜用桶往外吊水粪,一桶、一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却坚持了整整一天一夜。从梁家河带领百姓们富起来,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是他干事创业的法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在实践中磨炼本领,争当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我问他面对书本如何学?他鼓励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青年习近平好读书,从《论语》读到《经济发展理论》,从《三国志》读到《浮士德》,传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求学若渴的佳话。这也是为什么总书记能够在各类场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习总书记说过“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向习总书记看齐,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底蕴,将学习求知作为扬帆远航的“助推器”。多读书,合理规划时间,制定阅读书单;会读书,学以致用,知行结合,用学习指导实践;深读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会作者思想的变化。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植根基,让知识助我们挑起新时代的“大梁”。
“人并非生来就伟大,而是越活越伟大。书中讲述的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普通人通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但当所有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时,就诞生了伟大。”通过读书的契机,这场以行动作为解答的对话,是一次系统的答疑解惑,鼓励我们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克服困难、一心一意的态度对待人民、一干到底的气魄完成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严谨求学。让我们用行动书写青春的考卷,用奋斗奏响新时代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