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话剧,营造一代风气

2018-05-14 16:38陈晋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戈尔洛夫前线

陈晋

(接第11期)

在其他高级領导干部中,比较早地在正式场合谈论《前线》人物的是彭真。1944年7月,他在中央党校整风大会的总结报告中,针对新老干部之间常有互不服气的现象,提出:“新老干部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就容易搞好团结。”“说老干部是戈尔洛夫,新干部是吴部长(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中能说会道的具有教条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干部——引者注),这些都是片面的。”

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朱德视察了晋察冀解放区。他担心当地的老干部砸掉自己的“金字招牌”,特意提醒:“现在我们老干部中,有一些戈尔洛夫,认为自己有二十多年的革命历史,打开了很多地方,发展了党和军队,就摆老资格,骄傲自满。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做到老就得学到老。社会是在不停地进步的。”

刘少奇谈论《前线》人物,并明确把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联系起来。1948年10月,他在西柏坡对华北记者团发表谈话说:“搞‘客里空是会受处罚的。有些资产阶级的记者是靠拍马屁吃饭的。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因为党内还有资产阶级影响,‘客里空还能靠这点残余吃饭。不过这不可靠,哪一天一说整党,就糟糕了,靠资产阶级影响得彩的‘客里空一下子就不行了,这是他们应该有的前途。不靠广大人民吃饭,不靠真理吃饭,你的事业就靠不住。”

刘伯承喜欢《前线》,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最为有名。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经常借戈尔洛夫告诫领导干部不要故步自封、犯经验主义;借“客里空”教育各级参谋人员在处理军务时不要凭想当然办事,要杜绝粗枝大叶的“差不多”现象。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1946年下半年,正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战事频繁的时候,平均二十天就要打一仗。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抓紧一切空隙时间补译、校订《合同战术》一书。他很欣赏苏联著名话剧《前线》,多次强调不要做戈尔洛夫式的保守人物,而要像欧格厄夫那样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伯承自己就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作战特点,最早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我军建设战略位置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为推进军队建设正规化,刘伯承还向学员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杨得志+罗哈里斯基+麦克阿瑟-戈尔洛夫=X”。《前线》虚构的“戈尔洛夫”同现实中的中外将领一道,成为他总结军事指挥经验的形象素材。

在其他元帅当中,徐向前和陈毅也经常谈论《前线》人物。徐向前1947年12月26日在晋冀鲁豫军区训练教育会议上说:“我们要反对戈尔洛夫思想,摆老资格不学习就是戈尔洛夫,大干部摆老资格是大戈尔洛夫,小干部摆老资格是小戈尔洛夫。谁不愿当戈尔洛夫,谁就应该好好学习。”这段话当时曾广为报道。陈毅在战争年代曾引用《前线》人物告诫部下,要“继续学习新技术,千万不要做戈尔洛夫式的人物”。1961年7月,他在写给孩子的诗中还叮嘱:“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1947年6月,《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在该报上专门开辟了《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专栏。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李井泉总结这次活动时,要求党政军各部门推广新闻界反“客里空”活动的经验,并认为客里空与戈尔洛夫是分不开的,这两种人在其他工作部门也有,“自满的戈尔洛夫加上一个说谎话的客里空”将使我们打败仗。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如此重视《前线》的教育作用,一般党员干部中的情形又如何?这方面的回忆更多。例如,钱之光在《回忆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战斗岁月》中说,当时在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一位老同志因为一件个人的事情发了脾气,影响不太好,在党的生活会上,一些同志对他进行批评帮助时,就联系到《前线》里的戈尔洛夫摆老资格的作风。胡开明在《在晋察冀的日子里》一文中回忆,1945年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时,社长邓拓就领导开展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活动,原因是编辑记者多是从平、津等城市来到解放区的,不熟悉农村生活,曾编发过不真实的报道。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1946年底还把《前线》人物写进了工作总结当中,里面说,“半年来经验证明:一切的进步只能从克服戈尔洛夫的观点和教条主义中才能产生”。

从推荐《前线》看领导方法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借用、引申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这两个戏剧人物,有力地促进和体现了一种奋发进取、实事求是的时代风尚。仅此而论,毛泽东推荐《前线》的初衷实现了。这里面,很可以看出一些领导规律和工作方法。

第一,毛泽东十分注意从观察和分析形势入手来把握客观实际的发展趋势,进而抓住要害,引导人们适应新形势。他在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两度宣传和推荐话剧《前线》及其人物,绝非偶然。在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人们在主观上往往容易滋长的便是戈尔洛夫那样的骄傲自满、不求进取的情绪,缺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快胜任工作的能力,容易滋生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不良风气。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这段话,也是对推荐话剧《前线》的一个注解。

第二,一种好的时代风尚的形成和发扬,需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共识,并且带头去倡导、去实行。毛泽东推荐《前线》,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广泛响应和理解。仅就前面所述,当时在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真、李富春、李克农,以及在部队和地方工作的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毅、粟裕、王震、宋时轮、朱瑞、李井泉、邓拓等等,都非常清楚和看重《前线》的教育警示作用,大力支持这部话剧的演出,或带头宣讲,由此才可能实现时代风尚的塑造。否则,毛泽东的期望也只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或只在文艺界热闹一下。

第三,适时推介文艺作品和典型材料,能够为领导意图插上形象生动的翅膀,拥有鲜明的感染力。毛泽东一贯重视和密切关注文艺作品和典型材料与时代趋势、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推介起来总是驾轻就熟。在延安,他还先后推荐了京剧《逼上梁山》,倡导演出了京剧《三打祝家庄》。前者是为了在党员干部中普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压迫引起反抗这样一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后者是为了在党员干部中普及解决问题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入手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1944年5月,在推荐《前线》的同时,毛泽东还推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部外国戏剧作品,一篇中国历史文章,讲的道理相得益彰,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很容易普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绝不当李自成”“不要出戈尔洛夫”、反对“客里空”这几句口号,抵得上许多书讲的大道理,而且其感染效果也非理论书籍和文件比得上。

《前线》中的“戈尔洛夫”和“客里空”,一个看不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凭主观经验办事和吃老本过日子;一个干脆就不接触不研究实际,凭想当然办事。这种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无非是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会有不同。防止和克服“戈尔洛夫”和“客里空”现象,自然不会过时。

猜你喜欢
戈尔洛夫前线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警犬戈尔吉
焚诗记
爸爸的微笑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