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技术创新的策略与路径:基于专利技术/功效的分析

2018-05-14 08:54邱洪华李程博
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银行业功效

邱洪华 李程博

[摘 要] 文章采用incoPat平台获取并构建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数据库,绘制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分析银行业商业方法技术创新态势。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成果增长较快,主要应用的领域包括系统优化、资金安全、交易便捷和信息安全,创新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据处理、通讯/数据传输、监控/测试和银行系统。文章认为,不同的银行应当根据所处的技术创新位置,针对性地采取进攻型、跟随型和防御型的技术创新策略以及与之相应的创新路径,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银行业; 商业方法; 技术/功效; 创新态势;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3-0083-13

一、银行商业方法创新及其专利保护

在先进科技的支撑下,金融创新开始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开始从根本上改变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和金融组织的分工方式,金融商业方法的创新逐渐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流 [1 ]。但是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很容易被模仿,同质化的产品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充斥于银行业务中。根据美国学者Tufano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1974—1986年的58项金融创新产品当中,有35项产品创新在1年内就被他人模仿,其他23项在稍长的时间里也陆续被模仿 [2 ]。因此,利用专利制度对银行的金融创新进行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

以商业方法创新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是国内银行应对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与掌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是金融创新活动和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结合 [3 ]。商业方法一般是指为处理或者解决商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由人类智力创造的规则或者方法。对于银行业而言,其商业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計算机或者网络辅助技术来实现金融产品创新或者业务流程运作的商业方法,主要涉及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者与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技术所实现的金融商业方面的安全技术、派生金融工具的开发、金融相关操作技术、金融交易技术及资产管理技术等 [4 ]。实践证明,发达国家一些具备较强金融创新能力的银行企业早在本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着手商业方法专利的战略布局 [5 ]。

因为专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以公开换取垄断”的特征,使得专利信息分析成为研究产业创新的重要工具和内容 [6 ]。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专利地图和专利计量 [7 ]。当前对于银行商业方法的信息挖掘多采用专利管理地图模式,主要是对专利类型、数量、年度趋势、申请人数量等宏观层面的分解,难以透视专利背后所蕴含的具体的技术信息。而利用以技术/功效矩阵图为代表的专利技术图,可以相对准确地从技术层面透析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研发和授权状况,显示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区与技术热点集中区域,有效地帮助技术人员直观地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发现技术创新方向,获知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区域和技术弱点。

二、银行商业方法创新及其专利保护研究综述

外国一些学者对于商业方法创新成果能够授予专利并且带来竞争优势持肯定态度,认为只要具备授予专利权所要求的条件,商业方法就应该获得专利保护 [8 ]。为此,银行在进行商业方法创新的时候,通常会迅速地申请专利 [9 ]。但也有学者认为,鉴于商业方法创新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应该执行更加严格的专利审查授权标准 [10 ],进一步完善专利审查制度,提高商业方法专利的授权质量 [11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内资银行的专利数量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专利质量在某些指标上依然落后于外资银行 [12 ],内资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商业方法专利创新成果,积极开拓国际专利战略市场,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13 ]。

在专利技术/功效图的作用和应用层面,张兆锋等研究认为技术/功效图可以应用到专利布局分析、技术创新路径分析、技术机会发现和辅助申请文件撰写等方面 [14 ]; Kim等人提出了具体构建技术功效矩阵的步骤 [15 ];陈颖等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度指标和矩阵构建词汇模型的矩阵结构生成方法 [16 ];翟东升等提出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结合专家后期对文本挖掘结果的评估,构建完整准确的技术/功效图和技术应用图 [17 ]。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及其专利活动是知识产权理论界和金融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在研究的深度上有待加强。而现有研究表明,专利技术/功效矩阵是探究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本文利用技术/功效矩阵图,透析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发展态势,揭示当前的技术空白区和专利雷区,从而为中国的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提供路径参考。

三、专利信息的检索与整理

(一)专利数据检索和清洗

本文利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对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执行检索①。检索表达式:申请人(专利权人)设定为“银行”,地区设定为“中国”。该检索表达式的含义是指各银行在中国大陆(内地)申请的,包含商业方法专利在内的所有专利。共计获得2265条相关专利申请信息。

在数据清洗方面:第一,通过专利申请人信息梳理,去除非银行企业所申请的所有专利信息②;第二,通过逐一标引,去除银行业所申请的非商业方法类专利③。最终形成符合研究目的的专利样本数据信息共计2152条,构建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数据库。

(二)专利标引

专利标引是进行技术/功效分析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每一篇专利文献的阅读,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对其中所包含的技术要点和其能够实现的功能效果进行准确界定和归类划分。在对银行业的专利情况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咨询行业专家等工作后,将银行业的商业方法专利进行了以下技术/功效分解,如表1所示。对于每一件专利按照其涉及的技术和所能实现的效果进行编码,比如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系统优化效果的被标记为“G2”,实现文件管理效果的则被标记为“J2”。

四、专利技术/功效与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态势

由于商业方法类创新成果只能申请发明类专利保护,因此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范围可限定于银行业的发明申请部分。根据银行的业务特点,单纯依赖IPC分类对商业方法进行划分,并不能完全包括全部商业方法的发明专利范围,因此经过阅读全部的专利申请文献,对符合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总结发现在2152项发明申请中有1895项是或者包含商业方法的专利,占比达到88.05%。在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461项专利中,商业方法类专利有344项,占比达到74.62%。说明商业方法类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占据银行业专利数量的主要份额,或者可以认为,商业方法专利是多数银行企业参与金融技术创新活动与竞争的重要领域。

(一)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技術/功效年度趋势:创新发展历程分析

对商业方法专利进行年代—技术/功效分析,是了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区分成熟技术和发展中技术进而决定研发方向的重要手段。透过该方法透析专利技术的演变历程和年代热点,可以为银行的专利技术储备、未来开展新型业务方向提供指引。图1所示的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技术—年度图,对每个年代的技术进行整合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从1985年开始的年代趋势和涉及的技术分支,气泡大小代表专利数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显著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3年及其以前,此时的商业方法专利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技术创新点比较零散,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通讯和数据传输、银行系统和数据处理以及交易方法等技术领域;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的技术创新在多个技术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专利数量在整体上也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阶段,先是受2002年花旗银行抢注商业方法专利事件的影响,国内银行开始重视以商业方法为主的技术创新及其专利布局。尔后,为了应对中国银行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提升内资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银监会在2006年12月颁布实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这些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再加上“云金融”“互联网金融”和“手机银行”等信息技术与银行产业相互融合的金融创新产品日趋成熟,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的创新从整体上也呈现高度活跃的态势,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数据处理、通讯/数据传输、监控/测试,此外,安全/认证、银行系统、交易方法和银行辅助设备等技术领域的商业方法创新成果也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

专利申请功效反映了银行产业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及其时间发展的差异性。图2是1985—2016年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功效。从图2中可以看出,整体趋势上,在2003年及其以前,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相关技术主要应用于交易便捷、系统优化和信息交互等领域,而此后,除了原有的领域,商业方法创新在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资金安全和银行安全)、风险管控、人事管理和文件管理等领域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现有框架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或新兴的金融产品,通过与信息技术加强整合,从而在金融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创新。

(二)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整体技术/功效:创新密集区和空白区

通过对目标专利数据库中的商业方法专利信息进行标引,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纵轴表示主要技术分支,横轴表示技术所能实现的功效,气泡大小表示申请的专利数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技术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主要应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处理、通讯/数据传输、安全/认证、银行辅助设备、监控/测试等,可以认为,这些技术领域是银行商业方法创新的技术热点。从功效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首先是系统优化,然后是信息交互、信息安全、交易便捷等,而这些技术效果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该矩阵图中还可以发现当前商业方法专利技术空白区或者潜力区。以数据处理为例,中国银行业在进行商业方法创新过程中,主要利用该技术手段来解决系统优化问题,除此以外,该技术还被银行用来解决信息交互、文件管理和人事管理,这些领域是数据处理技术的热点,而该技术在银行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则有待加强。类似地,在“工作流程—银行安全”“密码/密匙—风险管控”“交易方法—文件管理”和“数据存储—银行安全”等技术/功效领域,当前尚未有商业方法的专利布局。可以认为,若非存在“技术不可能”,则这些领域对于中国银行商业方法创新而言,即可能属于技术空白点,相关银行企业若能在这些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则有可能获得专利保护时间上的优势地位。

(三)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人技术/功效:创新主体与竞争力分析

通过“申请人—技术/功效矩阵”,可以透视特定技术领域的主要竞争者及他们相互之間的比较创新优势,从而可以为后续的合作、委托、许可、转让等技术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图4表示的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TOP15申请人及其在创新活动中所关注的技术领域。从图4中可以看出,从总量上看,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具有绝对优势,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国民生银行相对拥有较多的专利。而在外资银行当中,美国银行是在中国拥有较多商业方法专利的银行,此外,花旗银行、瑞士银行和大通银行等也在中国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商业方法专利。

从申请人角度来看,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商业方法创新呈现出较为类似的技术领域,均比较集中于数据的识别表示、处理、存储,交易方法,银行系统,工作流程和监控/测试等。两者相比,中国建设银行在大多方面均有创新领先优势,而中国工商银行则在安全/认证和银行辅助设备等方面,具有创新领先优势。

从技术上看,数据处理、通信/数据传输和监控/测试等技术得到了多数银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较多的商业方法创新成果,也说明了这些技术对于银行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密码/密匙和数据识别/表示等技术领域专利活动并不活跃,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尚未成熟,创新成果不属于专利保护的主题以及银行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等。

申请人—功效图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申请人解决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如图5所示,横轴表示商业方法涉及的技术效果,纵轴为主要专利申请人,气泡中的数字表示专利申请数量。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对银行业商业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效果都有所涉及。除了对现有的技术效果进行不断地优化,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还偏重于解决银行的安全问题,注重客户资金和银行本身的安全维护。同时,两家银行对在业务活动中需要的联络与沟通机制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商业方法创新成果。

(四)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明人技术/功效:创新阵容与差异化优势

发明人—技术/功效分析,可以清晰展示特定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骨干,为相关银行就创新型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指引和参考。图6展现了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主要发明人—技术矩阵图。

从图6中可以看出,数据处理、通信/数据传输、监控/测试、数据识别/表示、银行系统和安全/认证等技术领域得到了较多发明人的关注,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主要发明人几乎都在这些领域拥有专利申请。可以认为,中国银行业在这些领域投入了较多的创新智力资源。而相比之下,关注密码/密匙的主要发明人只有罗恕人、敦敏鸿和曹海鹰等三位。

从图6中还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发明人及其比较优势。在数据识别技术领域的主要发明人是王伟、赵金鑫和张舜华;在通信/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的主要发明人是何明杰和王伟;而在监控/测试技术领域的主要发明人是敦敏鸿和曹海鹰。王伟和赵金鑫的主要优势领域在于数据处理,郭敏鸿的主要优势领域在于监控/测试。而通过阅读专利文献可以发现,这些发明人大多隶属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而且同一单位内部的发明人之间多有协作关系,以技术小组的形式进行技术开发。

发明人—功效图侧重研究发明人相关专利成果的技术效果和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图7表示的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活动中的主要发明人—功效矩阵。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优化、信息交互、交易便捷、人事管理、文件管理和成本管控等技术效果领域集中较多的主要发明人。因此,可以认为,如何解决和实现这些技术效果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向,相关银行在这些领域也投入了相对较多的创新资源。

从图7中还可以看出相关技术效果领域的主要发明人及其比较优势领域。在系统优化技术效果领域,主要发明人是王伟、郭敏鸿和赵金鑫;在信息交互技术效果领域,主要发明人是何明杰、章梦和庞以新;在交易便捷技术效果领域,主要发明人是王伟和傅强。而从发明人角度上看,除了多数主要发明人均涉及的系统优化技术效果以外,王伟的优势领域是信息交互,郭敏鸿的优势领域是信息安全,罗恕人的优势领域是资金安全。

五、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及其专利保护态势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专利布局起步较早,并对内资银行的专利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技术/功效矩阵发现,内资银行商业方法专利布局主要呈现发展较快的特点。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领域不仅具有明显的申请数量上的优势,同时在专利授权数量上也具有领先优势。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等商业股份银行也申请了较多的商业方法专利。可以认为,在产业竞争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内资银行,尤其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银行企业,已经开始注重金融商业方法创新,并意识到专利制度对商业方法创新成果保护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银行也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主要竞争者。

通过专利的技术/功效矩阵可以发现,系统优化、资金安全和交易便捷等技术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活动较早涉及的领域,同时,它们与信息交互一起是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应用的热点。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应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据处理、通讯/数据传输、监控/测试、银行系统等。这些技术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银行机构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应用。而在技术效果方面,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主要应用于系统优化、信息交互、信息安全和交易便捷等。建设银行商业方法创新在系统优化、信息交互、交易便捷、成本控制和故障处理等技术效果方面具有优势,工商银行则在资金安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银行安全等技术效果方面具有优势。从创新资源分配的角度看,数据处理和通讯/数据传输这两个技术领域集中了较多的发明人,相比之下,密码/密钥技术领域只有曹海鹰、罗恕人和郭敏鸿等三位发明人,而这三位发明人同时也是专利申请数量较多,涉及技术领域的范围较广的发明人。可以认为,他们是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引领型专家,拥有这些发明人的银行企业将会在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智力资源优势。

(二)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路径

对于当下的内资银行而言,在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于外资银行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进一步释放技术创新活力,发挥出自身专利资源的巨大价值,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方法创新策略,从而保持或提高各自在金融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优势和竞争力,是我国内资银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证明,不同的银行企业,由于其自身在所处的创新环境、拥有的创新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就应当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本文认为,内资银行在今后的商业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当采取的创新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1.主动进攻、积极开拓型创新策略

代表性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该类银行在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多,市场竞争力较大。可以认为,这两家银行是我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第一集团,它们具有其他银行短时间内无法赶超的创新领先优势,同时这两家银行凭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商业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奠定R&D投入方面的基本保证。

在具体的创新路径方面,它们应当以数据处理、数据传输为核心,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与手机银行等热门发展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搭建以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技術骨架,探索这些方向的核心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同时,在国家日益重视知识产权运营的背景下,应当通过许可和转让的方式,加强与其他银行开展技术合作,在提升自身金融商业方法创新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优势专利资源的价值。此外,还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拓展国际业务过程中,注重专利布局,执行“业务未到,专利先行”的理念,将核心商业方法专利嵌入主要海外金融市场,从而为与商业方法有关的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实施跟随创新策略

代表性银行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交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该类银行在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定数量的商业方法创新成果,并且在金融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在具体的创新路径方面:一是在当前的技术空白区寻找创新机会,如与安全有关的密码/密匙技术分支,还有利用银行辅助设备(自助柜员机等)进行交易方法创新以及数据识别等技术方向,从而形成自身区别性核心技术;二是采取专利跟随战略,通过对在商业方法创新领域具有优势的有关银行进行专利信息分析,获取其核心专利技术点,在该技术外围积极开展研发工作;三是利用自身在市场竞争力上的优势,通过专利收买快速形成与业务目标配套的专利池,降低新兴业务被迅速模仿的风险,从而获取开展创新的时间优势和垄断权利。

3.避免侵权的防御型创新策略

代表性银行:众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城(村)镇银行。该类银行在商业方法创新领域的主要特征是:以金融商业方法应用为主的服务型银行。该类银行无论是在商业方法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在金融市场竞争力方面,并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业务功能大多都定位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而非创新型银行。

在具体的创新路径方面:一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专利预警,预防在开展新兴业务过程中触碰到其他银行的专利雷区,避免陷入专利诉讼,降低专利使用费的赔偿风险;二是实施技术公开策略,阻止其他竞争对手对该项技术申请专利保护的可能性,为自身减少潜在的发展障碍或侵权风险;三是采取专利无效手段,在专利纠纷处理过程中,通过寻找能无效他人专利的条件,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对方设置的专利障碍。

参考文献:

[1]张玉蓉.我国金融企业商业方法专利竞争战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3(4):22-27.

[2]雍海英,李学丽,蒋飞.中资银行商业方法专利战略现状及分析[J].商业研究,2006(5):28-31.

[3]袁永静,胡坚.论金融机构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J].上海金融,2009(4):76-79.

[4]陈晓,倪颂军.商业银行专利保护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时代法学,2005(2):70-75.

[5]余翔,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金融论坛,2007(12):10-15.

[6]冯孝荣.金融产品的专利保护[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7]邱洪华,彭文波.基于技术—功效的专利信息分析范式——以中国矿用风机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4):39-45.

[8]ZEKOS GI.Developments on Business Method Patents[J]. 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4,7(5):693-709.

[9]RM HUNT.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nd U.S. Financial Servic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28(3):322-352.

[10]LJ RASKIND.The State Street Bank Decision: the Bad Business of Unlimited Patent Protection for Methods of Doing Business[J].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Media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1999,10(1):60-64.

[11]贺正楚,朱莎,杨博文.我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分析:1985—2012年[J].情报杂志,2014(5):71-75,24.

[12]邱洪華.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内外资银行专利信息分析[J].上海金融,2013(2):81,105-107.

[13]章晓仁,丁玲,陈向东.基于专利地图理论的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1(6):30-35,13.

[14]张兆锋,贺德方.专利技术功效图智能构建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1):139-144.

[15]YG KIM,JHSUH,CP SANG.Visualization of Patent Analysis for Emerging Technolog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3):1804-1812.

[16]陈颖,张晓林.基于特征度和词汇模型的专利技术功效矩阵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2):53-59.

[17]翟东升,陈晨,张杰,等.专利信息的技术功效与应用图挖掘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Z1):96-102.

[责任编辑:庞嘉宜]

Abstract: The patent information would be searched from incoPat and the patent database of business method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ould be constructed, and then,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business method technovation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matrix figures of patent-technology-effec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at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domestic bank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method of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includes system optimization, capital security, transaction convenien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etc., and the technological sector involved mainly are data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data transmission, monitor/test and banking system. The different bank should adopt different technovation strategy and corresponding path according to the technovation position of itself, such as offensive, following or defensive.

Key words: Banking Industry; Business Method; Technology/Effect; Innovation Situation; Inno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银行业功效
墨镜的功效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给银行业打气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