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更为迫切背景下,博物馆在社会教育领域发挥着愈加深刻的引领作用,主要原因就是博物馆可以保证敏锐感受民众一系列社会需求、定期组织富有教育色彩的展览活动。本文主要在理清博物馆教育实践和陈列展览之间的关系,教育性展览特征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现代博物馆教育性展览合理化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相关特征;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对于博物馆来讲,不管是教育实践亦或是陈列展览,都是其日常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但是部分博物馆因为这方面认知不够深入,经常会使两项工作各自为战,无法促使它们互助性发展,不利于发挥博物馆应有的文化资源价值,更难以扩充其对社会的影响范畴与深度。所以说,针对博物馆教育实践和陈列展览工作关联进行细致性解读,显得十分关键,这样才能保证实时性为日后教育性展览规划,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一、博物馆教育实践和陈列展览之间的关联
(一)它们都是博物馆的重要性教育手法
首先,博物馆作为关键性的社会教育机构,需要针对各类活动对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力求透过丰富性的资料收集、生动化的展览设计、精密性的会议安排、特色类实践项目的布置等途径,引领社会群体深入解读一系列社会历史文化,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其次,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日常经营中关键的活动内容,也自然地归属到广义的教育活动范围之中,主要原因就是陈列展览和博物馆其余教育活动共同承担着整体教学任务。
归结来讲,包括口语讲解、直观呈现,或是氛围营造等引导方式在内,存在意义都是鼓励群众在参观和思考中自然地获得教育,都属于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关键路径。正因如此,才证明博物馆教育实践和陈列展览在内有着一定的相通性。
(二)它们都属于博物馆的关键性文化传播方式
博物馆不仅仅拥有社会教育职能,同时还必须积极地进行优质性文化传播。在此期间,需注意将博物馆自身与展览活动等相关性信息传播出去,令更多群众了解博物馆中各类活动的设计意义和进展状况;之后配合多重方法调动社会大众自主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再次便是竭尽全力令一切入馆的人都可以有所收获。前两类工序属于营销传播范畴,第三道工序便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点任务,当中沿用的主要方式便是教育实践与陈列展览。
透过博物馆经营与发展历史层面观察,博物馆最早期就凭借展览形式贯彻自身的文化传播、宣传职责,所以说,陈列展览属于博物馆最为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至今,尽管博物馆建设规模、经营管理技术都发生系统性的变化,但是展览陈列始终在文化传播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效用,其可以保證将物质承载的一系列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个人心中。而透过传播学视角审视,教育实践属于人际和群体传播的综合体现,博物馆教育活动通常选择将导赏、讲座、文化和体验活动等作为中心,其中导赏是基于接待观众数量选择人际亦或是群体传播方式,讲座则是主张凭借一对多的群体传播方式来组织适当规模的文化和体验活动项目。不管沿用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能够保证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发挥,提供强劲的支持服务动力。
(三)展览陈列可以保证赋予博物馆教育更多的创意要素
想要布置拓展教育活动,就必须要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部分物质基础作用始终要凭借展览陈列加以落实,不然单调乏味地进行讲解或是讲座,将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不具备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创意并非凭空衍生的,其和陈列展览创意一样,都需要透过文物藏品的相关知识中提取,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大多数创意通常都源自于陈列展览。今后要做的,就是实时性安排教育性展览活动,避免硬性地将教育、展览分开,而造成展览资源严重浪费、教育实践有效性骤降等问题。与此同时,展览陈列的布局形式要足够协调,这样才方便凸显藏品的文化内涵,为参与人员紧紧把握藏品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博物馆教育实践有效创新和开展等奠定基础。
二、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的相关特征
博物馆在组织教育性展览活动过程中,通常都会明确锁定教育对象,希望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传播和主题引导,以提升这类群体的综合素养。换句话说,就是透过博物馆中各式各样的展品亦或是展览活动方式,完成对受众群体理念和行为的纠正目标。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接受教育群体当下的身心状态如何,将直接决定其知识获取数量和理解能效,特别是在各类接受教育者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生活背景各异的条件下,他们最终获取的知识也都会作出不同形式的保留、舍弃。基于此,施教人员不可能针对接受教育群体提供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与引导方式,同理,博物馆在规划布置教育性展览项目期间,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的特殊性,能够依照受教人员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生活环境、个性特征等,进行分层次教育引导,令博物馆中所有参观的人都能够革新自身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架构,为日后一系列社会实践拓展提供必要的指导性线索。
三、日后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的合理化组织策略
(一)明确认证施教的相关对象
在博物馆规划教育性展览活动期间,必须确保完全明确具体施教的对象,这样才能在日后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展览和教学辅助方案,顺势贯彻预设的教学规范目标。想要基础性确定受众目标群体,第一要务就是保证一切受教育人员的学习需求、行为等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此就可以适度扩张受众群体的衡量标准尺度,包括年龄、民族、社会地位等为日后教育性展览包容度提升、受众群体数量规模维持等,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组织特定数量的目标受众群体入馆参观,其间依照他们的居住地、信息获取模式、社交习惯等指标设计科学人性化的引导模式,促使他们愈加深刻地认知展览对象和蕴藏的文化内涵。
(二)科学选取展览的主题方向
在进行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期间,有关主题方向和展示层次等要予以妥善设计。须知教育性展览活动的主题,经常都是透过展览品传达出来的,属于一类利用语言和抽象性概念形式表达出的情感观念。事实上,教育性展览主题表现形式十分多元化,就像是知识层面的主题可以选择引入客观事实,或是富含规律和系统性的内容。由于不同阶段展览内容和受众群体,以及目的都各不相同,所以说,在选择展览主题方向时要侧重性地予以区分。如某些展览重在将整体主题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呈现出来,方便不同群体消化理解;而某些展览则重在解读特定一层的内容,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灵活性的学习方法。
(三)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
在正式安排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过程中,还必修针对当中的教育方法予以综合性规划和控制,目的是引领所有受众群体调动自身各类感官效应,力求透过多种层面了解展览涉及的有关内容,并凭借延续时间较长的兴奋和新鲜感,接受更多的创新知识点,收获愈加理想化的学习实效。归根结底,教育性展览中沿用的教学引导模式,须与基础性展览构想维持一致关系,这样才方便将不同感官、目标、层次内容自然地融为一体。关于这方面工作,可以选择参考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如组织适当规模的问卷调查、现场探究交流、主题演讲、角色扮演、专项教学等多姿多彩的活动,确保在规划教学技术设施和引导方式环节中,紧紧把握教育性展览的全局规划要求,规避对整体展览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影响结果。特别是某些有声设备或是游艺性的设施,经常会勾起受众群体强烈的关注,令他们无法及时体验其余展览项目并从中受到教育。面对这类消极问题务必要予以重视,争取凭借更加多元化和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换取相对理想化的教育价值能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规划布置之后,能够使博物馆持续承担起其应尽的社会教育职责。不过在实际实施环节中,作为博物馆必须依照教育性展览活动的特征,持续收集整理不同阶段工作經验,以完善相关教育引导体系,开发沿用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教学技术手法。相信长期下去,势必能够使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更加贴合现代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璐.基于“受众中心论”的我国博物馆展览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顾洁燕.构建科技博物馆的教育体系,提升常设展览的教育效果——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
[3]李核心.关于增强博物馆中小型展览互动性之我见[J].客家文博,2016.
[4]符国鹏.论“博物馆教育者”的重要作用:对博物馆领域专业化的迫切要求[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
[5]安静.分析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及相关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7.
作者简介:史文堃(1987-),男,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设计系,本科文学学士,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