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艺术对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2018-05-14 10:51纪怡璠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播文化遗产

【摘要】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遺产,然而文化遗产的传播“受限于现有的艺术传播方式”。数字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传统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将传统文化赋予到数字艺术产业中,以积极的态度把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文化遗产;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艺术形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化,一些传统工艺、习俗因传承人的大量离世、后继无人使其技艺失传,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避免文化遗产的失传已迫在眉睫。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类文化遗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而同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世世代代身口相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传统节日庆典;语言类等。数字艺术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从数字技术保存、数字技术修复、虚拟展示等方面。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从数字技术记录、创意作品、多平台展示传播等方面进行。数字艺术不论是对有形还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形的、静态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物质外壳,所以,不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这些全都是传统文化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文化遗产无一例外是我国丰厚的历史积淀,表现了我国的民族本质特点、民族个性、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审美习惯,而这些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的,是本民族的文化瑰宝。

现如今,我们可以应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保存、展示和传播,数字艺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技术方面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构建数据库(用拍摄纪录片、照片、录音等方式存档保存,避免文化遗产永久的消失);资料整理修复类(对完整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分类,对残缺的文化遗产通常运用软件建模进行图形处理、修复与还原);展示传播类(利用数字艺术做移动终端、网站、视频、社交app等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这一障碍,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使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输和接收中国文化)。

以往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便是修复,而不管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其本意是好的,但实际都对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从记录、保护、研究、开发四个方面着手,均运用了数字保护策略。用科技的方式来保护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音乐、数字图形、数字动画、互动装置、虚拟空间等数字艺术手段有效地传播文化。数字艺术只有蕴含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运用数字艺术传播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受众接收到的也是无意义的、无营养的快餐文化。

二、数字艺术是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形式

(一)传统文化在本民族中做纵向的延续

传统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丰厚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瑰宝是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创作源泉。数字艺术和文化遗产二者的有机融合,促使了科技对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播。这里所说的有机融合是指,数字艺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传播的平台,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数字艺术的创作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这种融合是互惠互利公共发展的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数字艺术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强行接入,更不是用一个去替代另一个。例如,一些国内博物馆纷纷建立了网上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以及大量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的文创产品等。再比如,创作出许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应用电脑技术展现传统水墨、木刻、壁画和皮影等效果或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现代科技使数字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但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弱化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不能单纯模仿,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脉络,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作品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作为艺术工作者更应当自觉地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潜心研究我国文化传统,将我国文化精髓注入艺术作品中,让传统文化精神与数字艺术相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和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做的横向比较

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资源保护、保存、展示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智慧的结晶,它们精彩绝伦,本应流传千古,却由于战火的摧毁、时间的蹉跎,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尤其是在文化遗产中还包括表演类、语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保存下来,也许就永远地消失了。如果当时有这样的技术能够将它们复制、保存、修复便有机会让后人一睹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容。其次,要做好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今,文化遗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未来文化遗产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数字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故而数字艺术传播文化遗产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革新。

三、对数字艺术形式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反思

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文化遗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存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有事先充分认识到科技对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才能够扬长避短。

在艺术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艺术融合传播活动。一种是利用两种不同艺术类型的想象化融合,将艺术家的思想传播出来,正如古人所说的“画是没有字的诗,诗是有字的画”;另一种是艺术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当今,数字艺术更加强调对数字媒体时代的融合,再融以中国文化遗产元素便可使文化遗传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将民族文化遗产与数字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图像文化使文化,遗产通过影像的形式永久的记录下来。

而今有太多的文化遗產正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危机,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关注,经济效益低,其真正的价值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使传承人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造成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利用数字艺术手段来传播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人注意我国的民族文化,使其走向全世界是当今的重要课题。从传播学角度看,科技使我国文化遗产传播的范围扩大、速度更快,快速提升知名度,聚焦社会的关注,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宣传是大有裨益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如保护、修复、制作、展示、宣传、销售等。人们对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的优势态度乐观而又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传带来的“便捷”不认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使艺术家只一味地重复、复制,不在潜心创作,更何谈将作品赋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

四、数字艺术形式对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语境中,将我国文化遗产纳入全球视野,正视当下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遭遇,应用数字艺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对内不断发展自身,以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因此,上升到价值理性的层面,思考在全新的时代中,文化遗产应该如何适应现实生存环境而寻找生存、传承、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问题。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网络对文化的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的文化遗产不应只存在于教科书上、博物馆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再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推广文化遗产,而是适应科技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脚步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去保护、继承、发展、传播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以数字艺术为载体可进行有效的传播,弘扬我国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不能仅靠传统的传播方式,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利用新型文化传播方式来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美]拉尔夫·L.基尼(RalphL.Keeney).创新性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范景中.贡布里希论设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英]E.H.贡布里希(E.H.Gombrich).艺术与科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5]杜晓哲.论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数字艺术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6).

[6]卜星宇.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5.

作者简介:纪怡璠(1991-),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数字艺术。

猜你喜欢
传播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