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红
[摘 要] 职业学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不断深化,把“义工制度”引入职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会收到多重实效,真正起到让职业学校中大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作用。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义工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172-01
要使当代职业学校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深化职业学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既是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中大学生实行“义工制度”的作用
笔者从教多年,深深认识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义工制度”引入,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能真正地让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一)在职业教育中实行义工制度要求每一名学生有服务于社会不求回报的理念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义工制度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同时又是社会赋予大学生的一种义务。
(二)在职业教育中实行义工制度可以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思想品质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有为他人服务的理念。如果发动我们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学生去与绝症患者谈心,一定会收到多重效果。如会提高学生立志攻克绝症的欲望,全使学生珍惜生命,会让学生学到不少护理知识,会让学生真心地了解人,会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会向患者体现我们社会的温暖等。义工制度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学雷锋、做好事的行为润物细无声,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的学生从1987年本人当辅导员的时候起,就到江陵社会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服务,二十几年来从没有间断,已经成了机电学院的一个传统。
(三)义工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与兴趣,从而增长了求知的理念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之后才深深地体验知识的重要性,一些比较自信的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信心。机电系就有一名学生在家里度假时,被亲友拉去排除电动机的故障,该学生到现场后急得满头大汗,经过一番曲折后最后终于排除故障,并得到亲友的称赞。通过这件事,这名学生感到了压力,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对电机的学习兴趣大增,现在他已成为某技工学校的王牌老师和机电方面的专家了。
二、义工制度在高校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推广
(一)作为培养学生的管理层,领导观念要前卫,狠抓落实
管理层要看到大学生社會实践的特殊性,要把深化改革放在首位,让“义工制度”纳入学生的教学与考核的管理上。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与重视,但如何重视、如何改革,这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走老模式。只有把“义工制度”引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对传统的实践进行改革,才能在实践中感受到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才能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对“义工制度”的引入要有包容之心,要进行研究与认证。不要被改革前的小困难所吓倒,也不要因为它的复杂与麻烦而退却,要为老师、为学生树大旗、敲大鼓。如果我们的领导转变了观念,推行义工制度的话,就可以使职业学校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就会使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二)合情合理科学地安排,让“义工制度”有充裕的时间实践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利用假期课外时间参加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文科生总计不少于45天,理工农医科不少于30天,专科学生不少于20天,研究生也要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或者寒暑假,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岗位与时间,让学生主动融入义工之中。
(三)全面调动学生与老师的积极性,让“义工制度”融入学生与老师的实践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能否真正让“义工制度”指导学生,还得看老师的工夫,老师必须有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职业素养,要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从事“义工”尤其是在头几次,单独进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在他人的鼓励、指导和支持之下进行,这样才能克服学生从事义工的畏难情绪,使义工能正常进行下去,制度化、经常化。
职业学校中大学生实行“义工制度”既适应了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又适合市场经济内在需求。“义工制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好事、做实事,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要与社会同进步、共呼吸。学校要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贯彻到底,实实在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收到实效,并不断在实践中对它进行创新、完善,使之成为学校传经送宝、引领下一级学生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霏.教育应有的和谐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陈小琼,崔小璐.高校困难生受助义工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