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楠
【摘要】《黄河大合唱》自面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远内涵被世人所称颂,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本文从音乐风格特质、歌词风格特质和文化启示与启发三个方面来对《黄河大合唱》进行简评,为后人学习研究这部经典作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风格;歌词风格;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特质
(一)曲式结构上
全曲曲调结构是以“天阳—阳刚”宫调、“4、5度—功能性”音位关系、“七声性”音列声数和“变调”调式转换为主体。特别重视复调音乐的写作。如《河边对口曲》中,冼星海在两条不同旋律中运用对比复调;《保卫黄河》中,运用卡农模仿手法在声部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声部。
(二)旋律音程上
全曲的核心音调是一个纯四度的旋律音程,主要运用在那些雄壮有力的乐章中,那些抒情的音乐旋律,除运用了纯四度音调外,也有三度旋律音程。这些旋律音程一般在各个乐章的开头或中部出现,并能做到前后呼应、顺势发展。作品的五声音阶音调接近于陕北、山西的民族风格。
(三)形式的多样性上
《黄河大合唱》属于大型合唱套曲,全曲八个乐章,每个章节又相对独立,每个乐章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背景串联起来的,演唱方式有齐唱、轮唱、独唱、对唱等,从不同角度来刻画和丰富艺术形象。合唱套曲的音乐结构也丰富多样,个别乐章还采用劳动号子的音调和它的变奏,感情强烈而鲜明。
二、《黄河大合唱》歌词风格特质
(一)歌词内容多样而和谐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黄河的景、人、物、事、情等方方面面,内容描绘在不同章节也各有侧重,给人以精彩纷呈、浑然天成的感觉。《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是全篇歌词之眼、全篇歌词之魂。全篇歌词充满对黄河的赞美,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诗人在《黄河颂》中把黄河比作“摇篮”“巨人”“屏障”“臂膀”,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用“饥饿”“死亡”“血战”“白骨”“鲜血”来表达黄河哺育的子孙面对母亲的哭诉。在《怒吼吧!黄河》中,诗人用“黄河掀起了怒涛,发出了狂叫”来刻画黄河怒吼咆哮的形象,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歌词情感真挚而丰富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中浸染着词作者的真挚情感,情感跌宕起伏、富于抑扬变化,激发人们的抗战、爱国之情,恰好表达出民众的呼声。诗人也在诗中饱含深情地描述了黄河的自然灾难,描述了“河东民众”“两个老乡”“一个妇人”的个体形象,从中够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悲而不哀”的悲壮情绪,透露出必须要起来抗争以及抗战必胜的爱国情绪。诗人在全曲最后发自内心呼喊: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怒吼。抗战之情、爱国之情,呼之欲出,势不可挡,情感真挚而又丰富。
(三)歌词语言通俗而形象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歌词语言“通俗化”“形象化”。如歌词中运用了劳动号子中的语言,“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別偷懒!担心啊,莫胆寒!”这些语言,非常通俗。又如歌词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来描绘汹涌的波涛,放荡不羁的黄河:“波涛啊,高如山!”如歌词中诗人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巨人”。
三、《黄河大合唱》的文化启示与启发
《黄河大合唱》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描绘了抗战的壮丽场面,也表达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当日军侵略枪声响起之时,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起抗战,革命胜地延安的抗战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抗战歌曲作品也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犹如战斗的号角、冲锋的战鼓,给抗敌将士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1949年,《黄河大合唱》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演出,它的文化意义就是启示中华儿女要牢记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要振奋民族精神,发扬顽强的抗战精神,为国家的重建与复兴贡献力量。
四、结语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恢弘、民族风格鲜明,不愧为是一首振奋人心的经典曲目,全曲八个乐章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连成一体,各个乐章又相对独立,重点突出,对比鲜明。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为主题,以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为核心,艺术形象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是一部具有激奋人心旋律的音乐,更是文学史上不朽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张永江.赏析黄河大合唱[J].青年文学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