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喜
[摘 要] “3+2”教育模式是我国中高职教育中一类全新的教学方法,铁道工程专业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运用“3+2”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院对“3+2”教育模式的了解不够,相关的从业经验也较少,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以我国铁道工程专业为例,对“3+2”教育模式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帮助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
[关 键 词] 铁道工程专业;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47-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改革,一类“3+2”模式的教育方法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衔接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国家输出优秀人才。笔者将以铁道工程专业为例,具体阐述目前我国“3+2”模式下的教育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所谓“3+2”模式的教育,即将我国3年制的中职教育与我国2年制的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做到定向专业的5年培训,同时也是我国一项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为我国输出更多的职业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3+2”模式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简单认为“3+2”模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学习周期拉长,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深入培育,相关的教育工作也没有开展,导致其教育工作开展十分不力,没有发挥原本“3+2”模式教育的核心作用。
“3+2”模式教育首先是建立在职业教育之上的,相关的院校与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本质区别,即职业院校主要作用是向社会输出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而非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人才。以铁道工程专业为例,“3+2”模式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铁路维修、制造、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其教育的过程中,可适度减少一定通识性或学术性的教育安排,将教育中心转移至铁道工程专业。其次,“3+2”模式的教育理念,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周期,更强调了学生在深入学习、深化教育的同时,做好更充分的实践工作。由于学习的周期被放大,因此相关院校应当做好其对学习情况的实践工作。以铁道工程专业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前三年主要注意理论知识,之后二年的教育除了继续深化理论教学以外,相关院校应当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动,组织学生参与铁道方面事业的实习培训,做到化理论为实际。
二、铁路工程专业开展“3+2”教学模式的意义
我国铁路工程专业职业教育主要向社会输出两类人才,一类是铁路公务维护,另一类是铁路工程施工。通常职业教育中,中职学历的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相对较为低端的技术工人,负责国家铁路的制造与维护。而在目前我国铁路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在铁路设计与铁路事业维护上,呈现出社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传统中职教育下的铁道工程专业人才,其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无法较好适应国家社会需求。而高职教育下的铁道工程专业尽管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素质,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缺乏经验,导致工作开展不力。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推出“3+2”教学模式的铁路工程专业,更好地迎合了国家与社会需求,为铁路企业单位输出更多技术性应用人才。
三、中高职“3+2”教学模式的衔接原则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3+2”教学模式的开展与衔接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针对铁路工程专业的中职教育学生调查,近3成的学生参与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尽快投身到工作岗位,近5成的学生参与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夯实未来就业的基础,其参与相对口的高职教育意愿也较为强烈,最后2成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没有规划。由此可见,“3+2”教学模式并不是全能的,在具体实施前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并遵照一定的教育原则。
铁道工程专业的“3+2”教学模式,需要深化其教学工作,开展更多与铁道工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3+2”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要求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积极采取联动作用,防止重复教育的现象发生,做到合理地进行衔接。过往铁道工程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只培养铁路制造与铁路维护方面的人才,而通过“3+2”教学模式的培育人才,能够使学生胜任领工员、施工员、测量工、试验工、监理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工作“3+2”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的基础之上。
四、铁道工程专业“3+2”教学模式人才培育目标
“3+2”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当深化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培养工作,应当建立在过往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做到内容深度与内容广度都进一步拓展,保障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在专业知识教育开展的同时,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与国家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更是要培养有思想、有内涵、有素养的人才。最后,各职业院校应当积极与当地铁路企业进行联动,并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必需的理论知识课程以外,还应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实践学习,为培育应用实践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菊霞.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J].职教论坛,2013(7):18-20.
[2]谢肖力.对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6):33-34.
[3]鲍伟,韩彦芳,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业,2012(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