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红
【摘要】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是中国音乐史开始网络教学模式的基础前提。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帮助中国音乐史高效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也是发展音乐史网络教学模式的重要促进条件。结合音乐史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进行研究探索,为音乐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音乐
中国文化经过不断洗礼,中国音乐史成为了音乐历史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且涵盖范围广,例如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史、宫廷音乐发展史、中国古典乐器以及民族乐器发展史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内容。多种音乐文化都具有其特有的民族气息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皆包含自身不同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长久以来,中国音乐史作为文史与音乐综合研究的重要内容,不断的发展与自身的延展,使其涵盖内容愈加广泛,大量的史实资料累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作用,传统的文本记录与查找,工作量大且繁琐,造成了对中国音乐史具体实情的模糊。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与网络的结合,将中国音乐史进行多媒体数据的建立可以帮助大量的文本资料进行数字化分类整理,根據特定的归纳方法进行排序,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数据库,改变传统记录方法,有效促进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二、我国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中国音乐史与其他分类相比,资源数字化与共享化建设较为落后,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导致网络上能够借鉴使用的音乐材料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满足有需要的人员,建设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成了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缺乏的问题,对中国音乐文化史的传承与促进以及中国是音乐史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中国音乐的内容在历史文化的漫长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魅力的中国音乐史。但由于内容繁琐,使用难度较大,整理工作较为复杂,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期的积累无法完全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有详细的了解。对有需要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扰。
三、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建立有效且高效用的多媒体数据库首先要对用户要求进行了解分析。对于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是对使用中国音乐史运用次数较为多的人进行普查研究,总结和归纳。以便更为快捷的建立数据库,和建设更为群众所适用的多媒体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真正价值。因此对于中国音乐史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应满足以下几个需求:
(一)操作简便且实用性高
数据库的原理相似与浏览器(或网络服务器)的架构体系,具备有导航功能、搜索功能和浏览功能等多种有效的实用性功能,可以在线浏览图片、查阅文件材料以及音频播放编辑。鉴于中国音乐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且内容种类多,要求各种材料格式与打开方式必须统一化。所有信息要集合于浏览器中,方便数据库使用后可以在网上完整的播放显示,用户操作简易,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就可以在浏览器中使用数据库。
对于中国音乐史数据库的建立并不只是将数据的简单整合,更是一个音乐史的学习平台。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有许多知识点都是包含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与其他相关学术产生交叉,有的更是涵盖了国外音乐文化知识。因此在利用数据库进行知识点查询时,反馈的结果不知包含了相关介绍,包括有交集点的所有文化体系都应进行整合关联。例如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分为“琴棋书画”四艺,而琴作为四艺之首是古音乐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嵇康、阮籍、诸葛亮、孔子、高渐离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是琴家演奏的大成者。更有古诗词对其进行描写,在诗仙李白的《山中与友人对酌》中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因此在查询“琴”文化时,搜索结果应该将琴的由来、发展史、以及与其有关的描写和著名的演奏者等内容一一呈现。
(二)内容的完整性
关于中国音乐史在建立数据库时应对其所涉及内容全部包含,并在后期不断发展中进行更新,对所涵盖内容进行合理化筛选,以免因为内容繁杂造成涉及内容重复,避免二次校对情况的出现。
(三)材料的标准化
对于收纳与数据库中的材料进行标准化整理,统一过标准后再进行二次收集,比如材料格式的统一、存储形式的标准、以及同类型呈现方式的一致。此程序的操作是可以帮助建立优秀的数据库以及后期使用的规范化。由于多媒体涵盖多种数据形式,在数字库一体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存储形式、处理类型和阅读方式。将所有材料进行规范化整理,统一标准才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数据库的共享使用。
四、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缺失的素材补充
在中国音乐史中,古代音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且保存困难等问题造成了材料的缺失。例如在图像资料中多数图片模糊不清无法辨别,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这些图片进行二次处理。不仅是图像资料,更遑论是书面资料与音像资料的残缺不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这些不完整的材料进行二次修复。
(二)数据资源进行共享
由于音乐种类繁多,对多媒体数据库的材料采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涉及范围广会对每个个体资源形成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各地与单位之间的资源互通。在建立数据库过程中加强其素材的共享网络,避免重复投入建立,省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便要求在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同时,对整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多方面进行数据二次利用与重复采集收录,加强体系的简约化与综合化,形成对音乐史数据库的完整化建设。
(三)手段的多样性,支持模糊查询
鉴于中国国音乐史与多方面内容交叉联系,同一节点可能出现不同搜索结果,需要完善手段的多样化查询,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保证查询者可以通过任意一个属性特点对内容进行查询并能够得到准确反馈结果。比如在查询《高山流水》这首琴曲时,就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查询。第一,通过查询伯牙进入。搜索伯牙,就会出现伯牙的代表作《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知识内容。第二,直接对《高山流水》进行查询。可以直接显示出《高山流水》的相关知识体系。
五、结语
我国音乐教育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对其发展历史多媒体数据的建设处于不断的探究阶段,通过信息化发展将中国音乐史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实现对中国音乐史寻找的快捷手段,避免人、物、财、等多方面资源浪费。实现网络信息共享,使中国音乐史实现查询方法简便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如今已经有部分类型的专题数据库建设成功,但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多媒体数据库仍旧处于建设摸索的阶段,能够参考借鉴的历史经验少之又少。因此在多媒体数据库的探究建立阶段需要不断加强与经验人士的学习交流,为防止“闭门造车”情况的出现。抱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信随着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的逐步建立与应用,构建出中国音乐史更好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刘蕊.高校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浅探[J].黄河之声,2017.
[2]苏毅苗.浅探高校中国音乐史多媒体数据库建设[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
研究项目:此文章受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5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