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
【摘要】河南坠子作为河南影响力较广的戏曲之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一度发展达到鼎盛,但目前却面临危机。本文以其传承人蔡其山为例着重分析河南坠子濒危的原因。
【关键词】河南坠子;原因;蔡其山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河南坠子是河南的一种特殊文化艺术形式。“因它的唱词的字是一个字坠一个字的,又因所拉的子弦(一般称为坠子)的声音,且用河南语言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二、三十年代兴起,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七、八十年代却渐趋没落,至今只有极少数人传承了这一文化,这正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面临的难题。
一、河南坠子简介
(一)河南坠子的发展与流派
经过改变与创新,河南坠子又与其他各地方相结合发展成为其特有的坠子种。如在安徽的“渔鼓坠儿”,天津版的坠子(程派、乔派),北京版的坠子等。作为河南特有的戏曲之一,河南坠子的主要派别可分为西路坠子、东路坠子、北路坠子及乔派坠子等艺术流派。
(二)河南坠子的经典曲目、伴奏乐器及演唱特色
1.河南坠子的经典曲目
河南坠子曲目分为中、长篇大书和短篇小段两类。长篇有《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短篇小段有《偷石榴》《借鬈鬈》《小黑驴》等;中、长篇以说为主,短篇以唱为主;城市书场、茶社以女演员唱小段者居多,农村、乡镇以男演员说唱大书为主。坠子的词格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他还有三字崩、四字垛、五字嵌、六字顿、九子连、十三串等句式。
2.河南墜子的伴奏乐器
河南坠子原始的乐器是较单薄的。河南坠子最具代表的乐器:坠子弦(又名坠胡、坠子弦、坠子嗡、二弦)的产生而产生的,坠胡原是三弦琴,经过改编,去掉一根弦,这种用三弦改弹为拉“拖腔坠字”的说唱形式就是坠子,河南坠子也因此成为坠子。演奏者还有一脚蹬板,在演唱时伴奏者可以一个人拉着坠胡,脚踏着脚蹬板;演唱者在演唱时手中会拿一个简板,边唱边打。这三样乐器是最初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还有好多地方根据地方特色加入了琵琶、二胡、扬琴、饺子、矮脚书鼓、醒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洋乐器也不断引进,在坠子中加入了电子琴,使坠子变得多元化。
3.河南坠子的演唱特色
演员在演唱时大部分情况下使用大本嗓,在一定情况下也会用二本嗓(也称“加把音”),即真假音结合,并在河南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唱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音乐形式。
二、河南坠子濒临危机的原因
五、六十年代令观众如痴如醉几近于家喻户晓的河南坠子,现如今却已演变为民族文化上的“熊猫”,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命运。就其面临危机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内因——“陈词老调”,引起河南坠子的传承危机
1.唱河南坠子的民间艺人分布情况较为分散且能力不足
河南坠子的发源地就是开封,就开封而言,河南坠子的民间艺人加到一块也就一百多人,且较为分散。而这些人中能识谱的、写谱的只有少数人,能做研究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2.很少有的正规、完整的团体
在民间,河南坠子的演唱多是一个人,后来演变为俩人对唱,但也是少数的特殊形式。演唱河南坠子的人更像一个叙述者在讲一个故事,不像豫剧或越调那样需要很多人扮演角色说明故事情节,因此河南坠子很难组合一个团队,即使现在的某些场合需要一个组合,也只能是临时组合。正是因为这样,河南坠子才会面临危机。
3.本身跟不上时代步伐
河南坠子剧本老套;演出形式单一;腔调不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等,使河南坠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外因——时代变迁,传统艺术淡出历史舞台
1.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除去重大节日民间举行的少数节庆活动,人们的娱乐方式屈指可数。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农忙时节过后,冬之日,夏之夜,漫长的时光里坠子书扮演者娱乐消遣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收音机、电视机,甚至家庭电影院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年青一代的人错过了坠子书繁荣的好时机,老去的一代虽心有遗憾,但仍抵不住社会发展的浪潮。使得坠子书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2.文化理念及价值观的转变
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也致使还保持原样的河南坠子无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