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高建红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何种翻译,要完成的任务都是信息的传播。本文选择了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创立“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结合语言景观翻译过程的具体特点,尝试构建语言景观翻译传播过程模式,以期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语言景观翻译传播过程的特点、规律和其所涉及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语言景观;翻译传播;互动过程模式
一、前言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语言景观的研究视角呈多样性特征,但鲜有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从翻译传播学视角对语言景观进行的研究甚少。语言景观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Ben-Rafael,2006),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发展成社会语言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公共场所语言使用的调查与研究,到近年来多语现象(multilingualism)的新路径、语言政策的实施、地区性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英语的传播和扩散等多角度研究,国外对语言景观研究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视角和维度不断扩大。
本文基于翻译传播学视角,以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景观翻译的特点,探讨语言景观翻译的传播过程模式,以期为语言景观的翻译传播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翻译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景观翻译研究
(一)翻译学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景观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曾提出两个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侧重于读者的感受,以译语读者为中心;语义翻译以作者为中心,试图在目的语语义及语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准确无误地传达源语的信息。
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表达性文本或者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如文学、哲学、宗教、科技作品等。对于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和部分审美性等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广告、宣传、通告等旨在说明或引导读者的文本的翻译。语言景观是通过为特定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来实现其交际的目的,语言景观的翻译应侧重于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重视效果,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启发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二)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景观翻译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下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大众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交换的过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即谁通过什么途径对谁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或作用。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声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该模式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德弗勒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讯息、编码者、信道、解码者、接受者、反馈和噪音。[4]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并将信息传送,以期对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根据自身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在这种持续不断,交互式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并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接受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此外,大众传播学理论对传播中的认知过程也进行了研究。指出人们传播过程中的言语和反应都受到个人和社会习惯、态度、偏见以及知识的制约。传播的过程也就是传播者和受传者改变对方认知状况的过程。传播者试图通过信息的传播改变受传者的认知情况。而另一方面受传者通过自身的反馈,改变传播者的认知情况,以利于提高传播的效果。这一研究强调了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符合受传者经历、信仰、兴趣和需要的信息(刺激)才能被受传者接收。因此,传播者必需对受传者原有认知结构、兴趣需要以及习惯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有效传播。
三、语言景观翻译传播过程模式的构建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香农—韦弗模式单向支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声的概念,认为噪声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传播学界对噪声所起的作用的认识。该模式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通过吸收德弗勒的模式,针对翻译作为跨越两个语际、两种文化传播行为的独特之处,笔者设计出语言景观翻译过程的环形互动模式。
熵:熵是物理学概念,信息学创始人申农从信息论的角度引入熵的概念,用来测量信息量,即接触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
噪音:符号学噪音(dissonance)是由编码者(即encoder)与解码者(即decoder)的社会差异或文化差异所引起的。
翻译过程是一个以信息源编码,形成讯息为始,以接受者解码,接受信息、产生反应为终的过程,熵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在译本问世之前,因为译语读者不能解读原语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此时熵最大。翻译过程传递信息,是一个减低译语读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理解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也就是一个减少熵的过程。
上级系统,即原语和译语系统对翻译系统产生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噪音,亦即干扰。翻译过程中的噪音是多样的,包括心理噪音、社会噪音、文化噪音、语言噪音、物理噪音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共同经验等,可以降低噪音,因此,翻译过程就是要克服各种噪音干扰,尽量将信息不失真地传递给目标接受者。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控制着信息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
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个“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翻译传播者总是有选择地决定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从而巩固其各自已有的认识和观念。(唐卫华,2004)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用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过程,就是解释翻译过程这个信息传递系统中信息流动的规律,包括信息的產生、传递、转换、处理、获取等的目的性活动过程。
四、结语
语言景观翻译质量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映射了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城市人民对创建国际性大城市的品牌接纳程度。通过构建翻译传播过程模式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分析语言景观的信息传播效果,是从全新的视角分析语言景观的功能实现,这大大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思路,希望能够促进翻译传播策略的制定,从而提升城市的内涵,提高城市语言景观的翻译水平,真正地向国际型大城市迈进。
基金项目:2018年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关天城市群语言景观翻译传播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AGDXJJ18021
参考文献
[1]D.Mc Quail & S.Windahl.Conmmunication Models: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5
[2]章柏成.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2
[3]谢柯,廖雪汝.“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J].上海翻译2016
[4]麻争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根本反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唐卫华.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J]外语研究,2004(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