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晨煜
紫砂壶艺繁荣至今,深受大众的喜爱。它除了作为实用茗具之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使紫砂壶最终脱胎器皿范畴而上升为艺术品行列的重要原因所在。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文化”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也是区分其为“器”或“艺术品”的重要因素。
竹子,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偏爱,也因此成为各类艺术形式的常见题材。紫砂壶中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在于“竹子”身上所携带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竹子象征了中国文人对气节、忠贞的追求,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此,将“竹子”引入壶中,无疑将升华整把壶的文化气场,实现人与壶的共鸣效果。设计制作的“竹报春壶”(见图1)就是一件关于“竹子”的作品,现以此为例,探讨其艺术风格,以期共勉。
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其中,自然形体紫砂壶又称为“花货”,它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壶艺造型题材,再以工艺手法表现或抽象、或写实的神态。因此,花货最能够直观而生动地表现自然特征。“竹报春壶”的整体造型取花货精髓,模拟自然界竹子的基本形态,在壶体恰当部位予以细节诠释,不仅形象生动、风格潇洒,更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使每一处关于“竹子”元素的细节构造,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具体而言,此壶以“竹子”为题材,在作品中突出其自然形象,并使之成为其造型架构的艺术风格。该壶从传统“报春壶”中汲取灵感,但在细节上有所突破,造型结构简约,形制遵循传统,整体散发着清新典雅的气息。壶身圆浑饱满,流畅的线条从壶颈部蔓延伸展至壶底,肩宽底窄,壶盖高鼓,底部为圈足,整体犹如一位优雅的女子,骨肉亭匀、比例协调。与此同时,壶嘴、壶把及壶钮均设计成竹节形态,竹节线清晰连贯、动静皆宜、弯折自然,三者连接于“三点一线”,布局清晰,设计考究。壶口一圈装饰竹节线,生动细腻,与整体风格呼应。整把壶的点睛之笔在于从壶嘴处攀伸出来的一簇竹叶装饰,它们立体贴于壶身,栩栩如生,具有一种浅浮雕的艺术效果,三片竹叶不多不少,彼此交错,仿佛正迎风摆动,具有了动态,从而增添了整把壶的生命活力。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极为丰富,风格特色各具不同,或华丽雍容,或简洁明快,或气势磅礴,或优雅端庄,故而紫砂壶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壶艺泰斗”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指壶的具象轮廓,神即壶的精神审美,气即壶型所呈现的气质,态则是作品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
设计紫砂壶应考虑整体格局,通过现象达到本质,能够观其形、视其态,在经由点、线、面、体而统观其整体。“竹报春壶”的造型设计凸显着简洁明快的风格,自然气息浓郁,悠悠竹韵散发出来,带给人丰富的情感遐思。它既遵循传统花货的规则又独具个性,对竹文化的诠释独具匠心,并通过造型上的用心设计和制作,丰富了壶的艺术空间,提升了作品的人文价值。
“竹报春壶”在对竹文化进行艺术解析的过程中,也表达了“报春”的寓意。报春,即报告春天到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此壶将“报春”的概念通过不畏严寒的“竹子”来予以呈现,巧妙将自然与艺术结合,并带给人美好的情怀,包含着对吉祥的诉求,进而更好地拉近壶与人的距离。
紫砂壶艺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其外在造型和内在人文元素供同行架构起作品的风格特征,折射出无限魅力。花货造型往往更具发挥的空间,因而制壶艺人在创作花货时,要善于挖掘其属性,同时融入自然环境中的诸多共生元素,使之具备艺术和文化共生的特性,最终能够使人从一件有形的作品中,获取无形的情感共鸣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