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
8月28日,艳阳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被誉为“中国陶瓷鉴定第一人”的96岁高龄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先生,手中细细摩挲着袁野黑紫砂,轻叩壶身,凝神聆听器身发出的“笃、笃”的木声,微笑颔首说:这就对了。耿老欣然提笔,为袁野黑紫砂题下“砂壶尚黑”四字墨宝。耿老对袁野先生说:你做得很好,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很大的创新。
黑紫砂的传承与创新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现代紫砂重制作、轻泥料和烧制工艺不同的道路。紫砂的工业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制泥、作坯、烧制等工序的高度细分,也规范了被成本与市场导向牢牢控制的工艺,这一方面导致了现代紫砂业的高效率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的制壶者不能像传统紫砂艺人那样参与从制泥、作坯、烧制的全过程,对紫砂的系统认知受到了局限。此外,由于资源稀缺,宜兴原产的原矿泥料价格高昂,泥料生产者在规模化生产泥料时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制备泥料,降低成本,虽然工艺性能及外观效果达到了要求,但这与传统的原矿性已有偏离。古代以天然的泥料作坯,在龙窑烧制,烧成色彩和成品率很难精准控制。所以,如何真正地继承传统,继承什么?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如何创新?这对现代紫砂从业者来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紫砂器,据记载,源起北宋之时,到明代始盛行,至今已是数百年。对于这样的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继承和创新,孰非易事。那么,黑紫砂工艺的继承和创新是如何表现的呢?
黑紫砂,复烧的是明代的工艺,是高温窑变的工艺,这是继承。高温和均匀窑变这二者都是紫砂烧制工艺的至高难点。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经典宜兴紫砂图典》中,有几件黑色和深紫色、铁褐色近乎黑色的窑变紫砂器,在众多花色杂陈的紫砂器中特别显眼。黑紫砂烧制工艺的难度很高,且不可控,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故宫的藏品中黑紫砂也如此稀少了。在宜兴窑址出土的明代紫砂器残片中,有不少断面呈炭状黝黑的残片,这一类残片多数是烧结粘连的次品,且也有窑变不均的现象。由此可见,古代龙窑内窑温和气氛的控制变数是较大的,窑变黑紫砂要在较高的温度和较长时间的稳定气氛下才能形成均匀的黑色,但是当超过紫砂泥料的可耐受温度时,就过烧变形了。窑变,本来指的就是陶器或瓷器在烧成气氛的作用下泥色及釉面发生的不确定性变化,是一种不可控而又无法重复的变化。《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货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火,亿千或一见耳。”窑变效果完美的紫砂器,是神火所赐,成为了孤品宝物。在流传下来的少数的窑变紫砂壶中多数是不均匀的花色窑变,这些孤品在国内的拍卖会上也曾露面并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把一个不确定性的、偶然性的窑变色彩以非人为添加色剂的方式变为必然和可控,并且呈色均匀,这个烧成工艺已经比古人要先进得多了,这是创新之一,堪称当代紫砂烧成工艺史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之二是黑紫砂的物理净水、利茶、保鲜功能。独特的黑紫砂烧制工艺使黑紫砂具备了普通紫砂不具备的呈现为Fe2Al4Si5O18相和四方晶系t-SiO2结构的新材料特性。黑紫砂精选的天然原矿的泥料经过1 300 ℃以上的高温反复多次煅烧,最终烧成天然呈色,里外俱黑的黑紫砂器。黑紫砂器表密布的气孔证明了胎体经受了高溫煅烧,气孔表现已经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看似粗糙,抚之却如婴儿肌肤般细滑,这和明代的壶因含目数较低(约25~30目)颗粒状粗砂较多导致的粗糙感不同。从黑紫砂放大的截面图来看:团粒结构非常明显,气孔疏松有致(见图1)。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黑紫砂(样品6#)和明、清、民国窑址残片(样品1-5#)同时进行了EDS(X射线能谱分析)和XRD(X射线衍射)检测。
样品EDS测试结果显示,1号和3-6号样品所含元素相同,即:O、Na、Mg、Al、Si、Ca、K、Ti和Fe;2号样品还含有极少量的Mn、Cu和Ba元素。各个样品中,O和Si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是Al 元素。Fe和K的原子百分数(at.%)也均超过了1%。5号样品Fe的原子百分数最高,约为13.5%,因此呈现褐色。其他的元素,如Na、Mg、Ca和Ti等含量极微。
从XRD图谱可以看出,与1-5号样品不同,6号样品在2θ=22°有强衍射峰出现。分析可知,对应的是Fe2Al4Si5O18相和四方晶系t-SiO2(JCPDS card No. 39-1 425)的峰位置,这个强衍射峰未出现在1-5号样品的XRD图谱中。此外,6号样品没有明显的非晶相存在,而2、3和5号样品则含有明显非晶相。在元素含量方面,可以看出,6号样品Si和O元素含量要高于其他样品;Al元素含量明显低于3和4号样品;Mg、K、Ca和Fe的含量要低于1-5号样品;Na和Ti元素含量与其他样品相差不大。从颜色上看,1号、5号和3号样品颜色偏红,其中1号3号样品几乎未检测到Fe2Al4Si5O18相(Fe以Fe2+形式存在),故而Fe可能是以Fe3+形式存在,故而呈现红色;5号样品Fe的原子百分数很高(约为13.5%),因此呈现褐色。2号样品呈现黑灰色,可能与含Mn(原子百分数约为0.81%)有关。6号样品呈现光泽的黑色,但EDS和XRD表征显示样品不含Mn及非晶相,因此样品表面应该没有非晶相的釉料,至于黑色则可能是样品中的Fe元素多以Fe2+形式存在而导致的。
分析报告显示:黑紫砂与同时检测的明、清、民国窑址残片(除2#样品)成分种类相同,与古代紫砂器本质的区别在于黑紫砂由于内在成分含量及烧制工艺的独特而形成难得的Fe2Al4Si5O18相和四方晶系t-SiO2结构。黑紫砂不含锰和无非晶相,其呈现青黑色是由于其铁元素多以二价铁和四氧化三铁的形式存在而导致的。黑紫砂的器表宝光莹润,有一层自然的“包浆”,但是其表面的光泽不是非晶相的,显示其并没有因为高温而烧结瓷化。分析报告表明:黑紫砂样品具有独特的矿物组成,因此也有相应的物理功能性。这份研究报告为黑紫砂优异的净水、利茶、保鲜功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