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培养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

2018-05-14 08:59李颖
北方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情感表达审美

李颖

【摘要】多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经历了质的变革,音乐教育也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也对人文教育、美育起到关键作用。培养审美是拥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圆号演奏曲目《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从其中旋律的处理、音色的把握等入手倡导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审美,更好地理解審美培养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和作用。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情感表达;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审美”在《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中的体现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递美的艺术。这种审美依附于音符的时值、高低、节奏、强弱来体现,从而带我们进入乐境享受艺术。《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由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所写,也简称“莫一”。莫扎特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音乐,他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旋律纯朴优美、结构规矩方整、织体干净细致、结构层次清晰、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将明朗的音乐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陪伴他一生。先不考虑其创作背景,不考虑情感表达的特征,单从听觉角度就可体会到旋律的美,是纯朴的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本质力量,带着自由的感觉。它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代代相传。所以笔者认为它是一首需要通过审美来分析的艺术作品。莫扎特共作有四部圆号协奏曲且均为他的好朋友洛特格布而创作的。莫扎特在写该作品时采用了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表现形式,将旋律表现得明朗活泼,全曲分为两个乐章。此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合理。除此之外,这首曲目还运用了颤音、倚音等演奏技巧。是一首音乐性与技巧性全面的曲目。

二、通过审美分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技术处理

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体现在作品中的美就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技术处理。“莫一”第一乐章的速度为行板,作者运用的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在弦乐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表现,有牧歌风格,管乐加入变成合奏时,由气势磅礴的乐句打断第一主题,随之副主题出现。在Solo这一乐句演奏时适当稍弱,开始前在心中要不断地歌唱,充分体会节奏的律动性,主题句也非常明显。此外,气息是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气息到位了声音才会更通透。在吹奏第一个音时不能赶拍子,且要弱起,拍子要稳,提前把气息准备好。深吸气,利用横膈膜下降的压力和腹部控制的力量,同时将腰腹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做好气息流动。在演奏连音时,气息要主动,演奏时要富有强烈的情感,用气息带动乐感,使音乐“活”起来。在吹奏最后几个顿音时要简短、轻巧,使用吐音。时刻注意连音和吐音的演奏方法,一定要做到位。在这段乐章里,揭示着坦诚和美好,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副主题展开后,引出独奏圆号主奏,表现第一主题,乐队强奏后,以铿锵有力的节奏结束这一乐段,进入第二主题转调部(谱例二),转成A大调,呈现明亮欢快的色彩,为呈示部第二主题,力度弱,这一句grazioso是优美典雅的,同时圆号要奏出轻快的风格,在演奏每一句时要用气来保证旋律线条的完整,体会这部分优美的感觉。遇到吐音时,要吐得清晰有弹性,同时要把每个音符吹奏得饱满有力,把圆号独特的音色演奏出来。主题要在稳定的节奏中表现,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通过轻快活泼的主题后,由圆号奏出宽广如歌的旋律,经过颤音进入小结尾。长音要做到像线条般流畅,仿佛用圆号诉说情感。谱中有休止符出现时,心中的旋律不能断,吹颤音时要主动送气,吹够时值,颤音演奏起来时较为困难,靠嘴唇的力量,嘴部肌肉要收紧,下巴紧贴住号嘴,下嘴唇做轻微的上下晃动。需要多加练习。演奏此乐句时,注意倚音不是强拍,要短,不要占别的音符的时值。出现三连音,要吹够拍子,使旋律听起来顺畅。注意音符的临时升号变化,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换气的位置,吹完第四小节换气,从第五小节开始到最后一小节要一口气下来,这样才能保证不破坏气息以及曲子的连贯性。这段主题音乐完全是抒发感情的一段旋律,吹奏时节奏舒缓,气息平稳,每个音符都要温柔饱满,音量不能强但气息要主动,使音符具有流动性,整体感觉上是缓慢的、优美的、从容的,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接着进入发展部,这一段落的乐句开头与第一主题只是调性不同,调性由大调转为b和声小调,色彩转到偏暗沉,但同样是从容的歌唱着,这已经进入了展开部。这一句长音较多,跨度也较大,此时要注意口腔和嘴型,由低音到高音时,嘴部变紧,口风变小,往低音走时口腔要打开。使主题更强烈,更线条化,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经过前半段乐曲的呈示、发展之后,主题又再度出现,为再现部分,更加升华了主题,渲染了气氛,紧接着也从谱例四中的b和声小调又转回了D大调。与开头一样(谱例一),注意节奏的律动性,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将旋律优美的表现出来。同样的主题再现,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春天般的气息,让人感觉温暖,圆号solo部分的强弱交替,宛如阳春白雪,天籁之音,仿佛带我们置身莫扎特当时所处的田园生活,此曲为好友而写,莫扎特也希望洛特格布同样过这种美好的生活,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在乐段的最后,又发展成更欢快的主题,用颤音进入全曲的结尾,第一小节弱起,要做到由稍强到强的力度变化,连续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节奏型更是将情绪推至高潮。注意谱面上的连音与吐音的变化,所有的吐音都标记为跳音,演奏时要用舌头断开,轻巧灵活不能随意换气,要吸足气,演奏时需要注意十六分音符的平均时值,防止节奏的忽快忽慢从而影响乐曲整体的连贯性。在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中有很多技术性的困难片段,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容易克服的技巧,才更凸显出作品的非比寻常的情感表达,如谱例6所示。

谱例6

三、《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中体现的审美作用及情感分析

演奏歌曲声音固然重要,但最能感染听众的是蕴含于声音之中的情感表达。在演奏中,想要提高对乐曲的审美的理解与评价,演奏者应该对作品的内容、情感基调、技巧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仔细分析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感同身受,这样才能使审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并诠释作品。这首乐曲婉转、整齐、有规则,平稳中夹杂着活泼。乐曲旋律使人动容。无论是如歌般还是活泼跳跃的乐句都像是在讲故事一样,体现出作者对好友的情感,同时莫扎特音乐中有模进式音阶、颤音等技巧,体现出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执着。相同的特点也显示在乐队的配合上,独奏与乐队相互协奏呼应形成似乎对话的感觉,让听众更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这也是在欣赏这首作品中带来的审美感受,也是审美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觉。

音乐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音像所形成的艺术形象之美来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惑,体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在音乐中,审美也是一种教育功能,而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于音乐家在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理、政治等方面的评价,如果这些评价能够被听众接受,就能够影响听众,起到教育作用,而这些评价都是建立于审美基础上的。在音乐教育中,学会欣赏音乐带给我们无形的美,引导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角度,对审美认知的形成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通过享受音乐营造的氛围,心灵得到净化,通过正确引导,能够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深入挖掘,提升审美的能力。而如何欣赏以及审美则是要通过表面的曲调仔细品其中的细节是如何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带来这种美的艺术。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功能,在逐渐加强审美培养的同时,会带动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力及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3):72-77.

[2]宋瑾.《音乐的功能、价值与本质》[R].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3]孙皓.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J].音响技术,2001(06):72-73.

[4]杜修琦.圆号与众不同的音乐世界[N].音乐生活报, 2011.

[5]崔炳哲.论圆号演奏艺术中想象和情感的重要作用[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2):6-7.

[6]刘进锁.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作用[J].音乐天地,2005 (06):4-6.

[7]李烁.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意义[J].上海音乐学院,2011.

[8]李振奇.高校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探析[J].北方音乐,2014(03):23.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情感表达审美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