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宙》中的小赋格曲初探

2018-05-14 08:59余艳
北方音乐 2018年5期

余艳

【摘要】巴托克作为19世纪民族乐派的继承者,他在继承西欧传统写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匈牙利的民间音乐素材与民族音乐风格来写作“赋格”的主题,使“赋格”增加了新的色彩与音响,让“赋格”在20世纪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关键词】小宇宙;小赋格曲;巴托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赋格”来自拉丁文Fugue的译音,原文是“遁走”的意思。“赋格”建立在模仿对位的基础之上,是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达到完善的境地。巴赫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在创作中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在复调技法中和声手法的运用,并独创出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达到完美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传统“赋格曲”。

传统的“赋格曲”,根据声部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赋格曲。乐曲一开始,主题(一个或两个)就在各声部依次进入,在乐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主题又不断地在各声部多次出现。

“小赋格曲”(Fugetta)的篇幅较小,呈示段的陈述方式与“赋格曲”基本相同,展开段的比较自由,发展不大,再现段与“赋格曲”基本相同,要回归主调。因此,可以将“小赋格曲”理解为一种篇幅比较短小、程式比较自由的“赋格曲”。

20世纪是“赋格”再现辉煌的一个世纪,无论是将“赋格”应用于其他体裁的音乐之中,还是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的乐曲而存在的赋格曲,都得到19~20世纪不同风格作曲家的青睐,激发了19~20世纪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巴托克在《小宇宙》中也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写作了赋格曲例1 No.94《故事》。

例1选自巴托克《小宇宙》的第94首《故事》。乐曲视乎有三个声部,其实是一首二声部的“小赋格曲”(Fugetta),乐曲采用带“间插句”及尾声的单三部曲式,其结构图示是:

呈示段A(10小节)——间插句B(4小节)——展开段C(11小节)——再现段A1(4小节)——尾声D(含曲末的休止小节,共5小节)

这首“小赋格曲”为单一主题的“赋格”。在呈示段A中,a自然小调的赋格主题5小节,由左手在低音声部率先奏出;赋格答题从第6小节起,在g自然小调上由右手奏出,对题相当简单,是一对由“纯4度延留音”的“冠音”向下2度解决到大小3度的音程,连续向下方半音,模进了2次。

例1-a “小赋格曲”“对题”

上例的前4小节,“对题”的高低两个音,似乎是两个声部,其实这高低两个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作为一个声部对待。显然,对题并不在“答题”g小调的调性中心之内,而是沿着对题自己原来的路线继续向下半音摸进两次(见上例改回低音谱表之后的4小节)。

接在呈示段后面的是4小节“间插句”B(第11小节至14小節),高音声部的音乐材料来源于主题。

例1-b “小赋格曲”“间插段音乐材料”

上述音乐材料用右手先在g小调上奏出,接着向下方纯5度进行摸进,到达展开段。

展开段C(第15小节至第25小节)分为两小段:第1小段5小节,主题由右手先在高音声部的c小调上奏出,相隔1小节之后,由左手在低音声部低小13度进行“6度卡农模仿”,该模仿句的句头为e小调,句尾交替到了E大调,形成高音声部的c小调与低音声部的e小调、E大调纵向重叠的“双重调性”;第2小段6小节,“间插段”的音乐材料出现3次,连续2次向下纯5度作同度或“8度卡农式摸进”,到达再现段。

再现段A1(第26小节至第29小节),主题由右手先在高音声部的g小调上奏出,相隔1小节之后,由左手在低音声部低小11度进行“5度卡农模仿”,不再用主题的原始调性,将c小调改为C大调,接着交替到#c小调。

尾声D(第30小节至第34小节),高音声部在c小调上,低音声部仍在#c小调上徘徊,乐曲最后结束在C和弦的空纯5度框架上。

综上所述,这首“小赋格曲”仍然遵循传统赋格的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曲式原则,在呈示段中也依然遵循主题在主调、答题在属调上陈述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洛华.从《小宇宙》看巴托克的复调思维与复调手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Z1).

[2]郑中.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J].音乐艺术,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