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 黄益梅
【摘要】瑶族人对牛有着特别深刻复杂的感情。从春节耍春牛之惜牛爱牛,到牛生日之尊牛敬牛,从农业生产之养牛用牛、祭牛王之崇牛护牛,到丧节祭祖之哭牛杀牛,瑶族这一看似矛盾的“牛情结”在其神话传说、农业生产和文化图腾都有所体现。可以从经济场域、艺术场域和宗教信仰场域分开理解。从经济场域而言,褒扬耕牛品质承载着瑶族人对富足生活的渴盼,并以艺术场域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舞春牛表演;从宗教信仰场域而言来看,杀牛祭祖蕴含着的复仇、孝道、敬畏先祖等主题则起着维系民族性等瑶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功能。
【关键词】牛文化;瑶族民俗;舞春牛;图腾仪式
【中国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法国社会学家皮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field)理论提出,任一社会现象均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是不同元素之间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结构。这一由不同场域交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位并非单纯个体和理想化抽象社会,而是由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多个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综合性结构[1]。任一场域本身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场域进行分析,有时又与其他场域相互作用[2]。
牛在瑶族的文明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瑶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瑶族与牛有关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舞春牛、正月初二放牛出栏节、十月初一尝新节、四月初八牛王生日节(又称敬牛节)、十月十六盘王节,此外,牛角号、牛角铜鼓、牛头图腾等,无不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从瑶族耍春牛和敬牛节驱疫祈福的社会场域和艺术场域,到砍牛祭习俗的氏族宗教场域,牛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在不同场域有着严格不同的划分。既承载着传统意义上的褒扬耕牛品质和瑶族人对富足生活的渴盼,也蕴含着原始图腾、仪式功能、历史记忆和维系民族性等瑶族特有文化。本文通过对瑶族的节日民俗、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分析,解读瑶族牛文化的不同内涵与功能。
一、凸显宠牛爱牛的瑶族舞春牛和牛王节
(一)瑶族春节舞春牛
“舞春牛”是对我国古老农耕文化的反映。“舞春牛”,又称春牛闹、春牛舞、跳春牛、耍春牛等,瑶族舞春牛表演唱词多夸赞耕牛,表达对牛的感激与祝愿,然后以演唱民间小调的形式展开对全年农事生产过程的叙述。春牛队一般在立春节气以及春节期间表演,以拜年为主要形式。
韶关乳源桂头瑶族的舞春牛,活动开始,由一人打扮成守牛郎(妹),二人装牛头和牛尾,一人梨田,一人唱春牛歌,一人拉二胡,一人吹笛子,四人打锣鼓,替补人员4人,春牛队伍约十五人左右。守牛郎牵着牛,耕夫在牛后赶牛,围绕农家场地“犁田”,边“犁田”边打鞭炮,一圈后“春牛”卧地休息,乐队奏乐,演唱“春牛”歌,“春牛”歌的歌词可随机应变,多以尊敬、祝贺、感谢为主;然后再“犁田”,再唱,如此反复三次。热情好客的农家人拿出自己家做好的糖果、糍粑、水果等与“春牛”队伍分享。春牛活动结束。韶关仁化舞春牛,一开始使用纸来制作春牛服装,由两个男性演员蹲着,双手举着春牛服扮演一只身体庞大的春牛,以体现牛的吃苦耐劳;另外四个演员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分别扮演东家老板娘、看牛仔、送饭阿妹、长工。现如今春牛服装改为用布来制作,老板娘和送饭阿妹作为两个花旦,穿着戏服,挑着花担篮子,看牛仔穿着戏服戴着破斗笠,长工穿着戏服背着包袱。
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乐曲主要有《春牛锣鼓》《开场曲》《舞牛曲》《贺年曲》《春耕曲》《爱牛曲》《丰收曲》《长江春牛调》《十点梅花》等。春牛歌对白往往诙谐幽默,“手拿红花红形彤,红花挂在牛角中。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3]
春牛舞的表演,一般包含贺年、开耕、戏牛和祈愿丰收四个环节[4]。春牛舞表现农家对牛的感恩与依赖,体现了完整的艺术场域,具有歌舞艺术特有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宣泄功能和教育功能。粤北瑶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在新春开耕之前,扎制纸牛,载歌载舞,一边跳着春牛舞,一边唱着《春牛歌》,以表扬牛的功劳,提醒大家要爱护耕牛。如韶关乐昌一带,舞春牛前,在一阵开场锣鼓之后,秧歌队从中扭过,然后春牛才上场;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秧歌队又扭一次,扭完便唱起山歌来,有的还与舞狮子、舞纸马、舞木猫,舞麒麟、舞貔貅相结合。各地瑶族舞春牛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互通的,就是瑶民满怀深情地唱着山歌赞颂着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期盼著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心情。
(二)瑶族放牛出栏节(又称狂欢节)
粤北崇山峻岭中的瑶族在农历正月初二,不论有无对象,都可出外唱歌求爱,不加约束,带果品等食物,在外野餐,是瑶族歌舞狂欢、寻求佳偶的传统佳节。
(三)瑶族牛头王生日(又称敬牛节、牛生日)
牛王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传说这天是牛头王的诞辰日,因此要给牛吃糯米饭,让牛停止劳作,休息一天。
(四)十月初一尝新节
农历十月初一,用糍粑喂牛,并粘牛角、牛腰、牛尾等处。十月十五日以后,为“放野牛”,不用看管,任其自出自归,若到晚不归,就上山寻找。牛吃了庄稼,牛主不须负责
瑶族的春节舞春牛、放牛出栏节、牛王节和尝新节都和瑶族农业生产密切有关,除了共同具有的民俗场域之外,春牛舞主要表现了艺术场域,后三者主要从属于经济场域。瑶族大多居于大瑶山深处。古时刀耕火种,据说使役耕牛的历史,只有四百多年。瑶族以前生活在穷山恶水中,拜牛王下凡来耕田之恩德,瑶族人民才得以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是最忠实的动物,勤勤恳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各种牛节。惜牛、爱牛,不仅牛节如此,瑶族平时生活中也是如此。广东连南排瑶凡买牛回来必须备酒肉、米、纸钱、香等,请道公在牛栏边立一牛栏公,然后念牛经,祈求牛栏公保佑畜牛壮健有力。受道教影响,瑶族原始宗教中的咒符、传说除了口头传授外,还出现了经书。据说连南排瑶有24部72本瑶经,其中就有买牛经。这些民俗里面,艺术场域与经济场域及其子场域因素在总取向上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良性互动,进而巩固了这些民俗的和谐生态系统。因此,舞春牛和牛节成为瑶族感恩牛王、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等文化的表现。
二、凸显神圣的文化图腾:牛头铜鼓、圣物牛角、牛角号
(一)牛角铜鼓——瑶寨图腾
作为瑶寨里最醒目的标志,牛头铜鼓反映的是瑶族人对铜鼓的重视和对牛王的敬畏与崇拜。在连南一些瑶族宗族大户房舍屋顶上,有的也装有瑶族牛角图腾。
(二)十二节牛角——宗族团圆的文化符号
白牛角是瑶族团聚的圣物和幸福的象征。关于12节牛角,有两个版本的过山瑶传说。传说瑶家被迫离开千家峒之后,来到海边,乘上一条木船,迎着风浪,向前驶去。海上风大浪大,遇着漩涡,瑶家的木船行七天七夜,仍旧回到原来的地方,木船力小,不但划不出去,还有被漩下海底的危险。盘翁把供奉盘王的金香炉打烂作十二块,每姓人拿一块,又把发号施令的牛角银成十二截,每姓人拿一截。自从过海分手之后,十二姓瑶家便各奔前程,千里跋涉,开荒劈岭,栖身山头,频繁迁徒。12节牛角传说揭示断裂的牛角是十二姓瑶人约会相认的历史信物。瑶族人民的圣物——白牛角,在古代被分裂了,流落异乡,不能聚合。世世代代,瑶族后人隔海寻,踏山找,盼望重相聚,渴望回到千家垌,在盘王节上欢聚,充分体现了瑶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及振兴瑶族的决心。
从12节牛角传说可知,瑶寨头人的威信和权力很大。瑶寨头人一般是第一个来建寨的老人,或是由有丰富生产经验、办事公平合理、热心公益事情、威信高的人担任。传说中的盘翁,就是宗族头人,因此牛角和金香炉又是其权威和身份的符号。
在瑶族宗教仪式中,牛角也是常见法器。瑶族师公所用法器有牛角、鼓、锣、镲等,其中牛角和鼓是其中最重要的法器,经书中有专门用于敕鼓和敕牛角的经咒。据经书所载,鼓和牛角的主要功用为请动天兵神将驱鬼禁鬼。在瑶族盘王节、法事仪式等重要庆典仪式上,要有专人吹响牛角号,其乐声是瑶族同胞从古至今的一种精神寄托,传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是瑶族文化的灵魂之歌和牛角文化的一个符号。
由此可见,牛头铜鼓和牛角号既是一般意义上发号施令的权力象征、捉鬼驱邪祈福的法器,也是家族宗族团圆的圣物和文化符号。在宗教场域里,它凸显了瑶族的自我保护、精神追求和数千年数次迁徙,饱受苦难的民族集体历史记忆,支撑着瑶族人的内聚力和身份认知。
三、貌似“残忍”的砍牛祭:砍牛祭祖与砍牛送葬
(一)砍牛祭祖为复仇
平地瑶(也称民瑶)是盘瑶的一个大支系。祭祀盘瓠,从以少女祭祀到祭献敌酋吴将军首级开始,以后便砍罪犯的头为祭。如时无罪人,便以桄榔面做成个人头的样子来祭祀盘王,以后才发展到砍牛祭祀盘王的。从中可以看到两种源头:一是献祭少女,一是献祭敌酋首级。
对于为何要用砍牛来祭祀的原因,有以下一些线索。远古时期的献祭少女给盘王还愿,透露出以最珍贵最美好之物最为祭品能够表现对祖先的最高敬重。就此而言,砍牛祭盘王则可以理解为替代和延伸。瑶家认为牛在牲畜中属大命,即和人一样都是在母体中怀孕了九个月才出世的,而且每胎绝大多数只生一头,不像猪每年多胎、每胎生多头,所以牛是比较高等的畜牲,而且对于游耕民族瑶族而言耕牛比较珍贵,更能表现对祖先的敬重。
(二)砍牛送葬表孝道
瑶族的丧葬习俗一般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但白裤瑶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瑶人认为,牛是祖宗留下来的,现在先人走了,牛当然也得跟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为他们劳动,否则先人就要受累受穷。砍牛为先人送丧是晚辈对先人的情意。如果连一头牛都舍不得砍,就是对先人的不孝,就要被族人骂,良心上也過不去,先人到另一世界就会被视为贱人。
瑶族人素以祖先为纽带,砍牛、打铜鼓、跳老猴舞,为死者举行葬礼的这种传统送丧习俗,不仅揭示了表达遗属对死者进行悼念的情感场域和功能,也体现为众人共同祭祖活动的社会场域和功能。
(三)砍牛祭奠头领
传说白裤瑶与土司打仗,因寡不敌众,头领身负重伤,最后只好逃进深山,后来头领因伤势过重含恨死去,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砍牛,隆重安葬。从此,砍牛安葬先人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瑶族的砍牛祭习俗,体现了瑶民族粗犷、豪放的习性,淳厚古朴的民风及团结向土的精神。他们砍牛时的喷酒、大吼、挥刀、刀落、剁脱牛头等一系列勇猛、刚劲、豪放的动作,确切、典型地体现了瑶族人民性格的粗犷、奔放和勇猛,再衬以激烈的铜鼓声、雄健的芦笙长鼓舞舞步,气势恢弘地展示出砍牛场那特有的气势、画面及风采。一个掷地有声的“砍”字,不仅影衬出了瑶胞对先人、对神灵的一片虔诚之心及对美好生活的炽灼的追求,而且也把那心灵化了的舞蹈形象摧到了宗教与现实的最高点上。
对于瑶人来说,祭盘王、祭祖是团结的纽带,力量的象征。砍牛场上那互相敬酒、喝交杯酒的场景,分牛肉时你谦我让、人人有份的情形,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谊,也体现了瑶民族互廉互敬的淳朴古风。不但鼓起了人的劲,壮起了人的胆,而且也使人心骤跳、血沸腾,身心皆充满了豪气和勇气[5]。
四、结语
瑶族具有丰富的牛文化、牛角文化,有舞春牛和各种牛节,有牛王、十二节牛角、牛头铜鼓等文化图腾,尊牛、敬牛、爱牛、惜牛、用牛、喂牛、哭牛,充满牛崇拜的意味。但同时也有祭祖砍牛、砍牛送葬、砍牛祭头人等杀牛习俗。砍牛习俗似乎与瑶族牛崇拜有着激烈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但在瑶族民俗中二者却又并行不悖、和谐相处。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与这两种现象分别属于不同的场域有关。宠牛文化为瑶族日常生产生活的经济场域,因对牛的依赖而产生惜牛爱牛心理并借由春牛舞和各种牛节传扬体现在民间艺术场域。十二节牛角的传说,其实质是将其作为一种信物,注重其工具性和实用价值。砍牛祭祖则属于上层建筑层面的宗教信仰场域。复仇主题之砍牛头以祭盘王,仅仅存在于特殊重大节日。虽然盘王节祭祖砍神牛习俗传播更为广泛,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复仇主题的本意在渐渐式微。瑶族砍牛送葬习俗也属于特殊态,只有在亲人去世时以牛代亲人受难,以表孝道,而且这种习俗一般只有在白裤瑶才表现明显,覆盖面非常有限。盘瑶祭盘王从供奉吴将军首级(真人头)、桄榔面人头(假人头)到砍牛供牛头及白裤瑶人死后分人肉给人吃到分牛肉给人吃的本质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人民从愚味落后走向进步文明的历史,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瑶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和历史[6]。
参考文献
[1]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2.
[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47.
[3]叶春生.岭南风俗录[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 223-224.
[4]黎国韬,邱洁娴.春牛舞与立春仪考[J].文化遗产,2012 (01):145-151.
[5]唐玉文.中国瑶族砍牛祭习俗初探[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20-22.
[6]刘小春.桂东瑶舞探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134-143.
作者简介:王群英(1972—),女,河南扶沟人,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戏曲歌剧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