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法理要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文明;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4.5【文献标识码】A
一、从传承谱系看陈式太极拳在“非遗”保護中的问题
太极,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在近现代以来享誉世界。这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符号形式,又远播海外,给西方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西方认识中国最普遍的途径之一。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1]汉语体系中,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和其运行变化的自然过程。初见于《南华经》: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从天地初始,太极便是万事万物生克制化的本质规律,强调的是内外变化,注重的是阴阳平衡。
直到宋代,理学家将“太极”视为法理要义,也就是西方语境中意旨的法哲学。发展到清朝,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中有言: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所谓太极也。[2]随后,在太极这一概念范畴的深远广度覆盖下渗透了整个中华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承载东方世界最高级的意识形态。
三百多年前,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代陈王廷创长拳十三式,螺旋缠绕,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融为一体。后经陈氏十四世孙陈长兴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自此之后,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双修,舍己从人,独步武林。衍生出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3]虽各家招式有异,然气韵理法如一。近代陈氏太极拳在民间推广中,陈氏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声名显赫,首屈一指。1928年,陈发科先生在侄子陈照丕的推荐下来到帝都北京教拳授业,近三十年间他将拳法不断改进提高,依循法理原则,增加了诸如螺旋缠绕、松活弹抖、立身中正、虚实相生等身法,开创出崭新的拳式内容。现在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三换掌、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尽出于此。目前武术界广为传习的84式陈氏太极拳,就是陈发科先生晚年之作。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陈发科与胡跃贞联合创建了首都武术社,讲学传艺,广收门徒。1946年,陈发科六十大寿。李经梧、田秀臣、雷慕尼,孙枫秋、宋麟阁五人磕头拜师,同时入门,世称“五虎上将”。
陈发科在世时有言,得太极拳者,惟经梧一人矣。李经梧先生,是中国武术界德高望重的泰山北斗,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陈式太极拳不能回避的人物。1927年,李经梧与孙枫秋在哈尔滨学习弥宗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向陈发科、杨禹廷、赵铁庵这三位大师处修习陈吴太极拳。后随胡耀贞、梁振蒲、张少三、黄士海四位名家研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名噪一时,威德远震。外家拳的训练加之内家拳的劲法,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达到一羽不能加,[4]蝇虫不能落的技击状态,在交手切磋时使人一触即发,跌出丈外。这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新中国成立后,李老受任于国家,参与编定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的太极拳套路工作。1956年,调任北戴河做气功疗拳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表《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太极内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李经梧陈吴太极拳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至高阶段。依据法理要义修而习之,既是入门,又是登顶。
太极拳传播至今,全世界的修习者超过三亿人,早已成为当代人备受欢迎的武术运动之一。从人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太极拳的文化空间场域的覆盖面非常大,渗透力极强。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承载着儒道阴阳哲学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在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好名声。2009年8月,河南温县陈家沟正式对外开放了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历代宗师陵园和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相结合,不仅保存了时代记忆与民族精神、丰富了太极文化的内涵,同时强化了太极拳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形塑出一个具有权威代表性的文化空间。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5]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保护要从二十世纪讲起。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保护概念,也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层面到非物质层面、从固态保护到活态保护,牵制出一个文化载体的问题,也就是“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载体的认定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难发现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在广泛民族性渗透下呈现出的种类繁多;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正在消失。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从实践的经验来看,武术界的传承问题学术界应该及时指出,但不能直接参与非遗传承。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
现在武术界有一种风潮是轻视传统太极拳术的,民间也对此存在强烈的刻板印象,可实际上很多拳法都是从这里被打开的。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实属荒唐。另外,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认证,太过分拘泥于家族名分,争执百出。历史永远召唤着阐释,向真理敞开自身。太极拳不是陈家的、不是杨家的、不是吴家的、不是武家的,也不是孙家的。太极拳,百余年来丰盈扩充,已经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活态文明。传统武术的“非遗”传承人不应是终身符号。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名胜,显非利胜[6]。
二、武当武术:千万别把“真遗产”作成“假功夫”
北崇少林,南尊武當。自古以来武当拳地位显赫,是内家拳的一种,主要以修养身心、强健体魄为宗旨,融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精髓,实现天人合一。内家拳有别于外家拳之处甚多,最主要的是它并非透过身法创造意形,结构出一个虚空世界,而是让整个世界转化成它自身的法理,从有限的感知延伸到无限的真理。文化的肢体感觉表征出民族的特性。武当武术将一切生命体验推向了近乎于“道”的至高境界,用最宽容的态度去接受、吸纳和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的目的。
相传,武当武术在元末明初由张三丰创建于湖北均州,具有鲜明的道家特征。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赵剑英作为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7]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代了以往晨钟暮鼓的安逸生活。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武当武术以心使身,以身从心,化意念足,包藏至道。在山顶之上,云峦之间开垦出一片丰美的田园。
武当武术的传统功法包括立身桩功、内功掌法、腿法、肘法、阵法、器械、元图以及秘不外宣之神功妙义。其中包含有虚灵顶劲、松胯圆裆的太乙十三桩、盘古桩、玉环桩、凌云飞渡桩等,随着内气运行,含胸拔背,虚实相生,地润天和,寻径达道。伏虎拳、小歌拳、八法神锤、玄空点穴拳合化金龙掌、降魔掌、伽兰掌、紫砂掌、丁甲断魂掌、五雷天音掌。行进坐卧,中正安舒,炼气化神,刚柔并济。古代圣贤们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作太岁五星图、白鹤真人飞鸣图、玄论错倒阴阳图。这些是中华民族对于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解。武术,在中国是辅助修行的。
武当武术的法理体系大道贯中,严整合一。从开山祖师张三丰起依循《易经》之道结合老子的《道德经》,功法松沉自然,动静结合。招式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气韵外柔内刚,体现技击含义。武当武术由于功法内容种类繁多,世代相继,不断完善。融汇了医学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儒学仁义礼智思想、释学研修的四禅八定、道学内外丹元大法等诸相种种。与太极拳不同的是,武当武术的内功心法历代受艺均为单传。据《武库妙说》记载,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种骑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武当一条法脉,传承至今,不乏有投机之辈,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诡称源流,假造正宗。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为其正本清源,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对象,在传统武术方面,武当武术所包含的文化范畴远比联合国限定的范围更广。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却带来了传统文化原生态环境的牺牲。武当山旅游经济区的建立虽然获得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但是经济搭好了台,文化却没唱好戏。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教授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提出了“非遗”科学保护的三个标准。思考致力于开发武当武术文化产业的时候,到底需要依据些什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任何武术形式的发扬和传承,都绝对不是经济利益的召唤下吸引的目光和资本。当中国传统武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时,是否能够保住民族文化的DNA[8]。面对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市场运营中急功近利的现象,通过“非遗”保护是否能够保存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参照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9]旅游经济的景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力量,经济和文化应该相互制衡,才能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武术界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尚不明朗,这便很难再谈“保护”。“非遗”保护是一门技术学问,千万别把“真遗产”作成“假功夫”。
三、“非遗”保护中的邢台梅花拳面临困境
不难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具有广泛民族性渗透下呈现出的种类繁多。譬如,传统太极拳;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些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正在逐渐消失。譬如,邢台梅花拳。
梅花拳本自昆仑派,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现有许多文献记载其起源于明末,祖师邹宏义取法周易八卦融为拳理,阴阳五行化为拳法,因梅花傲立寒冬未尽,开放在春之未到时,含先知先觉蕴意,合先备先用法理,达先发制胜功效。且拳分五式,暗合梅花五瓣形态,故称梅花拳。清乾隆年间,梅花拳在冀南一带邢台之地广为修习,这就是武术史上著名的“南拳北传”。与其他拳种不同的是,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道”和“武道”两个部分,前者侧重钻研儒、释、道三教精义学说,以为法理;后者身聚拳法器械等套路动作,实战技击。初开太极,且文居内而武彰外,以文养武,以武济文。与其他拳种相同的是,梅花拳百余年来以口传心授,身教解惑。梅花拳兴盛地邢台平乡、广宗两县,大体分为桩功和拳法两种。立桩定步定式,动静分宜阴阳,进退体悟八卦,循九宫飞星之通变。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鼓乐演练,形神合一。下桩之后,花繁柳密处拨云见雾,风狂雨急时立定乾坤,即为落地梅花。
2006年5月20日,邢台梅花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状态应该依循特定主体的内在规律进行,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无论是个体传承人的保护还是群体组织的保护,亦或是团体性质的保护都不能违背法理和传承。经济效益不等于文化传承,为了规避这些隐忧,当地成立了邢台梅花拳传承总会、梅花拳文化事业发展推广联盟。邢台市武协副主席、梅花拳研究会会长常连生老师跟我讲,梅花拳申请“非遗”保护成功之后,重在传承与推广正宗的优秀武术文化,尤其是在实践中专注培养德才兼备的文武英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邢台梅花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西岭告诉我,他现在主要是以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作为教育教学传播基地,运作筹划开设国际武术课程。另外,将梅花拳带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捉起。2013年开始,将梅花拳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军训、早操、课间操的训练内容,期间培养了近百位教练员。2015年,正式开始学院专科梅花拳的选修课,次年设立为本科选修课。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9]大力倡导广泛开设武术等优势项目,形成覆盖课内外的体育锻炼体系,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力打造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发展格局。梅花拳预计在2018年作为邢台学院的专业课或单招方向。平乡县、广宗县已经有50多所学校开展了梅花拳体育课程,并列入校本。结合国家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倡导,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可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传承经费资助。张西岭说,很多事情都是他自费开展的,现在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制约梅花拳发展的“瓶颈”太多,尤其是国家每年的“非遗”资助经费少得可怜,让传统武术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四、结语
中华民族能夠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优秀文化的持久涵养。鲁迅先生有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言之,现代主义全球化的大潮促进的是经济发展,席卷的是世界文明。文化吸引资本,机遇与挑战并存。
立足当下,对抗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中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等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诸多传承与保护难题。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学术研究应该同步重视,例如传承人的认定问题、“非遗”保护观念的缺席、国家资金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挥功用,相互协作,齐心合力。
面向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特别需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首先,将非物质文化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立法、细化政策、明确责任等方式,构建完善的政策保护体系;再者,不断提高整个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筛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传播文化遗产理念;最后,做好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期普查与审核评估工作;对于那些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档案和名册,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大量培养英才等方式,礼敬武艺,强化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发扬与实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妍丽.“太极旋风”张东武太极拳有沉鱼落雁的美[J].南腔北调(周一刊),2016(2):82-87.
[2]杜明明.太极搏击与其经济文化竞争[J].搏击(武术科学),2012(4):30-31.
[3]孔德权,晁岳春.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太极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3(4):10-11.
[4]张金.刍议“劲力是传统武术的本质追求”[J].搏击(武术科学),2014(5):36-37.
[5]苑利.活态传承保护是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条件[EB/OL].中国文物网,2016-06-16.
[6]李媛.论太极拳的形神与体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06-01.
[7]聂永刚.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武当武术保护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5):21-23.
[8]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137-139.
[9]余涛.首都应该建设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心[C].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2012-07-08.
作者简介:边恒然(1992-),女,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中国传统文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