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地域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歌曲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当地人生活、情感、习俗的反映。2016年4月初,“2016中国寻根之旅——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100多名菲律宾学员来到泉州师范学院学习汉语,笔者以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歌曲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将当地民俗歌曲导入地域文化,对文化教学的影响和重要性,并就如何发挥歌曲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华裔青少年;汉语文化教学;地域文化;歌曲选取
一、引言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想要了解和学习东方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福建是著名的侨乡,闽籍华侨华人众多,其中主要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人数最多,这些华人对汉语和祖籍地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2016年4月初,泉州师范学院迎来了“2016中国寻根之旅——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100多名菲律宾学员来校学习汉语。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实习活动,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以华裔青少年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华裔青少年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他们大都会说或能听懂汉语和闽南方言;其次,受到家庭的熏陶,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地文化的探寻有着浓郁的兴趣。
(二)音乐与语言、心理、文化的关系
1.音乐与汉语学习
首先,汉语的特殊性就表现在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与音乐中的曲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于声调中的调值是由音高决定的,而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声调时可以借助音阶来模拟。
其次,在汉语中是没有复辅音的,且元音占大多数,元音是发音系统中最为响亮悦耳的音,因此也被称为乐音。汉语中的音节能够没有辅音,但不可没有元音,无论是单元音还是复元音,音节结构中元音是占绝对优势的。
最后,汉语诗词讲求平仄押韵,押韵是一种增强汉语音乐性的手段,平仄交替是形成汉语音节具有节奏性的重要因素。平长仄短形成了语言的抑扬之美,从音韵学的角度出发,达到和谐平稳。
综上,这些要素形成了汉语独特的发音系统,赋予了汉语语音的音乐美。可见汉语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把这种联系运用到汉语教学中,把语言和音乐相结合,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2.音乐对心理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负责管理感性思维,如音乐、图像;左半球则主要负责抽象思维,如言语、计算。但大脑的分工不是绝对化的,大脑两半球的工作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
语言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青少年时期(12岁以前)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进行言语习得,但在12岁以后则需要通过两侧大脑半球共同协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活动。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充分发挥右脑的作用,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音乐心理学表明,舒缓快乐的音乐可以刺激大脑的兴奋区,从而有效缓解学习者初次接触目的语的紧张焦虑感,让学习者以一种轻松、舒适的心态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音乐在人的心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把音乐与语言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缓解学生语言学习疲惫、枯燥之感。
3.音乐与文化
由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在把握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基础上,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渐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并且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文化适应就是学习者在融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其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够适应目的语文化。因此,学习者要想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必须首先了解并学习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地民族、地区文化风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某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习俗,记录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悲欢离合,也是地域文化特质的深刻表现。将中国歌曲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是利用了音乐是文化的折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二、当地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作用和意义
(一)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汉语学习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动机、态度和性格。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學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态度也是构成学习者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运用歌曲教学,把枯燥的语言教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能让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发现把歌曲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学习者显然更乐于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乐于主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且总是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话就提高了课堂互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增加词汇量
词汇是一个社会语言发展的反映,考虑到汉语词汇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不仅成语、谚语、歇后语众多,而且有些词汇还受到古汉语的影响,为学习者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使他们对词汇的识记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因此,通过歌曲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词汇,可以增加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而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可以使学习者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贴切、灵活,从而有效的降低学习者在话语中产生的偏误。
(三)培养听力和语感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时,尤其要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采用一种听说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认知、模仿、重复,可以有效地培养口语听说能力。许多学习者说汉语会有洋腔洋调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汉语的声调变化和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学习汉语歌曲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增强学生的听读能力,在听说的基础上建立语感。
(四)了解歌曲负载的修辞与文化
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难以理解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的情况,这是由于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造成的。选取反映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中文歌曲进行学习,能够缩小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间隔,让学习者逐渐适应目的语文化。另外,歌曲中还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歌词中有大量的比拟、用典、反复、顶真、对偶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意识和审美趣味,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有助于增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能力
在短期的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回国后更是会出现遗忘的现象,但富有韵律、节奏的音乐会使他们记忆犹新。就比如我们记忆歌词的速度总比记忆课文对话的速度快,且记忆时间更长,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歌词可以促使学习者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反复的学唱加深记忆。
(六)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目的语文化
根据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适应过程,对于刚来华的留学生来说,由于对目的语环境认识不足,不能及时适应全新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会引起学习者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使学习者有孤独、失落、沮丧、无助、思乡之感。加上汉语本身与其他语系较大的差异性,语音、语法、汉字难学、难认,会使学习者心里产生挫败和压力之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采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把歌曲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当地文化中,从而为文化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
(七)有利于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播
据了解,此次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夏令营中的大部分学员在学习完一首新的歌曲后,乐于和同伴一起歌唱并讨论歌词的意义。唱歌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可以让学习者在回国后把学到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因此,将当地歌曲与文化相结合,歌曲会承载着当地文化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和传播,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
三、当地歌曲在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一)当地歌曲在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汉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固定的课本学习外,还可以通过中文电影、中文歌曲等多种途径展开学习,中文歌曲可以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和动听的乐曲相结合,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并且,许多歌曲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学生可以通过歌曲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笔者了解到,目前,汉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中文流行歌曲作为教学手段或内容,很少把当地的本土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考虑到华裔学生的特殊性,本土音乐的歌词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折射,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歌曲,通过熟悉的本土音乐使学生产生对当地文化、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兴趣。
(二)在汉语文化教学中运用当地歌曲出现的问题
1.歌曲选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支流地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由于夏令营时间周期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对广大对外汉语教师无疑是一个难题。歌曲的选取和教学设计往往难以满足所有营员的需求和兴趣,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2.教学时间分配
在当地民俗音乐课的教学中,如何分配好语言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和歌曲学唱时间,需要教师进行准确的把握。既要让学生掌握歌词中的生词、语法点等知识,又要避免把音乐课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乏味之感。
3.教师对地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大都具备基本的中国文化素养,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讲解当地民俗歌曲时,学生会对有关歌曲的文化内容进行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完善自身对当地文化的知识储备,丰富自身文化体验,包括当地的方言、饮食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以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各个方面。
(三)相关教学建议
1.歌曲选取的原则
教师在选取当地歌曲进行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筛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选取的教学内容尽量是学习者感兴趣或者感到熟悉的内容,以使学习者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教师在选取歌曲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参加菲华夏令营"的华裔青少年年龄集中在12一18岁之间,因此在歌曲的选取上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认知进行选择。同時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如歌曲《天黑黑》,歌词乡土色彩浓郁,风趣诙谐,曲调欢快活泼,适合课堂教学。
(2)文化性原则
考虑到学员的文化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歌曲的内容,同时,在学习歌曲前,也可以插入有关歌曲的背景介绍、文化知识等。如歌曲《爱拼才会赢》,可以通过歌词讲解闽南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3)实用性原则
面对短期的培训学员,歌曲选取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让学习者感到有实用价值。如表达离别、怀乡的《故乡》、《黄昏的故乡》等,表达乐观、拼搏的《坚持》、《爱拼才会赢》、《忍》等。
2.合理分配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比重
有学者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教学上,并适当穿插文化教学,以达到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培养目标。但在短期的夏令营活动中,想要最快程度的提高营员的汉语水平就需要高强度的汉语练习,而这对于许多初次来到中国并且对周围环境还处于陌生阶段的学员们来说,会加剧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因此,教师不应给营员们过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可以稍微加大文化课程的比重,通过学习当地歌曲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文化教学氛围,让营员们在有趣的歌曲学习中,缓解文化差异的紧张感,加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3.提高汉语教师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水平
要提高汉语教师对当地歌曲文化的认知水平,特别是要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歌曲教学中游刃有余。另外,教师在进行歌曲介绍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内容过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教师也要注意把自己的文化体验带入课堂的方式和程度,要以积极、正面、客观的方式带领学生感悟当地特色文化。同时,还应该聘请一些从事民间文化艺术的专家学者或艺人,通过授課、讲座、表演等形式,带给学生更加直接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当地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语
在汉语文化教学中运用歌曲进行教学,对丰富汉语教学多样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歌曲学文化,可采取更为灵活地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此外,在海外的闽南人对祖国和自己的家乡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祖籍地学习,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家乡情结,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忘本,能够传承优良的中国文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在教学中渗透闽南文化,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最终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询.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何小兵.音乐与智力 [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4]赵金铭.语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6]姜丽萍.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7]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8] 杨荫浏.语言与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9]范茜.地域文化在汉语冬夏令营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重庆师范大学2013“中国寻根之旅”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3-31
[10]魏芳.中文歌曲在短期对外汉语培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温州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项目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12:9—14
[11]李俊卿.歌曲模式在汉语夏令营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0:1-25
[12]胡琴.试论中国音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7
[13]王悦欣,张彤.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导入———以河北为例[J].河北:河北学刊,2011(6):229-231.
[14]王倩昵.歌曲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研究,2012,第4期
[15]王振顶.地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课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第1期
[16]王钰.语言与音乐之关系略说[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第4期
作者简介:
王萌(1995-),女,汉,甘肃兰州,硕士在读,兰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谢英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