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萍
[摘 要]追求价值感是一个人动力的源泉。它超越了物质,直指心灵深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高,对自己持有更多的肯定性评价,那么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有自信,即使遭遇挫折或失败,他们也很少否定自己、贬低自己,因而表现得更乐观、积极与主动。相反则是另一种表现。
[关 键 词]学生;价值感;自我价值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152-01
什么是价值感?价值感(significance)就是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之做出贡献(how to contribute)。说白了就是被他人、被世界需要的感觉。价值感的丧失,是学生不求进取、无所事事的根源。拥有价值感会让学生找回人生的意义和快乐,成就独特的自我。我认为,价值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
周三下午第一节课,我领着班上的学生去往操场,远远地看见一个身影在篮球架下跳跃晃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另一个班的曾某。心下十分疑惑便问道:“曾某,你怎么一个人练球呢?”他只笑不语,脸上一丝尴尬一闪而过。“你们班什么课?”他手抱篮球说:“××课。”“那你怎么不去上课?”他依然笑着,只是脚下一动,一个转身拍着球跑到了篮球架下。“难道曾某已经退步到逃课的地步了?”
隔天上午,正好是曾某班的课。看着座位上端端正正坐着的曾某,想着刚批阅过的他那正确率还算不错的作业,一丝不知名的“喜”跳入心头。我说不清那是一种因为曾某没有逃我的课而沾沾自喜,还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曾某的“迁就”而换来的欣慰之喜。直到我看到了傅树京教授说的这句话:教育的真谛在于“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感”。什么是价值感?价值感就是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之做出贡献。说白了就是被他人、被世界需要的感觉。
曾某是个喜欢笑、有礼貌且很热心助人的孩子,只是在学习上越来越不理想,隐有自我放弃的意思。课上总管不住自己,很容易发呆或睡觉,课下作业属于看心情而定。于是,我的课堂曾某会享受到这样的“礼遇”:一节课被点名作答或朗读不定数;解释晦涩难懂道理时的另一个“小明”;个别课时会把他的座位调到最前排;只需要完成部分作业;课下让他帮忙抱作业、整理卷子、浇花、帮别的同学带话等等。也许正是因为我的这些特意而为让曾某感受到了被认可、被需要。
就像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但很少有像迷恋游戏那样迷恋学习,即使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也不会沉迷于那个学科一样。我想除了网络本身具有吸引力的特点之外,与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自我价值感有关。
追求價值感是一个人动力的源泉。它超越了物质,直指心灵深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高,对自己持有更多的肯定性评价,那么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有自信,即使遭遇挫折或失败,他们也很少否定自己、贬低自己,因而表现得更乐观、积极与主动。相反,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水平低,经常从消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认为自己基本上没有价值,就很难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信心和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且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毁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的人,学生主要是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中判断他们是否重要,是否受欢迎以及是否成功的。
桃花是桃花,荷花是荷花,玫瑰是玫瑰,品种不同,花开的结果也不同,但它们都有花的价值,都会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样,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价值感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多元化希望与价值释放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向真.自我价值感的功能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7-132.
[2]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9(6):48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