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面源污染在沟渠中的迁移转化机理

2018-05-14 11:32余红兵戴桂金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余红兵 戴桂金

摘   要   分析当前氮磷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简要综述了农田排水沟渠中氮元素的转化机理(植物吸收、脱氮作用、沉积作用、渗透作用),磷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植物吸收、底泥吸附、底泥沉降、还原产生PH3等)。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排水沟渠;氮;磷;迁移转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1.030

農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氮、磷的重要污染源。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需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污染和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由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等)所引起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因范围广阔,难以控制,成为重要的污染源,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氮、磷营养元素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在我国,氮、磷富营养化已成为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有25个湖泊水体中全氮均富营养化,山东近海和太湖流域等地的污染负荷均是由农业非点源污染造成的[1-2],在其他主要湖泊和水系中,高浓度的总氮和总磷是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水体中35.7%的氮和24.7%的磷均来自农田系统的面源污染。在荷兰,60%的氮负荷和40%~50%的磷负荷也均来自农田系统的面源污染。在法国、英国等国,氮素流失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丹麦的270条河流中来自于面源污染的氮负荷和磷负荷分别达到94%和52%。在美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别占所有湖泊和河流营养物质负荷总量的57%和64%,农业面源污染是湖泊和河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2 氮在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转化机理

淋溶迁移和径流迁移是排水沟渠中氮的两种主要迁移方式[3]。氮的淋溶迁移是指底泥中的氮向下移至根系以下,造成氮素损失,无法被植物根系吸收。氮的径流迁移则是指通过泥沙颗粒表面吸附或直接溶解在径流中,氮素随径流而损失。氮的径流迁移主要包括悬浮态流失和淋洗态流失,它们都进入水体。降雨径流对氮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氨态氮是降雨径流中的主要迁移形态,硝态氮以土壤渗漏的形式迅速迁移到沟渠中[4]。在沟渠系统中,总氮的44%和15%左右分别以可溶性有机氮和颗粒态形式存在,随着农田排水或降雨径流,颗粒沉降在沟渠中[5]。在旱地,主要通过“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途径来进行氮、磷养分和表土有机物质的迁移[6]。

氮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包括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脱氮和矿化作用[7]。农田排水沟渠中氮主要通过四种机制迁移转化:植物吸收、脱氮作用、沉积作用和渗透作用等。

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对氮的去除率可达到79%。据研究报道,湿地对氨态氮的吸收率可达14%~98%,对硝态氮的吸收率为96%,且湿地内硝态氮的转化率高于95%。由于沟渠具有排水和湿地系统的双重功效,干燥和湿润交替,且有植被存在,沟渠系统中存在好氧区和厌氧区。土壤表面会在碱性条件下吸附有机氮,使微生物发生氨化作用或矿化作用,形成氨态氮,并被植物吸收或挥发。同时,在好氧环境中,即在植物的根部区域,由于微生物硝化细菌的存在,氨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主要被植物吸收,是植物吸收的另一种无机氮。杨林章等研究表明,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吸收来去除水中的部分氮和磷,还能产生有利于去除氮和磷的环境,即厌氧-好氧环境,而且由于沟渠植物根系发达,底层植物降低了水的流动速度而使颗粒物沉淀[8]。植物系统与无植物系统相比,微生物含量更多[9]。水生植物香蒲和芦苇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且根际微生物活性比非根际微生物活性高,而且芦苇与香蒲相比,净化效果更好,是因为芦苇根际亚硝酸细菌数量更多[10]。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中处理富营养化水的氮发挥了重要作用[11]。也有研究表明可通过选择光合能力强的植物来构建沟渠,可间接影响氨态氮的硝化作用,从而增强沟渠的脱氮效果[12]。其实,反硝化作用是氮迁移去除的主要方式,因地上部分向根部输送的氧气,在植物的根区形成好氧环境,发生硝化作用,相反,在根部周围形成厌氧环境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N2和N2O,以气体的形式挥发,反硝化作用是沟渠系统能永久去除氮污染的唯一自然过程[13],也是氨态氮去除的主要途径。另外,氮的迁移去除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下渗作用去除硝态氮。因此,去除排水沟渠氮的主要途径主要靠硝化-反硝化作用,而植物根区的好氧环境及植物吸收能力是影响氮迁移的关键因素。

3 磷在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转化机理

在地表径流中,磷主要以溶解态和吸附态形式存在于排水沟渠中[3],磷通过排水或径流形式以溶解态向水体迁移,或者通过泥土颗粒形式进行迁移。其中,90%的磷负荷通过泥土颗粒态迁移。溶解态磷是农田沟渠中磷流失的主要途径。溶解态磷和吸附态磷可以相互交换,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当降雨发生时,沟渠中的颗粒态磷与水流量变化一致,随水流量增加而增加[7]。沟渠系统中磷迁移转化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物吸收、底泥吸附、底泥沉降、还原产生PH3等。植物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吸收等作用来实现对磷的去除。还原产生PH3不是去除磷的主要机制,因为生成的PH3量不高。在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吸收除磷的效果是有限的。在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磷主要被土壤吸附和截留,植物吸收很少,并不是除磷的主要途径[14]。但是,植物对除磷有很大的助力,一方面,植物根区的微氧化环境,有利于有机磷被微生物降解[15],成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磷;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庞大的根系,磷通过底泥吸附可以沉淀。研究表明,磷去除的主要机制是底泥沉降和底泥吸附,这是磷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泥砂沉降是磷截留固持的重要过程,沟渠中的水流速度会影响泥砂沉降,流速越慢,就越有利于泥砂沉降,但太快会造成颗粒悬浮。据研究报告,磷的最大吸附率可达99%,这意味着大多数可溶性磷可以被底泥吸附,因为底泥中非晶体型铝、铁氧化物与磷结合形成磷酸铝或磷酸铁,由于溶解度低而沉积于底泥中。底泥在需氧环境中对磷的吸附性比厌氧环境好,吸附量大。底泥中磷含量、季节变化、沉降作用和积水时间等都会影响磷的截留率[16]。

总之,沟渠系统中的氮、磷污染物通过径流迁移、底泥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作用等一系列迁移和转化过程,降低了氮、磷污染物的浓度,减少了氮、磷污染的负荷,从而降低水富营养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 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2] 刘纪辉,赖格英.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1):29-32.

[3] T.C. Daniel, A.N. Sharpley, J.L. Lemunyon.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and eutrophication: A symposium overview[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8,27(2):251-257.

[4] M.P. Mosley. Subsurface flow velocities through selected forest soil,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J]. Journal of Hydrology,1982,55(1):65-92.

[5] S.E. Jorgenson, S.N. Nielsen.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in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4):373-381.

[6] 周俊,朱祖.合肥近郊旱地土壤养分径流流失途径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3):391-394.

[7] 马永生,张淑英,邓兰萍.氮、磷在农田沟渠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其模型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5,21(2):106-107.

[8] 杨林章,周小平,王建国,等.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71-1374.

[9] 张荣社,李广贺,周琪,等.潜流湿地中植物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中试研究[J].环境科学,2005,26(4):83-86.

[10] 项学敏,宋春霞,李彦生,等.湿地植物芦苇和香蒲根际微生物特性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4):35-38.

[11] 蒋跃平,葛滢,岳春雷,等.人工湿地植物对观赏水中氮磷去除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4,24(8):1718-1723.

[12] 黄娟,王世和,雒维国,等.植物光合特性及其对湿地DO分布、净化效果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28-1832.

[13] P.G. Eriksson, S.E.B. Weisner. Nitrogen removal in a wastewater reservoir: The importance of denitrification by epiphytic biofilms on submersed veget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15,26(3):905-910.

[14] 繆绅裕,陈桂珠,黄玉山,等.人工污水中的磷在模拟秋茄湿地系统中的分配与循环[J].生态学报,1999,19(2):236-241.

[15] M.Z. Moustafa. Analysis of phosphorus retention in free-water surface treatment wetlands[J]. Hydrobiologia,1999,392(1):41-53.

[16] B.C. Braskerud. Factors affecting phosphorus retention in small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3,19(1):41-61.

猜你喜欢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措施探讨
牟定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危害分析
试述黔南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浅谈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