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智 张云贵
摘 要 江津枳壳为酸橙,药名枳壳,为江津大宗药材,传统出口商品。明朝时期来源于江西,主要有大叶枳壳、圆枳壳、綦江枳壳及大麦柑等四种类型。具有调节胃肠运动、利胆排石等功效,其所含川陈皮素具有抗肿瘤作用。与江西枳壳及怀化枳壳相比,江津枳壳的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较高。
关键词 柑橘;酸橙;江津枳壳
中图分类号:S666.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1.016
江津枳壳为酸橙,药名枳壳,为江津大宗药材,传统出口商品。据称系江西商州枳壳(酸橙)与本地柚的自然杂交种。干品药材青皮白口,肉头厚实,气味浓烈,药效显著,被清代商家、医家称为“江津枳壳”。清代、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外商指名要“江津枳壳”,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
1 历史渊源
据《江津柑橘志》记载[1],江津栽培酸橙(枳壳),始于明代,盛于清朝,以广兴场为最早。其中《綦江县志》记载[2]:“枳壳,前明刘蒲者,官江西清江县,携归。栽自附里沙坪坝始。”“附里在县之北,与巴(县)江(津)仁怀接壤,僰溪以东,民喜种。其下马家槽僰溪沙坝一带多枳树园,有至数千者,家以殷实”。江津广兴乡与綦江北渡乡同位于太公山下,僰溪河畔,受“种枳数千,家以殷实”的影响,民亦种枳。至清代,枳壳已由綦江河流域传至笋溪河的广大地区,使“沿河两岸,枳壳成林。”
清光绪32年(1906年)《江津乡土志》载,“枳壳、江津惟綦江河、笋溪河,以外少有产者。夏间,伏天时,树上摘下,砍成两块,太阳晒干、篾包装捆。由水道运出本境,在重庆府发转各省及外洋等处销行。每岁计约一万余包,每包重二百余斤。”“为药材之大宗,达三百余万斤”。
《江津柑橘誌》载:綦江河自綦江县辖北渡至广兴、五福、贾嗣、西湖、青泊、真武、仁沱而至顺江,长达150华里;笋溪河从永丰场海螺滩经沱平摊、夹滩场、白漩子、皂角沱、僰溪、鲤鱼滩长达70余华里;高牙、支坪、崇兴、高歇、和平、马鬃、珞璜以上各地触目皆是,枳壳成林。枳壳,不能生吃,留树期短,当年头伏、三伏天摘下,切成两块,晒干或用火炕成青皮白口,用篾包装,即可出卖。重庆储奇门有八大药栈收购,有家药栈名“正泰合”,经理何不同与父交情甚笃,每岁我家枳壳勿论多寡都交与他掌控出售。1912—1917年甲级干货100斤能售白银6~7两,有一年缺货上升至12两。笋、綦两河因枳壳兴家者颇为不少。綦江河有两家冒尖户,仁沱场袁翰林(方臣)后裔袁瑾光,于仁沱场后山满栽枳壳,每岁收干枳壳七千多斤,三年就能买一股地方。后裔留学法、美,其经济不无原因。青泊场鹅项颈温家湾温火全(俗名三妈),每岁收干枳壳五六千斤,教子勤劳种枳云:“柑子树上美女多”[1]。意即种好枳壳多卖钱,好选娶媳妇。她这种教子方法,比《朱子治家》格言还现实得多。当时据统计,全县枳壳收入白银七万两以上[1]。
据民国25年(1936)《四川经济日报》载:“杜市、高歇以前盛产枳壳柑,后因价格低廉,当地人多将树砍伐栽培广柑矣。”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水运不通,枳壳无法运出,价格再跌,砍树者日增。到1950年全县只收购枳壳、枳实6.5万千克。1951年国际交往日盛,枳壳畅销,外商指名要江津枳壳。1952—1956年,国家均以外地枳壳换江津枳壳,每年出口1万多千克。外贸部门为多创外汇,以300担外地枳壳换200担江津枳壳,以供外贸出口。文化大革命期间,枳壳生产受到重大损失。1969—1971年在广州交易会上,外商指名要江津枳壳,惜无货供应。1980年后,枳壳生产又有发展,1985年全县有枳壳15万株,其中结果8万株,产枳壳、枳实0.705万千克。1986年收购枳壳1.8万千克、枳实850千克。
2 主要类型
2.1 江津枳壳
别名大叶枳壳,大小叶反卷。分布于綦江河、笋溪河流域的广大丘陵地区,为江津主要栽培品种。树势高大、强健,树冠大圆头形。树干、主枝、侧枝粗大,有稀疏褐色条纹。叶片大,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较圆,翼叶大(似柚)。叶身略向内反卷,叶面纵径3.2 cm,反卷后横径2.6 cm,反卷度18.75%。果实扁圆形,大,纵横径9.0 cm×10.5 cm,果重300~400 g,最大果重500 g,果基部略凹,有5~7个不明显的棱起和放射状沟纹,深0.5~1.0 mm,长1.0~1.5 cm。果顶平滑,果面粗糙,黄至橙黄色,油胞粗而大。果皮紧韧,剥皮较难,皮厚1.1~1.3 cm。果心紧实,纵横径5.5 cm×1.5 cm。囊瓣数10~12,大梳背形,囊皮肥厚(似柚)。果肉淡黄色,砂囊长纺锤形,长1.4~2.0 cm,宽0.4 cm,梗长1.1~1.5 cm(似柚)。柔嫩多汁,化渣,味酸,不苦麻。种子大、扁平、长楔形,长1.5 cm,宽0.8~1.1 cm(似柚)。外种皮黄绿色,有浅黄色条纹。内种皮浅肉红色,顶部暗红色,子叶白色,胚2~4个,淡黄绿色。以杜市乡硒金寺大叶枳壳成熟果实为标本(舒有恩所采)加以分析:全果重300 g,果皮(主要药用部分)155 g,占51.66%;表皮60 g,占20%;砂囊(果肉)65 g,占21.7%;种子40粒,重20 g,占6.7%。似酸橙与柚的自然杂交种。
2.2 暘岩枳壳
别名圆枳壳。分布于永兴、石蟆、塘河、鹅公、高屋等地,以暘岩药物农场最多,故名。树势强健、高大,树冠圆头形,树干、主枝中粗,密布淡褐色条纹,针刺中粗。叶椭圆形,中大,翼叶中大,叶身略向内反卷,先端钝尖,有凹口,叶面横径3.7 cm,反卷后横径3.0 cm,反卷度18.90%。果实中大,近圆球形,纵横径6.5 cm×7.0 cm。果基部平,略凹,仅有5~7个不明显棱起和放射狀沟纹。果重150~200 g,最大果重300 g,果皮黄至橙黄,厚0.9~1.0 cm,剥离较易,油胞凸或凹,果心充实,纵横径3 cm×1 cm,花瓣10~12,梳型。果肉浅黄色,柔嫩多汁,味酸,略带苦麻味,勉强可食。种子近楔形,中大,部分似甜橙种子。外种皮淡黄色,内种皮肉红色,顶部鲜红色。子叶白色,胚2~5个,白色。全果重150 g,果皮75 g,占50%,囊皮25 g,占16.7%,砂囊(果肉)35 g,占23.3%,种子35粒,重15 g,占10%。似酸橙与甜橙的自然杂交种。
2.3 外地枳壳
别名綦江枳壳,小叶大反卷。分布于綦江河、笋溪河流城域的广大丘陵地区。从远处看,以其叶反卷度特别大的特征,便可知是外地枳壳。树势中庸,中高,树冠小圆头形。叶片椭圆形,叶中大。叶面横径 3.83 cm,反卷后横径2.93 cm,反卷度23.49%。果实扁圆形,纵横径6.0 cm×7.5 cm,蒂周下陷,有极明显的9~11条棱起和放射状沟纹,长1.0~3.5 cm,深3 mm,果顶平、微凹,有明显柱痕。萼五瓣,不明显,呈圆形。果皮橙黄色,果面极粗糙,凹凸不平或疣状突起。油胞细密,下陷。果皮厚1.0~1.2 cm。果心小,纵横徑3.5 cm×1.1 cm。囊瓣数9~11,梳形。果肉淡黄色,汁液极少,味酸,苦麻味重,不堪食用。以杜市乡民主村八组成熟的果实加以分析:全果重150 g,果皮80 g,占53.3%,囊皮30 g,占20%,砂囊(果肉)20 g,占13.3%,种子30粒,重20 g,占13.40%;种子较小,楔形,长1.2 cm,宽0.8 cm,外种皮淡黄色,内种皮深肉红色。子叶白色,胚2~4个,白色微带黄色。
2.4 大麦柑
始见于1938郭益进《江津之柑橘》:系酸橙之一种。因其果实在三、四月内即大麦成熟时方熟,故名。江津各橙园间有一二株。今稀少[3]。
3 药理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利胆排石,升压,抗休克,抗血栓,降血脂,抗肿瘤。枳壳所含川陈皮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对肺癌、腹膜肿瘤、胃癌、结肠癌、纤维瘤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4]。
4 主要化学成分
枳壳中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由挥发油、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内酯类、香豆素类、维生素、果胶、色素、无机盐等成分组成。前3种成分被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研究[5]。
黄酮类成分主要有柚皮苷、新橙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红橘素等。药理研究发现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于枳壳类药材中,且均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柚皮苷、新橙皮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毛细血管脆性等多种生物活性。普遍认为江津枳壳柚皮苷及新橙皮苷含量较高(李文宇,内部资料)(见表1)。
枳壳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成分,具有理气行滞、镇咳、祛痰、抑菌等作用。目前测定出其含量的挥发油已经有50 多种,如柠檬烯、芳樟醇、α-蒎烯、β-蒎烯等。不同产地的枳壳含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亦不同,大多数枳壳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芳樟醇。
枳壳所含的生物碱成分主要有辛弗林(synephrine)、酪胺(tyramine)、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喹诺林(qinoline)等,是升压、抗休克的主要有效成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辛弗林作为考察枳实药材的指标性成分。
参考文献:
[1] 江津县柑桔办公室.江津柑橘誌[M].59-63,157-159.
[2] 綦江县志-清道光15年增修本[M].
[3] 郭益进.江津之柑橘[M].四川省圜藝試驗站場,1938:11.
[4] 章斌,金剑,金芝贵,等.枳壳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药学进展,2013,32(11):1462-1464.
[5] 曾晓艳,陈婷,谭伟民,等.枳壳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7,15(7):86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