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超
修山造佛心自清,抚琴流水日月明。
铁马金戈慈悲意,画坛耿介一儒生。
——题记
一
与耿存三老师的接触,交往,交谈,聊天,那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一个画家,跟你讲刘海粟、徐悲鸿,聊毕加索、梵高,讨论中西方绘画的欣赏技巧与作画技巧,这不稀奇。
一个画家,跟你讲企业管理、商业营销,聊时代问题、社会热点,谈个人成长与道德民俗,这就不寻常了。
耿存三,做过企业高管,做过上市公司营销总监,上能书法绘画为文人清客,下可散步养心为贩夫走卒。
耿存三曲折的人生经历,渊博的人文知识,扎实的绘画功夫,超然的佛道心态,敬佩之余,令人神往。
江湖传闻,早年间,海南一家公司要给其做画展,当时主办方要做海报宣传,问他怎么写。
他就写了一个“非著名画家耿存三画展”。
直到如今,他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著名画家。
年轻时的耿存三也有过放荡不羁的梦,每一个艺术家骨子里都是有一些野性的。
他学画画是受其父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画工笔画的,高小毕业,有一些文化。
小时候,他就觉得父亲挺厉害的,颜料混合,毛笔挥洒,一幅画就出来了,觉得很神奇,就自己拿着那些东西画。
九岁的时候,就有好多小伙伴给其研墨,多是临摹《芥子园画谱》。
父亲是一个对艺术特别苛刻的人,也是一个特别爱干净、讲究生活规律的人。
父亲有些生不逢时,人到中年,更深地理解了父亲。
只可惜,他生在了农村,但他从不抱怨,总是积极乐观地去生活。
“父亲作画时的严谨,母亲生活中的善良,对我性格影响很大。”
言语之中,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激。
二
在耿存三的艺术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陈鼎章的先生,对其帮助很大。
那是他中学时的老师,对他特别好,不仅鼓励他支持他画画,还给他钱,给他买东西,资助他。
那时候他家里条件也不富裕,所以对陈老师的资助,他特别地感激。
只可惜,老师去世得太早了。
每念及此,知天命之年的耿存三总是泪眼婆娑。
大学期间,耿存三学的是绘画专业,那时候喜欢写歌词,迷恋崔健、郑钧、老狼,想当一位摇滚歌手。
毕业以后,他发现现实很残酷,所以就先谋生,去了北京一家企业。
从员工到高管,全国各个大城市他几乎跑了个遍,后来身体出了点儿问题,就回郑州疗养身体,再次拿起了画笔,一直坚持至今。
正是由于在北京的那段经历,让他增长了见识,也使他能够静下心来搞绘画创作。
以画山水画著称于世的耿存三,对古镇有着一番自己的见解。
古镇里面有历史。
平遥、凤凰古城、乌镇、黄姚、周庄,这些有名的古镇他都去过,也住过。
当你把自己置身其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那里的小桥、流水、屋脊、房梁、楼台、匾额、街道、石板等这些,都是历史,也是文化,更是艺术。
古镇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魅力,会让你的心灵受到洗礼。
走在古镇的石板桥上,青石板的巷子里,抚摸一墙一瓦,一桌一椅可以神交古人,与天地相往来。
何为艺术?
载人的船,割麦的老农,葱郁的林木,这都是艺术,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绘画。
艺术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
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但他要让别人能够通过观看他的作品,去感受远方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
三
关于艺术品和书画行业,耿存三的一番话,令人心生敬畏。
艺术品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呢?
有思想的作品。
如果一幅画没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那它只能称为一幅画,不能称为艺术品。
艺术品就像思想,可以流传,比如孔孟之道。时隔几千年,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孔孟之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这是不可复制的。
如今的书画行业粗制滥造,长此以往下去,这会毁了这门艺术。
艺术不是产业,也不能以行业称之。
艺术是感悟和自我教化的过程,艺术是一种宗教。
市场经济时代,钱只能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世俗价值,它和人们的审美、道德底线、价值观念都是息息相关的。
换句话说,艺术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
金钱的多寡也不能决定一件作品是否具有流传的价值。
只有时间能够证明。
一个画家,不应该脱离现实,也不应该逃避现实。
一个时代,不能单纯地用好或者坏来形容,盛世也有流浪狗,乱世亦存享乐人。
四
画家很高雅,谋生很俗气。
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压力这么大,除非你能静下心来,居于闹市而心不乱,方可大成。
现在的年轻人,沉不下心,吃不了苦。
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一生清贫,那就去坚持。我相信,你坚持十年二十年,肯定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