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宣斌
摘 要 阐述重庆油橄榄栽培历史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国内橄榄油市场环境及需求分析,探讨重庆发展油橄榄的可行性。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庆油橄榄产业发展建议:改善种植基地条件,强化科技支撑,倡导规模化种植、集约化栽培,着力市场营销,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等。
关键词 油橄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5.023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可制成食用橄榄油,果肉可以做成各种果脯,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橄榄油经济价值较高,素有“植物油皇后”的美誉,在国际上被誉为“飄香的软黄金”,是可以不经高温和化学处理而直接榨取的植物油。重庆市是国内较早开始栽植油橄榄的地区,发展过程有经验、有教训。当前,重庆油橄榄产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落实有针对性的措施。
1 重庆油橄榄种植历史
1.1 引种历史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油橄榄树带到中国零星栽植[1],没有推广。1956—1962年,农业部、林业部先后从阿尔巴尼亚引进4批苗木,进行引种栽培试验。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方赠送我国油橄榄4年生嫁接苗10 680株,之后在全国六地开展栽培试验,由此开启我国较大规模栽培油橄榄的篇章[2-3],其中1 500株安排在重庆市林业试验场(现重庆市林科院)种植,重庆市由此开始了多年的栽培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解决了油橄榄引种栽培、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相关问题,获得国家、省市多项科技奖励,并在重庆周边地区推广应用。重庆市林科院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了油橄榄系列日化用品并推向市场。
1.2 发展低谷
周总理大力推广油橄榄的初衷是为了增加我国人民的食用油种类,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经过努力,油橄榄在全国形成了一定规模。重庆地区主要在万州、忠县、奉节、巫山、巴南、万盛等地种植,规模最大时曾种植200多万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面积橄榄林无人管护或被毁,我国油橄榄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重庆地区前期栽培的油橄榄大多衰老枯死或被砍伐,目前仅万州、奉节、巫山等地有零星保留。2006年巫山县引进美国熙可公司发展油橄榄,种植油橄榄2 133 hm2,繁殖苗木60余万株,因产业发展模式与宣传组织上存在问题,产业发展失败,公司撤离,基地被毁或荒废。
1.3 发展低谷的原因
重庆油橄榄发展经历了引种试验 (1964—1973年)、推广发展(1974—1980年)、巩固提高(1980—1990年)、放弃管理(1990—2007年)、恢复发展(2007年至今)五个阶段[4],前期发展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由政府主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主导了产业发展。笔者分析,油橄榄产业发展进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3.1 消费习惯和市场未形成
橄榄油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欧美人的传统食用油,中国人没有食用橄榄油的习惯。橄榄油有开胃健脾的作用,食用后对肉食类的需求量会增加,导致温饱期以前老百姓不喜食用橄榄油。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橄榄油消费市场没有形成,导致橄榄果无人组织收购、加工,油橄榄种植停滞,老基地无人管理或更换为其他树种。
1.3.2 良种良法缺乏
经济林栽培需要良种。油橄榄育苗以扦插为主,前期推广中考虑了品种的选择,但没有考虑优良种源的选择,没有在优树、高产树上剪取粗壮枝条作为插穗,大量退化母树的枝条作为繁殖材料,导致种源退化,丰产性与稳产性差。
1.3.3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橄榄树是强阳性树种,喜大肥,耐干旱,栽培中需要及时中耕松土、排水,坐果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对栽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发展初期农户的栽培管理技术普遍不高,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树势差、产量低,影响群众对油橄榄产业的信心。
2 重庆油橄榄产业现状
2.1 再次兴起的条件
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西方人消费习惯的影响,部分居民逐渐接受橄榄油,消费市场逐步形成,橄榄油进口量日益增大。国内多个地区逐渐意识到油橄榄产业的市场潜力,企业与农户种植热情逐渐高涨,再次掀起了油橄榄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热潮。
2.2 现有规模
重庆市油橄榄基地成规模并投产的只有奉节、合川两地,其中奉节县现有基地7 266 hm2(2007—2015年发展的老基地3 533 hm2,2016—2018年新发展基地3 733 hm2),2017年产量约1 700 t,栽培品种主要有佛奥、鄂植8号、莱星、阿斯、皮削利等;合川区自2014年开始发展油橄榄,目前已建成油橄榄基地2 000多公顷,投产面积近200 hm2,2017年产量132 t,栽培品种主要有鄂植8号、豆果、莱星、奇迹等。此外,重庆还有忠县、开州、巴南、南川等地有业主小规模试种,规模均在6.67 hm2左右。
3 橄榄油市场分析
3.1 规模、产量与价格分析
中国、澳大利亚和南美是油橄榄种植的新兴地区,2007到2016年国际油橄榄栽培面积从1 050万公顷上升到1 138万公顷,增加了近88万公顷,增长8.4%。2016—2017年度全球橄榄油产量约为254万吨,2017—2018年度约为285万吨。欧洲橄榄油2017年市场价格为3.50~6.14欧元/kg,折合人民币27.6~47.8元/kg,品牌价值高的初榨特级橄榄油价格更高。
目前,我国橄榄鲜果收购价基本保持在5~10元/kg,工厂出油率在10%~15%,按平均收购价8元/kg、出油率12%计,不考虑设备、物流、营销等环节的橄榄油粗成本约为67元/kg,与欧洲橄榄油产品相比没有优势。
3.2 进口与消费数据分析
据统计,我国2015—2016年度橄榄油(含果渣油)进口量为4.54万吨,而据国际油橄榄理事会的数据,中国2015—2016年度从欧洲进口初榨橄榄油量为506.5 t,占欧洲出口量的4%。按此测算,我国从欧洲进口的初榨橄榄油仅占总进口量的1.1%,98.9%的进口油的种类、数量、来源和去向有待厘清。
3.3 需求与发展空间分析
近几年,我国橄榄油的年进口量都稳定在4万吨左右,2016年国内橄榄油产量为4 980 t。随着国内新建基地陆续投产,国产橄榄油产量将会逐渐增长。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品质、品牌意识的觉醒,对进口橄榄油的品类把关与品质甄别显得越来越迫切。加强对以果渣油代初榨油、以工业油代食用油、以次充好等行为的监督与打击力度,对保障国产优质初榨橄榄油的权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自然条件限制
油橄榄是地中海的主要经果树种,要求生长环境相对干燥,土壤中性偏碱[5]。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度较大,光照偏差,与原产地差异明显。但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引种栽培驯化,部分品种在一些地区表现出适应性,获得了较高的产量水平。
4.2 良种缺乏
良种是基地建设的基础。早期重庆油橄榄也优选出一些良种,如佛奥、皮削利等,但由于后期没有持续开展优选,低谷期从事油橄榄科研的人员相继离开,品种选育工作断代。目前,重庆市认定的6个油橄榄良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全市来看,适宜本土自然条件的良种仍然较少。
4.3 科技支撑弱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油橄榄品种90多个,筛选出适宜发展的品种近10个。80年代以后,重庆地区油橄榄科技工作基本中断,目前栽培品种引自于四川和甘肃等地。在栽培、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科技支撑不力,基地建设与经营水平不高,总体没能实现丰产、稳产。
4.4 市场营销差,加工能力不足
油橄榄基地建设主要是业主自发和农林部门支持,种植基地虽建起来了,但加工能力建设滞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奉节县2016年收购的部分果实因加工线未建成而变质丢弃;2017年大量果实在外委托加工和借壳上市,提高了成本;2018年加工厂仍未建成,“QS”标志未获得,9—10月果实收购将面临较大问题。此外,重庆目前仅能生产初榨橄榄油,产品单一,叶、果渣基本沒有利用,果酒、果脯、佐餐食品等没有开发。
5 重庆发展油橄榄的条件
5.1 符合国家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对橄榄油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全国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油橄榄列为重点规划树种之一,发展油橄榄产业,符合重庆特色效益林业发展要求。科学经营条件下,橄榄树寿命长、产量高,可实现667 m2产果1 t以上,产油100 kg以上,高于油茶和油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促进重庆特色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5.2 部分区域具备油橄榄种植气候条件
重庆的自然气候条件与原产地存在较大差异,夏季高温高湿、雨热同季、光照偏弱,不利于油橄榄树生长。但根据近40年的引种栽培情况,重庆长江三峡低山河谷地带,包括巫山、奉节、万州等地的小气候条件能满足油橄榄生长要求,被划为适宜区(其中巫山地区与四川凉山同列为一类适宜区,奉节、万州等地为二类适宜区,渝西等地为四类适宜区)[2,6]。
5.3 有一定的良种和技术积累
据历史资料,20世纪70—80年代奉节三峡林场6年生油橄榄树平均株产弗奥16.3 kg、卡林15.9 kg;奉节苗圃混合品种7年生油橄榄树平均株产13.5 kg,达到了原产地高产水平,1989年奉节苗圃最高株产达148.6 kg。重庆歌乐山、万盛南桐矿区栽植的卡林、贝拉、弗奥品种,9~12年生油橄榄树年平均鲜果产量可达7.4 kg/株。重庆市林科院歌乐山基地的18~25年生油橄榄植株,平均株产70~130 kg。万盛青年镇80年代栽植的油橄榄,2012年以前在粗放管理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株产25 kg,后因园区建设该片保留林被毁。2015年奉节县6年生皮削利优树株产达30 kg,7年生优树株产48 kg,2017年最高株产达62.5 kg。
通过多年的引种栽培,初步选育了在重庆表现较好的莱星、皮削利、弗奥、奇迹、鄂植8号等良种,具备较好的丰产、稳产性状。
5.4 国民对优质健康食用油的需求增大
现代科学证明,橄榄油是一种保健作用极高的食用油,具有易吸收、抑制胆固醇形成、抗氧化、激发胰酶活力、刺激胆汁分泌、降低血糖等作用,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VE、VC、β-胡萝卜素。此外,橄榄油还是制作高级化妆品的原料,因其生产加工简单(果实直接冷榨),食用方便,口感较好,具有食疗作用,越来越受青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橄榄油消费量日益增大,而我国目前的橄榄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6 产业发展建议
6.1 改善种植条件
弱光照、高湿度是重庆油橄榄栽培的不利因素,改善种植基地的通风、透光、排水条件,是栽培成功的关键。选择光照条件好的阳坡,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起高垄或深挖排水沟,低密度建园(667 m2种植不多于30株),加强透光修剪。
6.2 强化科技支撑
可借鉴甘肃陇南经验,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坚持为橄榄产业服务。保障集约化经营,坚持良种选育,根据重庆高温高湿气候特点与降水规律筛选适宜品种,以优树为基础培育良种苗木。加强技术攻关,在集约栽培、病虫害防治、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强实用技术推广,提高业主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依靠科技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6.3 倡导规模化种植
油橄榄栽培管护要求高,要实现高产,必须有较高的管理水平,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是落实管护技术的载体。管理跟不上就没有效益,农户分散种植很难落实管护措施,管护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体效益。建议以种植大户、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油橄榄稳产、丰产。
6.4 政府扶持,市场引导
油橄榄产业发展涉及广大基层农户,是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种植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需要政府扶持。通过工程项目给予支持,组织技术力量予以指导;果实成熟期需要政府引导制订鲜果收购保护价,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保障种植积极性。
市场营销与品牌打造是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关键,市场拓展关乎产业发展成败。有市场带动,生产才有动力,产品才有出路。当前,需要在产品开发多元化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拓宽市场空间,通过有力的市场营销树立起本土初榨橄榄油的品牌价值。此外,强化市場监管,让假冒伪劣橄榄油无容身之地,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6.5 努力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
落后的生产方式终将被淘汰,应用新技术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苗木生产技术,推行工厂化培育良种壮苗;引导基地规模化发展,推广基地智能化、机械化经营,逐步弱化并取代以人工为主的基地建设与管理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有兵,严毅,周庆宏.油橄榄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1):39-44.
[2] 徐纬英.中国油橄榄种质资源及利用[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3] 赵强宏,邓煜,张正武,等.中国西部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3(6):87-89.
[4] 李艳,冯绍惠,慕长龙,等.四川油橄榄引种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3,34(1):17-22.
[5] 徐纬英,王贺春.油橄榄及其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6] 施宗明,孙卫邦,祁治林,等.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33(5):571-579.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