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减量控害方法初探

2018-05-14 11:32王军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

摘 要 为了探明江淮地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减量控害方法,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开展了大田普查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从2012—2017年病虫测报灯诱集白背飞虱结果可以看出,白背飞虱7月虫量均比8月高,各年间虫量差异大。2015年开展的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結果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剂减量50%+激健、70%吡虫啉水分散剂减量50%+激健的防效均在70%以上,有效控制了白背飞虱的发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达到了减量控害的目的。

关键词 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减量控害;激健;江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5.00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属同翅目,不完全变态型,口器为刺吸式,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在调查中主要以前胸背板黄白色与其他飞虱种群成虫区分。白背飞虱在下部吸食汁液可造成植株枯黄,分蘖减少,严重可导致不能抽穗,产量下降[1]。白背飞虱在我国各个稻区均有发生,海南、两广南部和云南南部部分地区的成虫可以越冬,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均不能越冬,主要从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越南)随季风迁入我国东南和西南各省份,随后一路北上,最远可到达黑龙江,覆盖我国所有水稻种植区。白背飞虱成虫趋光性明显,虫情测报灯每年最多可诱捕成虫2 000头以上。白背飞虱属温带害虫,江淮地区6—7月气温适宜其迁入和繁殖。白背飞虱喜取食浓绿植株,氮肥使用量越多,越有利于其繁殖为害。目前滁州地区主要种植杂交稻和粳稻,氮肥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抗白背飞虱的品种少,给白背飞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白背飞虱每年6月从南方稻区迁往江淮地区,在滁州一般发生3~4代,6月逐渐迁入,7月虫量逐渐上升变为优势种,8月虫量逐渐下降。白背飞虱测报方法主要有虫情测报灯逐日诱虫量调查、大田调查百丛虫量。

防治方法:白背飞虱综合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1)农业防治:主要通过耕作制度(水旱轮作、钵育机插等)、栽培措施(减少氮肥使用量,提高磷肥、钾肥使用量,适时烤田以增加植株抗虫性)、选用抗虫品种、不同生育期品种间作等方式。2)物理防治:主要通过日光灯、黑光灯等灯光诱杀。近年来一直推广的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可以诱杀大量害虫,效果很好,但对天敌的杀伤力也很大。3)生物防治:主要通过蜂类、蝽类、蜘蛛等天敌进行害虫防控。随着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田间天敌数量回升明显,起到了一定的防控作用,但白背飞虱一旦迁入量高,防控作用不明显。4)化学防治:农户防治稻飞虱一般选用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等,防效均可达70%以上,但农药使用量大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且对环境不友好。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增多、水稻品种和种植结构的改变,江淮地区白背飞虱的发生有明显变化:部分年份始见期迟,年份间虫量差异明显,给测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急需探明新的发生规律。随着农药滥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开展农药减量与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迫在眉睫。各级政府一直提倡农药减量,各植保站也在积极开展各种农药减量控害及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探索农药使用新方法。近年来,农药助剂通过加强药效、防止药害、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而得到大力推广[2-3]。

为了探明江淮地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时为种粮大户提供病虫害防治信息,更好地为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服务,达到精准防治、高效防治、低毒低残留防治的目的,笔者于2012—2017年开展了大田普查和田间药剂减量控害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田普查

1.1.1 灯诱

采用虫情测报灯诱集白背飞虱,记录诱虫量。佳多虫情测报灯设置在滁州市城郊比较开阔的地区,周围是水稻田。

1.1.2 田间调查

医用白瓷盆在植株基部拍打,统计虫量。

1.2 减量控害试验

1.2.1 供试药剂

激健(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0%吡蚜酮水分散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生产)、70%吡虫啉水分散剂(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嘉花1号。

1.2.3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在滁州市南谯区汪郢村大户水稻田中,前茬为空茬,土质为水田腐植土,中等肥力,机条播,白背飞虱发生偏重。试验田总面积为5 000 m2,每个小区面积700 m2。

1.2.4 试验处理

试验处理设置详见表1。每小区按照设计用药量施药,不设重复,调查虫量变化情况。

1.3 调查统计方法

1.3.1 诱虫量记录

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每日记录虫情测报灯诱虫量。

1.3.2 减量控害试验防效调查

2015年开展小区试验。按照试验设计用药量施药,采用电动喷雾器喷药。施药后7 d调查1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丛,用白瓷盆拍打水稻基部,记录虫量,折合成百丛虫量[4]。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

防效(%)=(施药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淮地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

从表2可以看出,白背飞虱7月虫量均比8月高,各年间虫量差异大,其中2016年7月灯下虫量是2017年的119.5倍,但2016年实属偏轻发生年份,灯下虫量虽然高,但田间虫量偏低,主要为迁出虫源。6年间,只有2012年属于白背飞虱偏重发生年份,因为2012年灯下、田间虫量均较高,且降水、温度均适宜白背飞虱繁殖。

2.2 农药减量控害各处理防效

从表3可以看出,50%吡蚜酮水分散剂全量防效最好,达到了95%,50%吡蚜酮水分散剂减量50%+激健次之,防效为89.6%,70%吡虫啉水分散剂全量的防效为86.5%,70%吡虫啉水分散剂减量50%+激健的防效为76%,这4个处理的防效均在70%以上,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50%吡蚜酮水分散剂减量50%、70%吡虫啉水分散剂减量50%处理的防效为67.1%、59.8%,均在70%以下,防效低于相同剂量下加了助剂激健的处理,说明激健起到了加强药效的作用,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可以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

3 小结与讨论

江淮地区属丘陵地形,气候独特,水稻种植面积广,给白背飞虱的迁入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常,江淮地区南部白背飞虱比北部发生重,主要是因为南部靠近长江,背后有山,有利于白背飞虱迫降成灾,而北部处于淮河平原,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生育期较南部普遍偏迟,食料条件不利。白背飞虱属暴发性害虫,一旦防治不利,容易造成重大损失。近些年滁州地区白背飞虱发生一直重于褐飞虱,是因为白背飞虱是在水稻生长中期进入高峰期,农户防治意识弱,有利于短翅成虫快速繁殖。试验发现2017年灯下和田间几乎看不到白背飞虱,主要原因在于:1)南方虫源地的虫量低,迁入虫量小。2)气温和降水不利于白背飞虱在田间繁殖,2017年7月高温降水少、8月持续降雨均不利于白背飞虱繁殖。激健是全国农技中心推广的新型农药助剂,在安徽地区还未大面积使用,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助剂具有加强农药药效、减少农药使用量的作用,下一步可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让农户真正意識到农药减量助剂的好处,为农药零增长行动助力。

参考文献:

[1] 唐小艳,李正跃,陈斌.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J].湖南农业科学,2009(8):70-73.

[2] 王军.滁州市南谯区水稻稻曲病减量控害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3):89.

[3] 蒋山,蔡广成,孙友武,等.农药减量助剂“激健”在水稻上的试验示范[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8):80.

[4] 龙艳,陈伟.10%唏啶虫胺水剂防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5(1):30-31.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
关于安阳县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