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星
[摘 要]美术素养与美术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着重从美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研究,以农村高中高考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试图探讨、寻找到提升农村高中高考美术素养的途径。
[关 键 词]农村;高中;高考;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032-01
人的素质修养反映在其作品里,这是中国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哲学观所诞生的一种理论,目前,我国农村高中高考美术素养有所提升,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认清现状,切实意识到美术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并最终推动农村高中高考美术总体水平。
一、美术素养在农村高中高考中的重要性
“六法论”中有一个观点:“应物象形”,即画家要把握要描绘的对象的特征,将目标的气韵表现出来,注重整体表达。而气韵的表达与自身的美术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在素养的引导下其塑造的作品会“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之首。画作的创作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造型硬搬到纸上,而是要注重对造型气质的把握,做到“形似在其间”。在农村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则要不断充实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美术教育的方式。从现在的高中美术教育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美术技巧上,但是忽略了美术素养对于美术技术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当前教学模式未能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合二为一的教育形式。
二、提升农村高中高考美术素养建议
(一)以真实灵动的笔触,建构艺术画语
在高考美术评分的过程中,对于笔触要求不能过于单一化,美术素养高的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会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在高考中,得到高分的作品往往都是画面感丰富而强烈的作品,以素描为例,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线条感,在笔触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画面的协调性,线条要流畅,素描中最忌没有灵动感的粗硬线条,这种线条所构成的画面往往缺乏生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在素描绘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光影的合理分布,以此来表现悠扬深远的气韵,让评审者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创作思想。
(二)加強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会善于思考
1.要以灵活应用的态度研究生活,学习一切有益于创造的思维及理法。农村的物质条件相比城市来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要善于在农村就地取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拥有清晰的创作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例如在速写教学中,可先确定主体结构,确立框架,再用线条勾勒出丰富层次感。
2.要善于思考。“知行合一”是教育界公认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同时应当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高中高考美术教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充分发现及运用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高中美术教师要扎根于农村的环境,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有助于教学的材料的眼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材料在美术中的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农村高中高考美术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综合材料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取材最方便、来源最丰富、效果最直接的材料,在高中高考美术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教学实践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发挥乡土文化中特殊的美学优势
在高考中,之所以有些作品没有获得评审的认可,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只注重对自然生活的某个片段,或者某件事物的表现,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其作品不能与评审形成思想层面的交流。所以,在高考中,学生作品要取得较高的成绩就需要加强作品本身的表现力,通过作品的视觉观感来体现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在有丰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作品的思考。在农村,乡土文化是根植于每一个在此成长起来的人心中的重要人格塑造力量,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进行美术教育熏陶,为培养美学感觉较为完善的人才打好基础。在农村高中高考美术教学中,乡土文化的质朴、灵性、美好的特点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对故乡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认识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他们的影响将是绵延一生的,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现有的教学资源的限制,农村高中高考美术素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专业教师欠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教育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基于这种现状,农村高中高考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美术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美霞. 浅谈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美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22).
[2]杨婉娜. 浅谈高中美术素养的综合测评[J]. 关爱明天, 2015(4).
[3]孙灿城.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中美术教学中“技能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关系[J]. 美术教育研究,2014(1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