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炜
甲骨文中,“秋”的字形有的像长须长足的蟋蟀,有的像一只蟋蟀躲在巢穴里,有的像在蟋蟀下面放一个火盆,总之表示天气转凉,昆虫藏身或火烧秋虫。
从天文历法上来看,秋季,是夏后冬前的季节;秋,又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说文》云:“禾谷熟也”。后来又引申出“时机、时候”的意思。
总结一下,“秋”造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躲藏的季节。
古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笔下,似乎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诗经》里,秋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满目荒凉,充满寒意。宋玉也曾在《九辩》里表达内心的悲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开启了我国文人悲秋之先河。
再如,曹丕咏“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燕歌行》)直追宋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更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抒写悲秋之叹。还有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勾勒出天涯游子秋日黄昏中那份茫然、孤独、疲惫、感伤和无奈。
为何“秋”偏与“悲”相关联呢?说法不一。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从主观意识方面解释了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他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可以理解为: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诉情、融情于历史兴亡及自然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古人怎样“绘秋”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看历史上古人是如何描绘秋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来了。边塞的秋和中原的秋差别很大。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此刻,范仲淹镇守边疆,亲历战场厮杀,秋天不免增添几许哀愁。这词句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为秋天增添了一抹凄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飘零在外的诗人杜甫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白帝城上制作寒衣的机杼声也愈加沉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让风雨飘零的大唐王朝更难以为继。诗人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时此刻,唯一能知晓的就是,盛满秋池绵绵不绝的巴山夜雨了。这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所写。另一种说法是他缅怀自己的妻子——妻子王氏几个月前病故了。得知消息后,李商隐悱恻缠绵,因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为《夜雨寄北》。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雨蒙蒙,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此诗句是诗人李白写于流放途中,日暮景色让人触景生情,却征途漫漫,千里迢迢,写出了归乡之日遥遥无期的愁苦心情。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在饱经风霜的树林外依靠着,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大中四年(850年),杜牧被升为吏部员外郎,旅居长安,所写多为咏长安景色,该句写出了诗人当时高远澄净的心境。
“赏秋”,玩的是一种风雅
不过,在那么美的秋天,古人的心里也不可能全是悲伤与思念,爱“玩”的大有人在,他们玩的是一种风雅。对比一下,你会觉得现代人都弱爆了。
蘇轼曾在赠好友刘景文的诗中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说出了古人爱秋的理由——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能得到自然最慷慨的色彩馈赠。此时,天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无论是登高远眺,和露摘黄花,还是结伴入林,煮酒烧红叶,或三五知交,带霜煮紫蟹,无一不是风雅事,无一不是人间乐事。
会玩的古人,秋天来临,还有哪些不同玩法呢?
观菊——“秋丛绕舍似陶家”
古人种菊、赏菊,甚至食菊。早在战国时,屈原《离骚》诗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代元稹写《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还有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寅的《东篱赏菊图》更展现了赏菊之悠然,文人隐士那清闲而超脱的生活被勾画得淋漓尽致。
赏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每逢金秋才能见证这一色彩极致之美。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中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叶一直是古人的宠儿,枫树、桦树、银杏、黄栌等,在静静山林中,凭其浑然天成好颜色,就可折服一众游人。杜牧《山行》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岳麓山下由此建起的“爱晚亭”成为秋季观红叶胜地之一。
登高——“提壶携磕,出郭登高”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文人骚客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饮酒,饮酒必赋诗。登高,不是小众游戏,作为古人普及率较高的秋游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燕京岁时记》有载昔日胜景:“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品蟹——“但愿有蟹无监州”
秋季是丰收时节,美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秋季“品蟹”自然值得关注。
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他不仅喜欢饮酒,也爱食蟹。他的《月下独酌》(之四)结尾写道:“蟹鳌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而宋代美食家苏东坡甚至提出“但愿有蟹无监州”的主张。宋朝另一位诗人岳珂(岳飞的孙子)也嗜蟹如命,有咏蟹诗三首,其中之一道:“无肠公子郭索君,横行湖海剑戟群。紫髯绿壳琥珀髓,以不负腹夸将军。”对蟹极尽夸张赞美之能事。
……
仔细回味,古人的秋天过得的确更有诗意一些。
你看,那时人人都向往闲情雅致的生活,如今却鲜有人真正理解“生活美学”的要义,每日忙着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了。
如今,九月已至,秋天的气息愈来愈浓郁,窗外是一场比一场缠绵的秋雨了。
一起阅读、一起回味古人是怎么度秋的,才发现古人有些事情“潮”到我们这些现代人都有点羞愧……
现在——你觉得古人到底如何看秋呢?
是悲秋吗?不!无论悲与喜,古人把生活过成了诗。那,是赏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