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阅读就像一场修行,它伴随着“自我”的确认,和我的成长是叠加的。我总是难以把握读书的分寸——即如何争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所以我在阅读中兼具年轻人的浮躁庸俗与理想主义者的清高羸弱,想要克服这一矛盾的特质,自然免不了读书的修行。
年幼的我爱好幻想,喜欢读童话和故事书,一本《中外神话故事》曾被我翻阅无数次,直至熟读成诵,逢人就要提起。小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懵懂的。就像我虽然知道触株折颈而死的那只兔子,却不知道以“守株待兔”寓言来暗讽朝廷的韩非子。而随着不断成长,我也慢慢萌生了想要去追根溯源,将所读之物融会贯通的想法。因此,我学会了思考和探索。
步入中学,老师在阅读中也给予了我指导,为我开出一张书单。而我意识到积累文学常识以应对考试的紧迫性,立即将这些书名闪闪发光的著作悉数购买,收藏入柜。然而读这些书时我大部分都浅尝辄止,有些还未读完序言便早已意兴阑珊,只是划出要点与梗概以便刷题,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后来在看了很多书后,我突然发现,这种轻盈的、致力于应试和虚荣的标签化阅读其实是对作品意义的消减。这些知识皮毛只能带给我片刻的满足,我越有知,便越无知。
而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我能分给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就在此时,我却反而开始更加依赖阅读。我渴望脱离一切世俗庸常、人际纷扰,于是我跳入书这个神秘而又温柔的新空间内,主动去靠近先哲圣贤,寻求慰籍和共鸣。我一遍遍读《离骚》,读《吉檀迦利》,读《瓦尔登湖》。林语堂说:“一个读者不能由旁人指点着去爱好这个或那个作家,但他一旦遇到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的天性必会立刻使他知道的。”这时我才知道喜欢一本书、一个作家时那种“触电”的感觉,就像苏轼初读庄子,乔治·伊里沃初读卢梭,尼采初读叔本华。
十九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说:“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斯言诚哉。其实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向内探求内心、产生和塑造自我的过程。无论是追求广度还是深度,阅读最终导向的还是人生的高度。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倘若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能自觉更新知识宝库,提升捕捉信息的能力素养的话,便有可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才能贯通人的知识,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这正体现了博览的重要性。但也别忘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大脑容量和思考速度是有限的。一本书恰似一个世界,它有自身的逻辑、走向和完整性,也为读者的沉潜与消化提供了一个温柔的空间。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世界”,也就是找到了一份“自我可能性”的纲领,为自己的成长寻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阅读中的修行,也就是通过读书来探求自我的过程。而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邂逅一个更好的自己。
编者注:
怀家轩,一个热爱文学与艺术、喜欢幻想的少女,来自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是一位高三学霸级大姐姐。她擅长书法、钢琴与绘画,对于美好的事物有着特殊的迷恋;她热爱阅读,喜欢小说、诗歌和戏剧,常吟赏精巧隽美的小诗,深思泰戈尔、纪伯伦的哲理,感叹叶芝、拜伦的文采;她偏爱浪漫绮丽的文字,但不乏对作品严谨理性的思考;她希望能把自己内心那个绚烂动人的世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与君共赏,以文会友。2018年,爱阅读的懷家轩就要面临人生特别重要的一次挑战了,让我们一起为她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