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地区种植密度对短季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8-05-14 08:59冯营胡新燕孙亚伟赵明明李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品质产量

冯营 胡新燕 孙亚伟 赵明明 李卫华

摘要 [目的]探明徐淮地区短季棉种植的适宜密度。[方法]2013年以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在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短季棉中棉所50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为97 500株/hm2下,棉花的地下部干物重、茎叶、蕾铃及地上部总干物重等干物质积累最多,为形成高产打下基础,最终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结论]徐淮地区短季棉以种植密度为97 500株/hm2较为适合。

关键词 短季棉;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0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planting density for shortseason cotton.[Method]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ies on shortseason cotton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 CCRI50 were evaluated in Xu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in 2013.[Result]Dry matter of root, stemandleaf, budandboll and shoot could accumulate more dry matter, 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yield;and the best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performance were observed under 97 500 plants per hectare. [Conclusion]Shortseason cotton could achieve high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at 97 500 plant per hectare in Xuhuai area.

Key words Shortseason cotton;Planting density;Yield;Quality

徐淮地区是江苏省主要的产粮地区之一,为了解决粮棉争地,逐渐以短季棉种植取代春棉的种植,实现高产高效的粮棉两熟。短季棉生育期缩短,田间劳动量减少,且植株更适合机械化操作,是粮棉两熟种植制度首选品种[1]。

棉花高产优质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2]。作物合理的种植密度对协调棉株生长发育与环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关系有着重要意义[2]。不同气候条件、品种、水肥地力等条件与种植密度紧密相连[2-3]。当前关于不同地区春棉的种植密度研究较多[4-5],而徐淮地区短季棉的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研究报道较少。

作物产量的95%左右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产物量即干物质量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也是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6]。研究发现,在一定生态环境中,密度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7]。因此,有必要研究徐淮地区的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短季棉中棉所50(CCRI50)为材料。

1.2 试验设计

2013年在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不同密度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75 000株/hm2(D1)、97 500株/hm2(D2)、120 000株/hm2(D3)。行长5.00 m,行距0.75 m,每个小区8行,小区面积30 m 于5月25日播种。田间管理措施按照高产栽培要求进行。

1.3 调查与测定内容

1.3.1 干物质取样。每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连续10株,于初花期(8月5日)、盛花期(8月15日)、结铃期(8月25日)、吐絮期(9月20日)取样,分解后烘干称重。

1.3.2 产量与品质。吐絮期取中部50铃,测定单铃重、衣分及皮棉品质,统计各小区产量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干物重的影响

2.1.1 地下部干重。

由图1可以看出,地下部干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4个时期,初花期地下部干重明显低于其他3个时期,结铃期与吐絮期2个时期变化幅度不大。3个密度下地下部干重存在差异。4个时期均以D2(97 500株/hm2)密度下地下部干重最大,且各时期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地下部干重反而出现下降趋势。

2.1.2 茎叶干重。

由图2可以看出,茎叶干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4个时期,初花期茎叶干重明显低于其他3个时期,以吐絮期茎叶干重最大。3个密度下茎叶干重存在差异。4个时期均以D2(97 500株/ hm2)密度下最重。

2.1.3 蕾铃干物重。

由图3可以看出,蕾铃干物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4个时期,吐絮期蕾铃干物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3个密度下蕾铃干物重存在差异。4个时期均以D2(97 500株/hm2)密度下最重。

2.1.4 地上部总干重。

由图4可以看出,地上部总干重随着生育进程逐渐增加。吐絮期地上部干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3个密度下地上部总干重存在差异。4个时期均以D2(97 500株/ hm2)密度下最重。

2.2 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1 密度對棉花产量的影响。

棉花產量主要由株数、单株结铃数、铃重及衣分组成。由表1可知,密度对棉花铃数、果节数、产量影响较大,对衣分影响较小。衣分由棉花品种的主要遗传特性决定。在D2(97 500株/hm2)密度下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其他2个密度,最终籽棉及皮棉产量均较高。因此,密度增加单株果节数下降严重,单铃重明显降低。密度增加,群体增大,但是个体生长受限制[8]。

2.2.2 密度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棉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是纤维断裂比强度。由表2可见,在D2(97 500株/hm2)密度下纤维长度明显高于其他2个密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高,其他品质指标差异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作物栽培中,合理密植可以增产[2]。作物产量95%左右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产物量即干物质量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也是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6]。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对短季棉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积累没有呈现递增。在97 500株/hm2密度时,干物质累积量达到最高。密度继续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反而下降。密度影响产量主要和群体与个体矛盾是否协调平衡有关。张旺锋等[8]研究指出,密度过低个体发展充分但群体不足,产量低;密度过高,个体生长受抑制,难以获得高产。因此,要在合理范围内密植,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平衡。

密度的确定应以生产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依据。该研究在徐淮地区进行,结果表明密度在97 500株/hm2时,产量构成因素的铃数、单铃重较高,产量达到最高,品质的主要指标断裂比强度较好。因此,建议徐淮地区短季棉种植以97 500株/hm2密度较为合理,其他地区可以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俞树迅.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4):9-13.

[2] 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赵洪亮,于谦林,卢合全,等.山东生态条件下纯作春棉的适宜密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18-21.

[5] 霍建中,田守芳,马毅.杂交春棉中创86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8):313,347.

[6] 刘爱玉,陈金湘,余筱南,等.棉花群体质量研究现状与展望[J].作物研究,2001(S1):44-49.

[7]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等.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47-1253.

[8] 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等.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64-171.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品质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