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路径策略研究

2018-05-14 08:59王思萍付庆川孙伟康邢同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

王思萍 付庆川 孙伟康 邢同胜

摘要 通过对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阐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研析加快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路径与策略,以期进一步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主体,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加快潍坊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现代农业体系;体系建设;路径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20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1-2]。潍坊,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涅槃升级,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将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3-4],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5-7],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1 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

多年来,潍坊市的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潍坊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力度,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逐渐实现。

1.1 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及成效

1.1.1 农品品牌“响”。潍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是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近年来,通过抓宣传、定规划、搞示范、增投入、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潍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体系,大力推进该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程,品牌创建热情不断高涨,青州银瓜、潍县萝卜、桂河芹菜、寺头山楂、辉渠小米、临朐香椿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新品牌不断涌现,“潍坊农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应运而生,成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1.1.2 农品质量“高”。农业强市首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地”[8]。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个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日臻完善。参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了《潍坊市农业标准规范汇编》,让生产者有标可依、依标生产,以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了市、县、镇、企业的四级检测网络,构建了全程可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被国务院食安委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

1.1.3 三产融合“深”。“新六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市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 1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之首。发展农民合作社24 613家、家庭农场6 664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该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亮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支点”。

1.1.4  创新驱动“快”。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农业发展不竭动力。建立了以种业创新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发展现代种业;打造了“中国食品谷”高端要素集聚平台;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全省领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落户潍坊,着力在农业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

1.2 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 土地集约化程度不够、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与长三角等一些地区相比,潍坊市的农村农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特别是土地流转推动力度不够大。由于土地流转慢,规模经营难开展,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生产手段难以推广,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此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弱,对农业发展支撑不足。

1.2.2 农业品牌意识还不够强。潍坊农业虽然名气大,但对农业品牌价值认识上还不够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宣传的现象。全市在工商登记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中,仅注册了6 000余件商标;全市3 0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中,仅拥有13 件中国驰名商标和6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有的龙头企業甚至没有自己的商标,农产品出口大多靠“贴洋牌”,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的社会氛围尚待形成。

1.2.3 农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专门研究力量不足,先进科研成果偏少,科研成果转化不到位,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不够大,农业科技研发往往不能有效实现成果转换,导致农产品原产品种类单一、质量不高、精品不多。

1.2.4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短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

2 潍坊现代农业体系建设重要性和价值意义

潍坊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怎样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打造潍坊农业品牌,培育新的发展和竞争优势,走出一条既符合潍坊实际,又具有普遍推广和借鉴意义的路子,无论是对潍坊、对山东还是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弥补农业有效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实所需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吸引农村大批劳动力弃田务工,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村、老年村等现象,使得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无人化,使农业生产由“力气活儿”向“技术活儿”转变,由人力型向科技型转变,是解决农村劳动生产力转移的根本措施。只有充分依靠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才能真正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弥补农业劳动力流失带来的结构性缺陷。

2.2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规律所示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粮食总产量连增的背后,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生产“小家小户”传统生产模式下粮食产量已达到顶峰,粮食增产受限,边际报酬递减,难以再增量增效。如果不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粮食实现继续丰产将会面临严峻挑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终将受到基础性因素制约,“四化”难以同步。通过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向科技要效益,向标准要产量,靠集约降成本,靠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要增长优势。

2.3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土壤面源污染的问题所逼

潍坊市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等方式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侵蚀,不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有利于克服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心态,实现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有利于结束拼资源、拼消耗、拼体力的粗放经营模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减少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尽快达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将科技创新渗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实现工厂化育种育苗,机械化耕地播种,智能化收割脱粒,自动化采光滴灌,生态化病虫害防治,无土化栽培等,确保新常态下的农产品安全,实现产量效益的“绿色增长”。

2.4 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所求

近年来,潍坊市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创收增收,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农民尚没掌握科学种植、装备操作、技术增收的手段,导致农产品品种落后、结构单一;病害增多,农业投入品成本过大;农产品的商品性差,价值作用小。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必然带来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农民科技素养提高了,农产品生产与管理能力随之提高,生产收益和效益就大大增强,由此换来的是农民的“粮袋子”满了、“钱袋子”鼓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快潍坊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措施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四梁八柱”,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根本保证,是补齐“小康”短板、拉长“四化”短腿的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应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蹄疾步稳地向前跨越发展。

3.1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1 注重做好“三调”文章,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水平。一是调优农产品品种。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大力把原产品做优,把特色产品做精,按照市场需求增加适销对路、占领市场的特色新品种。二是调绿农业生产方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绿色发展、质量兴农”,把绿色生产方式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绿色集约发展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调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带动和项目引导,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例,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同时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格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3.1.2 注重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新品牌。加强潍坊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叫响“齐民要术地·中国食品谷”品牌。一是对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打造推介,指导各县市区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品牌培育计划,做到一县一特色、一品牌。分产业指导建立姜、大葱、西瓜等协会组织,发挥协会自律和组织功能,包装运营品牌,抱团发展。二是坚持有机引领、绿色发展,以峡山有机农业为中心,建设南部山区有机水果、干果基地,建设诸城、高密、昌邑有机水果基地,建设坊子、寒亭、昌邑有机蔬菜基地,形成以南部山区为龙头、峡山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有机产业带,打造高端优质农业品牌。三是打造潍坊设施农业集成创新基地。将潍坊设施农业打造成全国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面向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成套的技术设计方案,为国内提供配套的设备技术,做強潍坊设施产业,叫响“潍坊标准”。

3.1.3 注重市场消费需求,着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新产业。现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加快发展我市现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落实“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农业大市”特色的升华,形成我市又一靓丽名片,对扩大我市影响力,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重大。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乡愁”的美丽家园。要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发挥基层文化公共设施整体效应。坚持打造“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三产相融合的生态环境、产业体系。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3.2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2.1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全面规划,系统治理。按照山水林田路、沟渠桥涵闸的总体布局,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产品优势区域和粮食功能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等力度和提供技术服务,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承担农田水利项目的申报和建设。三是强化管护、落实责任。加快明晰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减排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3.2.2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生物技术应发挥多重功能,从以提高单产为主向提高产量、定向优化性状、改善品质、提高质量方面转变,不断推进科技、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养殖、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多抗广适的突破性系列新品种。二是装备技术重在提档升级,核心是发展大中小型配套、多用途、全产业链的农业机械装备。通过机械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信息技术要适用于农业生产多环节,农村乡镇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大农场;研发推广适用于农业营销和农产品配送的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实现城市消费者和农村生产者沟通互联、融为一体。

3.2.3 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补齐农村人才资源短板。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职业学校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之中,支持职业学校办好涉农专业。2018年4月,该市成立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在2017年完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 000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职业农民定向培养规模,这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农村全面进步、加快“四个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完善国家助学和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要积极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基层科技带头人、农技特派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将农业科学技术渗透、传授到农民中间,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生产科技两张皮、两股绳的矛盾,打通“神经末梢”,畅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3.3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3.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一是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壮大集体经济。总结推广昌乐县、诸城市、高密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法,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照规模大、产业优、前景好、带动强的标准,选取诸城外贸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青州家家富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坊子玉泉洼等农民合作社、潍城果青等家庭农场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发挥好示范样板和赶超标杆作用,带动提升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营者有了法律担保,就可以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

3.3.2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营造农业服务新体系。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以公益性服务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全程指导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标准化、优质化、绿色化、安全化生产。办好县乡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事业,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服务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和政府購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专业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经营性服务。特别是要注重发展联合社和综合性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服务主体,通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联管联营等服务,化解分户经营和规模经营中“没钱买农机、没人干农活、没法防虫害”的困境,让农户和经营主体享受到从种到收全程托管或菜单式托管的服务。

3.3.3 依托“互联网+”打造农业生产管理新方式。一要加

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

农业生产管理效能。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范围、规模和内容,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二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强化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A].2018-01-02.

[3] 韩长斌.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5-18(015).

[4] 李含琳,李楠.构建“农业三大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J].甘肃农业,2018(2):21-23.

[5] 李含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N].经济日报,2017-12-22(013).

[6] 郭永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J].农村工作通讯,2016(7):1.

[7] 王雪虹.实施特色品牌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J].投资与创业,2017(11):190-192.

[8] 孟祥风,吴晓强.产业强市进程中的潍坊农业:再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N].潍坊晚报,2018-01-02.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
高校后勤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浅谈工厂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