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珂 陈颖
摘要 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平原农区生态环境、防范和减少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得到完善提升,构筑了良好的绿色生态屏障。根据河南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成效,分析了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对策。
关键词 农田林网;平原;防护林体系;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72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087-02
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棉、油商品生产基地,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对保障粮食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河南省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1]。
1 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成效
1.1 现状
河南省平原地区目前有林地面积达82.88万hm2,其中防护林面积20.61万hm2,占有林地面积24.87%;用材林面积52.60万hm2,占有林地面积63.46%;经济林面积7.45万hm2,占有林地面积8.99%;特种用途林面积2.18万hm2,占有林地面积2.63%;薪炭林面积0.04万hm2,占有林地面积0.05%[2]。
1.2 成效
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规划,河南平原地区通过组织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林业产业等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666 646 hm2[3]。平原大地上林网如织、林带纵横,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平原地区的一道绿色长城,既在平原农区建起了“绿色屏障”,又为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1.2.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屏障。平原农田林网的发展有效阻挡了风沙,改良了土壤,显著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庇护了农田,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绿色屏障。根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20多年的连续观测,由高度20 m以上高大乔木形成的农田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5%~40%,蒸发量减少10%,相对湿度提高6.3%,土壤含水量增加6.1%。与相同条件的农田相比,林网內小麦可增产6.8%~17.6%、玉米增产5.5%~13.1%、花生增产4.7%~8.4%、棉花增产8.3%~12.8%、西瓜增产12.4%。农田林网对粮食生产具有直接的屏障作用[4]。长期观测表明,干热风由80年代初的每年平均2.75次减少到目前的每年不到1次,且几乎不成灾。
1.2.2 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木材蓄积逐年提高。平原农田林网的发展在河南形成了一批重要的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调整了河南木材生产布局,减轻了山区森林资源的压力,提高了河南木材自给能力。
1.2.3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林牧、林菜、林药间作等林下经济,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1.2.4 城乡持续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通过深入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及“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实现了城市、城郊、廊道、庭院的绿化美化,改善了市容市貌、村容村貌,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美丽河南建设。
2 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到几个河南平原县实地踏看并与林业部门职工座谈,发现河南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平原区森林植被较少,林地生产力低,林木质量差,林相参差不齐;林网、林带缺行断带严重,部分林网、林带采伐或破坏后不能及时更新,在县与县,乡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农田林网绿化面积大幅度下降,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降低,致使森林植被的屏障作用和防护效能下降;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林下经济开发力度不够;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足[5]。
同时,河南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①有的领导干部对平原林业在粮食生产、种植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放大了树木胁地的负面影响,缩小了平原林业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的决定性作用。②由于木材市场价格下降、林网效率比较低等原因,影响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造成有的市(县)林木覆盖率、林网间作控制率出现滑坡,个别市(县)滑坡严重[6]。
3 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要紧紧图绕《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的总体生态格局,切实发挥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
3.1 高标准建设以乔木为主的农田林网
①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主要林带、林网要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网格面积沙区不超过13.33 hm2、一般地区13.33~20.00 hm2、豫南水稻区20.00~33.33 hm2,重在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的[7]。②坚持科学布局原则。以农田、公路、河流、铁路、村镇为纽带,大力发展农田林网、绿色廊道、城乡绿化等,平原景区或观光区、村镇道路等可适量配置园林绿化树种,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③做好主要生态廊道与林网的连接,防止出现空档。主要交通要道车多人多,农田林网与廊道接壤处的几十米空档不仅影响整体林网防护效果,也影响美观。④科学作业设计。要注意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优良乡土树种,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多设计混交林,做到乔灌结合、落叶与常绿结合、防护与美化亮化结合,提高平原林业的生态稳定性和综合效益。
3.2 精心做好平原森林的抚育经营
编制近期森林经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将平原地区森林经营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轨道。科学制定平原地区森林抚育作业设计,根据不同的培育目标,选择合理的抚育方式,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提高平原林业木材生产能力。
3.3 扎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有条件的可以打造绿化景观带,让居民看得见森林清水,呼吸到清新空气,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态产品,生活在绿色美丽的城镇、乡村中。
3.4 不断加快平原林业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建立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造纸,人造板原料林基地,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质大径材,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不断增强林业资源战略储备、木材和优质林果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大林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立体开发,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发展都市型生态林业,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和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社为生产者提供优质服务。
4 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农田林网防护林直接影响平原农区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要大力宣传平原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真正认识到平原林业对农业的防护作用和巨大综合效益,消除思想障碍,推动平原林业的健康发展[8]。同时,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强重点工程,切实发挥骨干支撑作用
实施和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是建设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途径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及《河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同时,要尽快完善豫北、豫东黄河故道骨干防护林带和宛东防护林带,发挥其在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中的骨干支撑作用。
4.2 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优化林业结构
4.2.1 优化生态防护林体系配置结构。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野外模拟试验与理论数学模型,根据河南省农区不同立地条件和自然特点,营造各具特色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多种优化结构配置试验示范模式,其关键技术及特点是:①突破防护林学科的传统观念,使生态、经济效益并重。②林种配置,树种选择严格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原则,达到多树种、多林种的景观效益和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③以农田林网为主体并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土壤改良林以及林农间作和村庄绿化等有机配置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效益高、功能多的防护林体系。
4.2.2 优化林种树种结构。由于群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目前平原绿化树种单一,林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据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在平原地区四旁树中,检尺杨树株数占检尺四旁树总株数的40%以上,优势树种为杨树的林分面积占平原区林分面积的60%以上,在品种选择上也比较单一,个别县仅107杨1个品种就达50%。在林种上,用材林较多,防护林和经济林少,同时用材树种与经济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的比例都不合理,防护效益低。
4.3 提升绿色理念,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切实把资源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坚持依法管护,广泛深入地宣传《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依法严厉查处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征占林地和湿地等违法活动,坚决扭转人为破坏严重的局面。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让农民从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获得经济利益,在科学利用中实现自觉有效保护。
4.4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工程质量效益
积极开展速生、优质、高抗性用材树种和名特优新经济林良种繁育研究,为森林资源培育提供支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综合推广,大力推广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各类立地类型的造林、生态廊道的造林等先进技术,建立一批示范效果好、辐射面广的科技示范区。积极
开展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科技服务,为农民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4.5 创新营造林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
平原地区粮食产量高,如何创新营造林机制、激发农民造林积极性是平原林业发展的关键。继续把“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落到实处,制定激励政策,激活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满意的良性互动造林机制。
参考文獻
[1] 杨朝兴.河南省平原绿化的资源模式及功能[J].林业资源管理,2008(1):30-34.
[2] 李峥,万猛,冷冰.平原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建设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7,43(4):41-43.
[3] 冯俐丽,段绍光,赵义民.河南平原绿化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78-81.
[4] 杨俊峰,常荣涛,魏红义.河南省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分析与评价[J].河南林业科技,2013,33(1):43-45.
[5] 王奇,吕晓燕,杨金泽,等.漯河市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92-193.
[6] 郭利华,孙红召,翟中堂,等.河南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后的对策及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2008,28(2):33-35.
[7]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县级平原绿化高级标准》的通知:豫政〔2000〕23号[A].2000.
[8] 翟金华,生力臣.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7,8(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