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瑛
总是听老师们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堂会被测试束缚,于是很多课堂多了教条,少了活泼;多了应试,少了素养;多了死记硬背,少了灵动生成……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有的时候带着镣铐跳舞一样精彩!因为适当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应该是相悖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所有的训练都必须要枯燥,都必须要一成不变,我们的“训练”,应该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我们可以让学生过上一种有文化意义的课堂生活。
变文为诗,从“习以为常”中突围
《秋天的雨》为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课文: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你能学着这样的句式来说说稻田和果树吗?
(出示:秋天的雨把金色给了稻田,
秋天的雨把橙红色给了果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秋天的雨把金色给了稻田,金黄色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摇哪摇哪,摇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秋天的雨把橙红色给了果树,橙红色的橘子像一盏盏灯笼,照哪照哪,照亮了人们的快乐的生活。
师:你看,老师把这些优美的文字编成了一首小诗: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它把金色给了稻田,
金黄色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
摇哪摇哪,摇来了丰收的喜悦。
它把橙红色给了果树,
橙红色的橘子像一盏盏灯笼,
照哪照哪,照亮了人们的快乐的生活。
老师加上几个回车,加入几个标点,整个文本顿时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的确,老师要善于捕捉并抓住书本中的这样可以延伸的地方,以典型的句式作为依托来仿写,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句式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迁移,既进行了表达实践,又升华了对文本的内涵和意蕴的理解和感悟,读写对接,相得益彰!
转讲为评,从“潜移默化”中渗透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老师无从下手,整堂课下来死气沉沉,看不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甚至只有只顾讲解的匆匆步伐和唯恐学生不懂的满满当当一黑板的词语解释!如果,我们的古诗教学课堂也能娓娓道来、也能移步换景、也能潜移默化却收获颇丰,那该多好!
《池上》教学片段
师:会读吗?
生:会。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師:很好,一个字都没有读错。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不仅一个字也没有读错,还很有节奏呢。
生3: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不仅朗读了,还告诉我们作者是谁了。
生4:(很有韵味地)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真好听,很有韵味!为什么你能读得这么好听呢?
生4:因为我觉得这个小娃很有趣。
师:这就叫会读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不经意间,老师用自己不露痕迹的评价就告诉我们了读古诗的几个要求:准确、有节奏、有韵味、有理解。用评价代替讲解,这样的课堂看似无心插柳,却柳成荫啊!很多时候,老师要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悄无声息却余音绕梁,在细微处把语文的“意蕴”让学生“收揽入怀”,在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语文的精彩广博,发现情感的波澜起伏,无论什么时候,语文,语文课堂,都应该给学生一种润物无声却有着深深烙印的积淀!这样的积淀就是语文素养,这样的“训练”无可代替!
寻根溯源,在“平淡无奇”中生花
汉字教学一直强调的是横平竖直,每个笔画都要到位,力求严谨。可是,如果是仅仅只是作反复的强调,而没有一定的技巧,往往效果不是很好。
有些时候,课堂上的某些生成会让老师手足无措,常常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可是如果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丰盈的,教师自身素养的能化尴尬为巧妙,这样的一种“意料之外”的生成就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一种提高素养的突破口!于是,我们才会开启学生语文的眼睛,构筑学生精神的房子,语文课堂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如童话故事般的结局——从此,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于是,不管是“有心栽花”还是“无意插柳”,我们都会迎来语文素养的“芳草萋萋”“花团锦簇”!
“别赶路,去感受路!”这是沃尔沃公司打出的一句营销口号。的确,驾驶的乐趣不只是为了抵达,更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的风景在于语文课要有一种落雪无痕的智慧和润物无声的浸润,这样的风景在于让孩子安安静静地读书,认认真真地思考,这样的风景在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细细体会都会是神来之笔!都会是累累的硕果!
(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