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中国人历来重视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教导人们应该知恩图报。可是在现代社会里,独生子女被溺爱包围,她们对于他人的关怀、关注熟视无睹,不懂得何为“感恩”,更不知道如何感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比家里多,那么,幼兒园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
榜样示范 让幼儿体会什么是“恩”
教师的言传身教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所以,教师要言传身教,因为孩子能从老师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首先,教师要做到尊敬家长、尊敬其他老师,当接受别人的帮助,包括得到孩子的帮助时要道谢,并且这样的尊敬、这样的感谢要让孩子切实的听到、看到、感受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氛围中茁壮成长。
同伴的行为引领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同伴是强化物、是范型,同伴帮助去除自我中心、是社会化的动因。教师要注意收集、积累孩子身边典型的感恩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教育,这样可让孩子通过身边可知可感的事迹感受什么是“恩”。比如,我们鼓励孩子分享玩具,因为这是一种大气,对大气的人我们需要感谢。
分析感悟 让幼儿知道如何感恩
把“爱”和“谢谢”挂在嘴边
“感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有时只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幼儿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仔细观察、仔细体会,其实值得感谢的地方真的很多。配班老师间的合作、平行班之间的教具共享,孩子帮了老师的忙、老师帮了孩子的忙、孩子间的相互帮忙,无一不是付出。而微小的付出只要有一声简单的“谢谢”便会让人觉得心情倍暖。
经常问问孩子:“你想怎样谢谢他?”
当孩子得到了老师的付出、同伴的帮助,我们会经常问孩子:“你会怎样谢谢他呢?”其实我们并不是让孩子进行一次形式上的感谢,也并不是真的想得到什么,我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想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别人对我的付出和帮助,我们需要作简单的汇报,可以用语言,可以用一份小得不能再小的礼物,或者是一个拥抱以及自己的好表现,这就是感恩。
一日生活 多通道开展感恩教育
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如妇女节要感恩妈妈、奶奶,教师节要感恩老师。妇女节,可以请妈妈说说自己的快乐与辛苦,引导孩子做一件事表达对妈妈的感谢:送一幅画、一张卡片、洗一次脚;重阳节,带孩子走进敬老院,给辛苦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们送上一首歌、一个苹果。通过这些节日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自己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爱,以此增强感恩意识。
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目前幼儿园开展主题教学,相对缺少感恩教育的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把传统老教材中有些关于“爱心”的素材充实到主题教育课程中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传统故事《孔融让梨》放在主题“我爱我家”中;歌曲《我爱小树苗》放在“春天”主题中。孩子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的老歌、老故事,了解良好的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恩”。
利用时事加以引导
如云南彝良地震时,我们班及时进行了一系列彝良地震的主题活动:震区了解活动、救援情况了解、献爱心捐书活动等等,对孩子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他们在主题交流和讨论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其感恩心理的形成。
生活实践 让感恩渐成习惯
在幼儿园学习感谢、分享和谦让
在幼儿园,孩子不断在与同伴发生交往、互动,幼儿园特殊的带班形式也使孩子永远在老师的眼中,那么,我们在看到孩子在接受别人礼物或帮助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让孩子知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日常用语。课间游戏时孩子们抢玩具、排队喝水时推挤,我们引导孩子学习谦让、学习分享,让他们知道谦让可以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分享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快乐。
在家庭中学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家园联系,把幼儿园的课程、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伸至家庭中。如在“三八”节的系列活动之后,请孩子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每天给奶奶捶捶背;晚上,请孩子对爸爸妈妈为自己做可口饭菜、讲故事说一声“谢谢”;对调皮的孩子,我们引导家长少一些打骂、多一些耐心,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
在社会中强化感恩之心
幼儿感恩心的培养除了家庭、学校外,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强化幼儿感恩心形成的重要平台。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活动等。老师可以让孩子将他们省下的零用钱或者是压岁钱以及家里旧的书籍捐出来,帮助那些因受灾或边远乡村家庭贫困的小孩,让他们去学习主动地关爱和帮助他人。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使其真正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江苏省无锡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