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对策分析

2018-05-14 17:05李孟黄鹏席思洁全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李孟 黄鹏 席思洁 全萍

[摘要]通过湖南邵阳县A村150位居民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成效。结果表明,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完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农村居民幸福指数提升。但还存在扶贫工作不到位,资金匮乏以及教育落后等问题,因此,政府应结合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与用好扶贫资金,以及发展农村教育等措施,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底子薄、基础较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做到一个也不能掉队,就必须坚持把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深刻掌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脱贫需求,解决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问题,2017年项目组对湖南邵阳县A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对A村269位居民進行了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50份。现将实践调查与思考的问题总结如下,以期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借鉴。

1    A村基本情况

A村位于邵阳县某镇西南部,距镇政府7.5km、邵阳县县城22km。全村总面积234.3hm2,其中水田62.24hm2、旱土50.92hm2、林地面积90.92hm2,以种植玉米、花生、水稻为主。全村1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院落,总计412户,共1597人,其中党员41人,有贫困户89户共385人,低保兜底户6户共13人,低保户11户共27人,五保户11户共12人。2014至2015年已脱贫25户120人;2016年已脱贫25户119人;2017年脱贫31户119人(预计),2018年预脱贫8户27人。

村里居民以中老年为主,受访者中年龄51~60岁的占42.67%,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在外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大都是未成年人、老人、哺乳待产妇女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村里60%的中老年人都在家务农,种植玉米、花生和水稻,但由于这些农产品廉价,市场又小,往往并不能赚钱,因此收入也低。56%的居民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仅19.33%的受访者家庭平均月收入有2000元以上,较低的收入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且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学(含小学)以上的占52.67%,有29.33%的村民是没有上过小学的。

2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居民满意情况

A村“两委班子”在邵阳县某部门驻点帮扶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逐步加强农村各项设施建设和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现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社会事业较好地协调发展,村民幸福指数有所提升。

2.1    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1.1    贫困户建档立卡。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填写规范,真实记录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2.1.2    培育特色产业。A村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发挥本村山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动群众种植油茶,发展油茶产业,实行“企业+农户+产业”的股份合作形式,引进邵阳县长江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茶面积23.45hm2,投入资金60余万元(包括农户用土地入股,村按4478元/hm2/年进行补助)。投产后,村委会、农户、合作社三方按1:4:5的比例进行收益分红,村组可增收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年以上。

2.1.3    完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购买垃圾桶500个,修建垃圾池12座。全村亮化路灯88盏,投入资金40余万元;完成60千伏的光伏发电站建设,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可增收6万元左右;拓宽村道2.38km,由原来的3.5m米扩宽到5.0m,硬化村组道路1.4km,投入资金130万元,基本解决了村里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

2.1.4    新修水利工程.新修鱼型山水渠400多m,维修骨干山塘二口,水渠1000多m。人畜饮水全覆盖,同时对饮水工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2.1.5    落实惠民政策。依据农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补助标准,完成村危房改造10户。按照标准使6户贫困户实现社会保障兜底,易地扶贫搬迁12户,农村两保参合率达95%、90%以上。

2.2    居民对扶贫工作及交通、教育状况的满意度分析

2.2.1    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居民的帮助程度。受访群众对“您觉得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困难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问题的回答中,认为非常大占6%、大占18%、一般占40.67%、很小占17.33%、不清楚占18%。可见,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的效果大打折扣,给农村困难人群带来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2.2.2    农村居民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受访群众对“您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满意程度如何”的问题回答中,“非常满意”的占6%,“比较满意”的占32.67%,“不满意”的占8.67%,受访的农村居民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不理想。

2.2.3    农村农村居民对当地交通与学校教育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及“您对当地的交通状况满意度如何时”,“很满意”的占8.67%、“比较满意”的占40.67%、“一般”占30.67%、“不太满意”占16%、“不满意”占4%,贫困农村的交通状况不能满意,需要改善;而在对“您对当地的学校教育状况满意吗”调查时,只有12%的人“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为64.67%和23.33%,同时,在调查“您认为本地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时,“教育”所占的比例最高,可见农村教育状况需要加强。

3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趋于老龄化,年轻党员大部分都外出务工,对村级建设发展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固有的传统思维,在实施产业扶贫的时候缺乏创新思维,在制定措施和方法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未能走出小农经济的思想。基层党建工作不够深入,群众思想工作没做到位,出现了扶贫攻坚会议开得“沸沸扬扬”,党和国家的政策是“三令五申”,基层党组织缺乏硬措施、好思路、好项目,群众依旧“该咋咋地”的“上热下冷”的现象。

3.2    资金投入不足,持续发展力弱

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并且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3.3    扶贫项目资源分配不合理

贫困人口的总数并不是对各家各户逐一识别后得出的总数,而是来自于统计测算和分解,这样就导致贫困户数量统计误差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名额分到各个地区就会出现有的地方贫困户名额过多,造成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导致应该得到帮扶的没有得到帮扶,而不应该得到帮扶的却得到了帮扶,严重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例如,政府给予A村低保户的名额是13个,但实际上村里符合低保户标准的只有8户,于是就有5个名额剩出,村民们就会争抢,有些村干部就会徇私情,把名额给条件好的人家,相较于条件差需要低保的人家却没有获得低保。

3.4    精准帮扶未有效落实

贫困原因不同,贫困居民对帮扶的需求也就不同,例如学业救助、重大疾病救助、房屋改造搬迁救助或者老年人生活救助等各不相同。精准扶贫就是要“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扶持,了解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实际的帮扶措施。然而,精准扶贫政策并没有准确落实,不少贫困村居民表示,政府的扶贫政策并没有给他太大帮助。比如,一些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难以自身发展和一些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所采取的帮扶措施是差不多的,并没有突出针对性和差异性,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户脱贫。

3.5    基础教育落后

贫困地区农村村民思想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村部小学教育质量差,由于乡村教师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侯鸟式”工作成本高,大部分老师都不愿意呆在乡村教学,师资缺乏,优秀教师流动快。据了解,A村大多数7~13岁的孩子都在隔壁村的小学上学,小学课程基本上只有语文、数学、体育课之类。

4    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

“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创新脱贫攻坚路子,要从改变基层党组织自身的观念入手。党员干部是扶贫攻坚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参与者,其观念的更新关系到扶贫工作的决胜全局。只有摆脱“意识贫困”,才能解决“思路贫困”。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用自身的创新理念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影响和带动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改变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避免闭门造车、小农守安的因循守旧思想;组织他们加强学习,增长见识;引导他们创新开拓,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狠抓基层班子和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激活基层人才“细胞”,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4.2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增收致富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

4.3    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扶贫资源合理分配

贫困识别标准不能单独依靠收入来决定,应考虑加入家庭房产情况、受教育及能力情况、身体情况等因素。要认真作好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普查、登记,搞清楚致贫原因,采取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

4.4    因村因户施策,实现精准扶贫

要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通过户户见面、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精准掌握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切实突出“精准”,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在掌握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如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贫困户,要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帮助脱贫;对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贫困户,要通过低保政策加以解决;对住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农户,要通过移民搬迁进行解决,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要通过医疗救助进行解决。此外,还要建立干部联系贫困户子女教育助学机制,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子女享受到教育帮扶政策。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克服消极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4.5    加強教育扶贫,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进一步提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增强农村居民自身实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文化素质,继续执行义务教育,加强对中途辍学现象的管理与帮扶;进一步拓宽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资助渠道,使有能力考入中、高等院校的贫困学生有机会继续学习;增加贫困地区的教师资源,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驻守”、奉献乡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再教育及技术培训,提高其发展能力和拓宽发展视野。(指导老师:马骥,邵阳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3):66-73.

[2] 彭贞贞,马骥.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173-175.

[3] 朱方明,屈恩义,王弘.我国山区贫困与反贫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通南巴地区为例[J].经济学家,2013(12):84-92.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