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玉米新品种新单61特征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2018-05-14 17:05马俊峰洪德峰卫晓轶魏锋马毅王稼苜张学舜彭东唐振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玉米

马俊峰 洪德峰 卫晓轶 魏锋 马毅 王稼苜 张学舜 彭东 唐振海

[摘要]新单6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新美09为母本和自选系新01A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18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区域审定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等突出优点,适合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

[关键词]玉米;新单61;特征特性;無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

新单6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2009年冬季用自选系新美09与自选系新01A3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经连续几年的各级试验,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于2018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区域审定(国审玉20180120)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18004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在黄淮海主体杂优模式Reid×唐四平头的基础上,新单61采用了外杂选×唐四平头的杂优模式,是对黄淮海主体杂优模式的有效补充和优化。新美09是我院从河南农业大学的美系群体中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新01A3是2001年用昌7-2与中72杂交,连续3代选株自交后,2003年又用昌7-2回交,经连续7代选株自交于2007年选育而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目前已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并选育出多个玉米新品种。

新单61于2010年本单位进行鉴定试验;2011年参加本院品种比较试验;2012年参加玉米产业体系黄淮海品种比较试验。2013年参加河南省异地多点试验;2014年参加品比试验;2015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续试)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续试)以及生产试验(同步进行)。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夏播生育期100.0~106.0天。芽鞘浅紫色、叶片淡黄色,第一叶卵圆形,主茎叶片数18.9~19.2片,株型紧凑,株高270.6~276.0cm,穗位高106.0~115.0cm;雄穗分枝中,雄穗颖片浅紫色,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2~18.0cm,穗粗4.8cm,穗行数12~16行,行粒数31.3~34.1粒,秃尖长0.6~0.9cm;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偏硬粒型,千粒重329.7~348.2g,出籽率85.2~87.5%。平均田间倒折率0.1~0.9%,倒伏率0.4~8.7%,空秆率1.0~1.1%,双穗率0.6~1.0%。

2.2    高产稳产

2015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5000株/667m2B组),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单产766.1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3.4%,差异极显著;2016年续试,11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81.8%,单产658.9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3%,差异极显著;2017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12点汇总,12点增产,增产点率100.0%,单产659.4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1%。

2016年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B组),33点汇总,25点增产,8点减产,增产点率75.8%,平均单产694.1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差异极显著;2017年续试(C组),38点汇总,30点增产,8点减产,增产点率78.95%,单产654.2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88%,差异极显著;2017年玉米生产试验,48点汇总,45点增产,增产点率93.7%,平均单产652.4kg/667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86%。

2017年9月24日,由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等多家单位的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新单61高产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平均单产达1029.4kg/667m2。

2.3    品质优良

201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报告:容重768g/L,粗蛋白质11.23%,粗脂肪3.8%,粗淀粉73.06%,赖氨酸0.39%。在品质方面,新单61的粗蛋白质、赖氨酸、粗淀粉等三个主要指标均优于我国第一大玉米品种郑单958 (见表1)。

2.4    综合抗性好

河南省夏季雨热同期,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易发各类病虫害。据2015年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人工接种鉴定报告:高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穗腐病;感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高感锈病。2016年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人工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感瘤黑粉病、穗腐病;高感锈病。

3    无公害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如果使用包衣种子,须采用经过国家登记并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专用种衣剂包衣。如果使用未包衣种子,先将种子摊在席上或土地上(水泥地或柏油路地面温度高)翻晒2~3d,减少种子带菌数量,增强种子活力,提高芽率和芽势。然后用种量以2kg/667m2计算,每667m2用28%灭菌唑悬浮种衣剂2~4ml+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9~12g对晾晒过的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这样既能防病又可兼治地下害虫。

3.2    播种

小麦收获前3~5d足墒套种或麦后直播,一般采用60cm等行距种植,以利于机械收获。不采用机收的高产田,也可采用80cm×40cm宽窄行的种植方式。根据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水肥条件等影响因素,在土壤肥力、水利条件较差,中低产田块,每667m2播种4200~4500株为宜。土壤肥力、水利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块,每667m2播种4500~5500株为宜。麦后直播时,抢时使用灭茬、施肥、播种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进行条播,也可用简易播种器点播,播后浇蒙头水,实现一播全苗,一般在黄淮海地区应于6月15日前播种结束。土壤墒情充足时,播种深度3~5cm;土壤墒情较差时,播种深度5~6cm,播后及时覆土踏实。

3.3    化学除草

玉米播后,在出苗前每亩采用40%乙阿合剂乳油180~200ml或50%乙草胺乳油80~100ml或50%丁阿合剂乳油300ml,兑水40~60kg,对地面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墒情差时要加大用水量。如果未进行苗前封闭除草,也可采用苗后除草的方式,在玉米苗后3~5叶期,每亩可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60ml加38%莠去津水悬剂100ml,或4%烟嘧磺隆悬浮剂60ml加72%的2,4滴丁脂乳油20ml,兑水30kg定向喷雾。苗后除草时可配合杀虫剂一起喷施,注意烟嘧磺隆除草剂不能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

3.4    水肥管理

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按照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需全氮(N)3kg、速效磷(P2O5)1kg、速效钾(K2O)2kg的规律进行施肥。磷肥、钾肥、锌肥作基肥应一次性施入,氮肥作基肥应施入总量的10%。未整地的应在玉米播种时或苗期及早施肥。在播種时施入基肥,要做到种、肥分离。在中低产地块,氮肥采用拔节至小喇叭口期“一炮轰”单次施肥或“前重后轻”分次施肥法;在中高产地块,应用“前轻后重”分次追肥法;在高产地块,应用“前轻中重后补”分次追肥法。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施肥后要及时灌水,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拔节孕穗期玉米生长旺盛,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多。如果干旱发生在大喇叭口期,就会出现卡脖旱,甚至造成雌雄花期不遇,从而降低结实率影响产量。抽穗开花期是玉米需水量最多时期,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成熟期是玉米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干旱会造成百粒重降低进而影响产量。在这些关键时期要科学合理灌溉,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使用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浸灌技术,杜绝大水漫灌,节约水资源。灌溉水质要符合NY5332《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5    病虫害防治

采用种子药剂处理、清除田间杂草、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农艺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虫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以及利用经过国家批准的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病虫害。

3.6    收获与储藏

玉米植株苞叶变黄而松散,果穗中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基部形成黑粉层时,标志着玉米成熟。选择晴天对无公害玉米新单61单收、单脱粒,切忌混合。然后晾晒翻动至籽粒出现响声、含水量≤14%时扬净进仓。仓储时,要进行消毒、灭鼠、除虫、品种分类、挂牌、建档、专库存放,经常检查仓库温湿度以及做好鼠、虫、霉变的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远峰,许明学,于明彦,等.玉米基础种质杂种优势模式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5) :29-32,36.

[2] 王国胜,陈举林,侯 玮,等.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3):87-89.

[3]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4] 丁丽,仝连芳.不同种子包衣剂防控夏玉米病虫害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46-147,149.

[5] 刘京宝,杨克军,石书兵,等.中国北方玉米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 王宜伦,李潮海,谭金芳,等.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 37(2): 339?347.

[7] 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任利沙,顾日良,贾光耀,等.灌浆期控水和施用控释肥对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108-3118.

[9] 汪顺生,高传昌,孙景生,等.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农田蒸发蒸腾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9(37):17395-17397,17403.

[10] 杨启良,张富仓,刘小刚,等.沟灌方式和水氮对玉米产量与水分传导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5-20.

[11] 李久生,饶敏杰,张建君.干旱区玉米滴灌需水规律的田间试验研究[J]. 2003,22(1):16-21.

[12] 崔福柱,冯瑞云,郭秀卿,等.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9,28(1):118-120.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