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茹
[摘 要]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下的学生问题类型也日趋复杂与多元化。学生问题涉及的内容已由学业、心理和生理拓展到经济、社会等层面。他们普遍面临着社会瞬息万变发展的就业和生活等各种压力,却始终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咨询。以理论教育模式为主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涉及其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和人际关系处理等能力的指导。而学校社会工作主要发挥引导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而如何将学生社会工作和高校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缘起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普遍实行的教育体制,各地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改革,广泛地传播和应用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养成。而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发挥引导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的作用,协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互补性。因而完善现有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来高,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制度模式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我国内地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由于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另一方面,国内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社会工作至今仍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理念、目标、体系和有效的介入模式。
就学校社会工作在全国开展的范围来看,内地试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城市仅限于上海、南京、深圳、北京等极少数城市,且多以公益创投的形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说,内地学校社会工作在不同地区取得了不同进展,但相对于西方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因此,认识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正视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探索高效率、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十几年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不断完善,多元化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呈现出不同的具有多重含义的工作模式。本人自2013年至今,一直生活在学校社区中,对学校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周边可获取到高校学生的意见反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之学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三年,故借助于学习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高校学生的需求着手,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工作模式。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价值
在理论上,改进、创新高校学校工作体制尤其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随处可见。而在我国高校推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上,关于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来补充和完善現行机制和方法的探索在理论深度和具体可行的对策研究方面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学者对于怎样介入的问题上仍停留在“借鉴”“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上。本研究正是要在理论研究上,解决学校社会工作在整个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摆位问题。即建立起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提并论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辅导体系,两者属于相对独立运行的平行关系,以此来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不充分、制度融入困难的问题。
2.2 创新价值
本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研究是对国内长期以来实行的任务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的质疑和反思。本研究的创新价值在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许多高校学生在各方面素质存在许多需求,虽然这些需求客观存在也需要给予解决,但是满足该群体此类需求的服务却几乎为零。因此,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与学校社会工作并驾齐驱是本文创新之处。
2.3 应用价值
本研究试图通过在我国高校逐步建立起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来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专门助人机构和功能缺失的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同时,为解决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教育难以融合问题提供可行路径。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核心是要解决学校社会工作如何作为新的载体介入我国高校教育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展开先进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说明学校社会工作在他国理论的积淀和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实务操作已相当成熟,可为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提供借鉴,以解决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难题。
其次,本研究从我国现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学生工作体制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出发,具体分析我国已沿用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应如何继续发扬其优良传统和保持自身优势。通过对高校的学生、教师、家长以及一线学生工作者的实际调查、分析,深入了解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下大学生和学生工作者们有哪些需求无法满足。
最后,本研究根据高校学生的服务需求和现行学生工作的体系来说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具体路径。即要说明如何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找到案主需求,通过制度保障、人员整合、高校学生体系与社工服务体系之间如何实现协调与合作等方面提出初步建议。
3.2 研究方法
根据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需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字材料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本研究为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以往此类研究的状况,对近十年国内及港台地区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文献进行了搜集与梳理,通过理清历年来学校社会工作研究的重点和未涉及的研究领域,还包括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状况,从而确定本研究课题和方向,加强对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同时,本研究对多元化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呈现出的不同的具有多重含义的工作模式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探索出一条以需求为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3.2.2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问卷将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来设计。大致分为三类变量:第一类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第二类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程度、第三类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需求。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信息采集来分析和呈现服务对象需求水平和影响因素。
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在校学生,通过按年级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参加问卷调查的班级和个人,由社工向调查对象讲解调查目的和大致内容,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同时也开通线上的调查问卷,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呈现出大致结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
3.2.3 访谈法。本研究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到学生、一线学生工作者和教师之中,了解他们是否对在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实际需求。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又分别调查了学生有哪些实际需求,学生工作者对自己职业发展需求方面需要哪些资源支持,从而找准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了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套学校社会工作的高校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即打破现有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组建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大学生全面发展共同体,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提供高水平的教育、管理和更优质的服务。
4 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价值,都是以人为本,都体现为对每个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尊重。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广大大学生提供激励,解决的因为动机不足而导致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针对的是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个体的某些特殊性需要,兩者关系是互补关系。从知识基础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具有本土化实践的优势,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则具有理论优势,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要构建的学生社会工作体系在运行机制上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将会遭遇许多需要逐步去解决的难题和重点。要真正摆脱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需要对现有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组织体系上的大胆革新,以专业化为基本方向,将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分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教育管理系统和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为统领的服务辅导系统,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确立确定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并保证学生工作专职人员职业身份的单一性,从而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双赢,使高校学生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琳.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探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2] 张栗.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路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3] 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 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
[5] 王海伟,李绍伟,赵莹,等.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