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敏露 张江娜 吴伟光 何志鹏 朱烨
[摘要]基于浙江省4县(市)16个村庄19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在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状况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运用AHP综合评价其垃圾分类认知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其认知度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具备基础的垃圾分类认知能力,但认知程度存在差异性;年龄、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垃圾投放频率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垃圾投放频率对认知度有显著正面影响,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存在显著负影响;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能力;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激励措施,提高其参与度。
[关键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研究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年排放量达2.34亿t,排放量惊人,且增速快于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化,并愈益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立体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乃至全社会关注的新热点和新焦点。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涉及千家万户,又直接事关农村环境面貌状况的重要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清运”“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环境与面貌的举措之后,于2014年,正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提出了“户分类、村收集、就地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据统计,截止2016年年底,86%的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村4500个,占建制村总数的16%。
目前,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有较多文献积累,已有研究多数分析了垃圾分类处理现状、模式及服务供给等,但从农户认知度视角的研究相对不足,而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恰恰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是事关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及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拟基于浙江省4县(市)16个村庄19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在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探讨影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及其决定因素。
1 数据来源及说明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浙江省集体林区民生监测项目。项目组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样本,以浙江省53个林区县(林业用地面积≥50%)为研究总体,通过随机抽样并适当考虑区域分布特点,选择临安、开化、龙泉和永康4个样本县(市)。其次,依据分层随机抽样原则确定样本乡镇。即将样本县(市)全部乡镇按201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排序,并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组;然后在每一个组中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共8个样本乡镇。按上述方法将样本乡镇所有村庄分为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组,在每一个组中各随机抽取1个村庄,共计16个样本村。在每个样本村庄中,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12个农户,共计192个样本农户。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和村级问卷。农户层面调查涉及家庭基本特征、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农户垃圾分类测评等内容。村级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村庄基本情况、垃圾处理设施与服务供给等方面。
1.2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特征
表1为2015年样本农户基本情况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农户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09年,家庭总人口均值为3.9人/户(其中常住人口均值为3.1人/户),家庭劳动力数为2.8人/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8元/人。从受访者特征来看,年龄均值为55.1岁。4个样本县(市)的样本农户在年龄、家庭总人口、常住人口、家庭劳动力数量等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
2 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
本研究综合现行农村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将农村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取两种代表性的具体垃圾,用于测试农户对其分类的认知程度。其中,可回收垃圾为纸板箱和农用薄膜,可堆肥垃圾為剩菜剩饭和枯枝落叶,有害垃圾为废旧灯管和过期药品。
2.1 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
表2为受访农户对六种具体垃圾正确分类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户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认知能力,但整体认知程度并不高。具体而言,农户对纸板箱、枯枝落叶和过期药品的分类认知正确率比较高,分别为86%、79%和73%;其次是废旧灯管、农用薄膜,分别占56%、44%;剩菜剩饭正确率最低,只有40%。
表3为受访农户对三大类垃圾正确分类的差异情况。总体来看,农户对不同类型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农户对可回收垃圾的认知度最高,仅有13%的农户两种垃圾均分类错误;对于可堆肥垃圾,仅一种分类正确的比率最高(51%),并且可堆肥垃圾中“枯枝落叶”一项的分类正确率为“剩菜剩饭”正确率的近2倍,认知度出现内部分异;有害垃圾的认知度呈现“极端”现象,具体而言,有50%的农户能够做出正确分类判断,同时也有21%的农户,完全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2.2 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综合认知程度评价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垃圾分类的综合认知程度做出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对层次结构进行划分,得到图1认知度层次结构模型。
2.2.2 构造判断矩阵。本研究通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对上述准则层及子准则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排序,整理得到比较一致的判断矩阵。
其中,矩阵中元素的取值及定义为:标度1为第i种垃圾与第j种垃圾的分类难易程度相同;标度3为第i种垃圾比第j种垃圾稍难分类;标度5为第i种垃圾比第j种垃圾较难分类;标度7为第i种垃圾比第j种垃圾明显难分类;标度9为第i种垃圾比第j种垃圾绝对难分类;标度2、4、6、8表示介于上述两个等级之间。以上各标度倒数的含义可以从相反方向去理解。
一般CR<0.1,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据此而计算的值是可以接受的。由计算得CI,查表知RI,则CR=CI/RI;将本文数据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检验后得出满足一致性检验。
2.2.4 综合认知度评价。根据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有关权重以后,进一步计算出每位农户垃圾分类综合认知度。农户垃圾分类综合认知得分均值为62.27分。
表5为农户垃圾分类综合认知度各分数段比重分布表,得分主要集中在60~80分的中上水平,占样本总数的41.15%。认知得分在60分以上的人数占到样本总人数的63.03%,同时,尚有36.97%的农户认知得分在60分以下,即“不及格”。这说明,从整体而言,农户对垃圾分类仅具备基础垃圾分类认知能力,部分农户对垃圾分类知之甚少。另外,农户垃圾分类认知得分标准差为25.27,这说明样本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认知差异。
3 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表6 为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综合已有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本文对影响农户垃圾分类认知度的可能因素分为4类:(1)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2)家庭特征,包括家庭常住人口、家庭非农就业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投放垃圾频率;(3)村庄垃圾处理设施情况,包括村庄中固定投放点离家距离、环卫设施条件;(4)地域差异。
为了解上述因素对农户垃圾分类认知度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是否与预期相符?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对垃圾分类认知度的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农户对垃圾分类的综合认知度。gender是受访者的性别,age是受访者的年龄,edu是受访者受教育年限,party为受访者是否为中共党员,per是家庭常住人口,nfp是家庭非农就业人口,p_income是家庭人均年收入,fre是垃圾投放频率,range是投放点离家距离,inst是村庄环卫设施条件。D1、D2、D3是地区虚拟变量。β是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待估系数,μ是随机误差项。
3.2 结果分析
表7为农户垃圾分类综合认知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F检验的P值为0,说明模型总体是统计显著的。
由表7可知:(1)从个人特征来看,受访农户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垃圾分类认知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越高;受访者年龄越大,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越低。
(2)从家庭特征来看,受访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对垃圾分类认知有显著负影响。具体而言,受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垃圾分类综合认知程度越低,这与预期相反。可能是因为相对高收入的农户,日常生活参与相对减少,对于环保宣传关注较少。
(3)从村庄垃圾处理设施状况来看,垃圾投放频率对垃圾分类认知有显著正面影响。具体而言,受访农户垃圾定点投放频率越高,对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越高。这说明,垃圾分类认知及其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培养。
(4)不同地区之间农户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永康市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程度最高,这可能与永康市相对经济发达,农村居民对环境需求相对高有关系。
4 主要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浙江省4个县市19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在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其认知程度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居民具备基础的垃圾分类认知能力,但认知程度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受访农户对垃圾分类的综合认知平均得分为62.27分,具有一定的分类认知能力。但对不同类型垃圾分类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可回收垃圾的认知度最高,可堆肥垃圾认知存在内部差异,对有害垃圾的认知呈现“极端”现象。
(2)受访农户的个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垃圾投放频率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农户垃圾分类认知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受教育程度、垃圾投放频率对认知度有显著正面影响,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存在显著负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垃圾分类认知能力。虽然,整体上来看,受访农户对垃圾分类认知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整体水平不高,需要发挥村委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垃圾分类认知能力。
(2)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激励措施,使得垃圾分类从“要我分类”转为“我要分类”。垃圾分类无形之中会增加参与者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对参与农户一定的激勵措施,将很难激发参与者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得分类难以持续。
[参考文献]
[1] 黄开兴,王金霞,白军飞,等.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及其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 (09):72-79.
[2] 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405-408.
[3] 王金霞,李玉敏,黄开兴,等.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06):74-78.
[4] 刘莹,王凤.农户生活垃圾处置方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 (03):88-96.
[5]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9):168-176.
[6] 林丽梅,刘振滨,黄森慰,等.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户认知与行为响应:以治理情境为调节变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02):127-134.
[7] 罗万纯.中国农村生活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4 (11):65-72.
[8] 于晓勇,夏立江,陈仪,等.北方典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初探—以曲周县王庄村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08):1582-1589.
[9] 江源,康慕谊,张先根,等.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措施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认知度分析[J].资源科学,2002 (01):15-19.
[10] 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0):98-101.
[11] 叶春辉.农村垃圾处理服务供给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 (03):10-16.
[12] 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5):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