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东
我校2013年建校。开办之初,面对的是家长们的担心与质疑。一所新学校,一群年轻的90后教师团队,这么年轻的老师能教好孩子吗?2013年办学至今,在短短五年间,我校从办学之初的群众疑虑观望到一跃而为群众争着想上的名校。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介绍我校的办学经验。不断有省内外校长来我校考察学习。面对各种各样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询问,我把我校的主要办学特色归结为一条主线,四项措施。一条主线是我校的教育理念“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围绕着“办离生最近的学校”,我校的四项措施。第一是深入实施“爱心教育”,用爱感受学生,用爱引导学生,用爱改变学生。第二是开发多元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是突出学科素养,注重自我建构,上离生最近的课。第四是家校合作,通过新型家长学校助推教育创新。
以生为本,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
“办离生最近的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实践,一直以来。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践行以生为本,我们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新知识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校立德树人,倡导德育在生活中,德育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学科教学中倡导生活数学,童漫作文,情境英语等等。所有这些,都归结为我们要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教育。二是“适合的教育”是我们提出办离生最近的学校的理论基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适合的教育”就是要适合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角色的适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提出“办离生最近的学校”的理论基础。
深入实施爱心教育,用心关爱学生,用心引导学生,用心改变学生
围绕着“办离生最近的学校”这一教育理念,我们首先是在行动上,深入实施爱心教育。要办好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前提。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爱心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特色之一。教师们以爱施教,用满满的爱心,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师,热爱学习。学生们爱学校,爱学习,很多学生放学不愿早回家。到了假期。很多学生盼望早上学。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因爱学校爱教师而转化为努力学习的情感态度,转化为学习的质量和成绩。
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春游,返程时正赶上下大雨。从室内到上车的点还有近百米。车开不过来。情急之中,教师们撑开了伞,搭起一个“伞廊”,护送孩子们上车。有教师为让家长放心,马上将照片发到家长群里,而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们也同时行动,车到后也撑起了一架同样的“爱的长廊”。感动之余,我们想到,能不能做一个可以自由收放的遮雨廊。方便雨天上下学的学生?于是,查资料、上淘宝、定尺寸,一个伸缩的爱心廊桥就在校门口建起来了。
在我们这个小巧、精致的校园里,每一个墙角都被海绵包裹起来,所有有棱角的地方都有爱心防撞条保护——细节的关爱全部来自教师;教室里的实木课桌椅,挪动会有噪声,也是全体教师出动,把每一只“脚”都装上了橡胶垫,我们初略地算了算:共完成了2万多道工序!
南京的冬天有时很冷,一些孩子尤其男孩来上学时脸上什么都不擦,小脸会皴。有教师看到后,就自己买来护肤品挨个给学生涂上。校长觉得很温馨,就演变成现在每班都配有几支,同学们都愿意来学校“让老师给抹润肤霜”:足球社团活动后。为了奖励卖劲儿练的孩子们,体育老师多次自掏腰包给队员们买鸡排吃,老板听闻后感动得主动降价:12元一份就卖他们9元!还有,学校老师们都养成了给学生系鞋带的习惯。现在高年级学生看到低年级同学鞋带开了。一定会跑过去帮助,实现了爱的传递。
开发多元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提出“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其理论基础是“适合的教育”所提出的教育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因此,要真正实施适合的教育,需要多元课程的推动。多元课程是“适合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适合的教育需要课程的多元化,多元课程的功能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合的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智慧,挖掘其潜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所以,“课程”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而是多元地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校的多元校本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因地制宜地在多元校本课程中组建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潜能、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我校的多元校本课程设置有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格与道德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阅读与表达课程。思维与探索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6个模块近30门课程。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我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有击剑,帆船,羽毛球,足球,冰球,跆拳道,乒乓球等。尽管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从运动中得到的收获,够孩子受用一生。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团队精神,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失败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有利于促进脑的发展。运动特别利于克服学生身上的某些毛病,研究表明,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训练来治疗,而这些常规训练提供的好处,团队运动几乎都能提供。运动课程有这么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同理,我校的人格与道德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阅读与表达课程,思维与探索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等等,学生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足够他们受用一生。学校多元的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合的教育”。
突出学科素养,注重自我建构,上离学生最近的课
围绕着“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我校形成了“突出学科素养,注重自我建构,上离学生最近的课”课堂教学特色。2017年10月,在浙江举办的全国品牌学校創新研讨活动中,原教育部基教司孙学策处长,听了我校的介绍,对我校的教育特色作了充分肯定。孙处长说,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就是办离学生发展需要最近的学校教育。上贴近学生学习规律的课。通过学校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突出学科素养,注重自我建构,上离生最近的课,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研究成果。
离生最近,自我建构,素养课堂是我校课堂教育研究的三个关键词。课堂教育的实际操作,就是以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学习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离生最近,就是以生为本。就是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认知节奏最近,离学生的心理特点最近。南京市教研室严必友主任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在自我建构基础之上获得所学的知识。学生依靠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获得的自我建构的知识。才是内化的知识。知识的真正掌握,一定要让学生自我建构,这一点特别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提出:真实的学习过程,应该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动手触摸,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长时间“悟”,然后有所发现,有所理解而彻底掌握。原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真正本质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的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很快会遗忘。在这里,章建跃,史宁中所提出的“悟”,在本质上,就是严必友倡导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理解,自我建构所学的知识。素养课堂,就是课堂教育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如认真、细心、规范、专注、勤奋,善于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善于研究探索等等。二是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方、数感、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等。三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如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交流、沟通、合群、开朗、诚信、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乐于助人、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等优良的性格和品德。
家校合作,新型家长学校助推教育创新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家庭、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的三个要素。在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要素中,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培养和造就孩子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的本领。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通过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任何一个班级的班集体建设,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是教育要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家长们总是在近距离关注着学校和班集体的建设,并根据他们的认识给予评价。家长的评价是评定一个学校或班集体的有力证据。家长学校是学校或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主要方式,办好家长学校在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校自建校以来。以“办与孩子距离最近的学校”为目标,通过家校融合,构建新型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优势,使学生在好关系,好氛围,好文化中更好成长。我校的具体做法:一是家长学校制度的规范化。二是家长学校内容的系列化。三是家长学校形式的多元化。四是家长学校功能的多样化。
伴随着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教育的功能正发生着变化——从单一到多样。家庭不再是背后的一方。而是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四方讲台,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乐园:社区不再是独立的老年娱乐场所,而是拓宽学生生活的实践地。不同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各有其意义,都是建构孩子成长的不可缺素材,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