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悦是上世纪日本30年代民艺运动的领导者,他创造了“民艺”一词,于1936年建成日本民艺馆,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引导日本社会将简洁与实用作为美的标准。其子柳宗理是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大师。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的思想偶遇,令他顿悟父亲的坚守。作为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理实现了东方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主义思維的优美交融。
柳宗悦说:“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之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总之,为了发扬前人的创作之美,并给后人指点一条捷径,我们决定创设“日本民艺美术馆。”
1916年,柳宗悦开始周游日本全国寻访乡村手工艺,这场旅行历时20年。他这样形容此行的目的:“我是想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哪里?有多少?被做成了什么样子呢?”
归来后,他开始引导日本社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常常为藏青碎纹织物的蓝色打动,然而它所使用的深沉的蓝色在当时只不过是极其普通的蓝染而已,而且不管是谁来染蓝,只要正当地染,就完全不可能染出丑陋粗俗的藏青色,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这场民艺运动。柳宗悦以民艺运动确立了日本人的自信,发掘了日本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并把这股风潮引来中国。1916年他访问北京,与英国陶艺家巴纳德·里奇会合,看到了许多中国的文物,充分感受到作为“精神的、物化的艺术之美”。
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收集东西,而是要使民艺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当中去。简洁与实用,转而成为日本社会的美学标准。它使地方上幸存的民间手工艺传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也产生了一批有名的工艺家。
柳宗悦有个儿子叫柳宗理,自小就在房子里父亲恋物癖般堆叠的各种器物间跑来跑去。长大后他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在那个时代,一所名为包豪斯的设计学校正在扭转全球的设计风向,柳宗理偶然去听了一堂包豪斯进修归来的教师讲座,受到莫大的震动。柳宗理曾回忆说:“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很难相信我有多么的震惊。在那时这种观点是革命性的,我深受感动。”
不知是不是为了向父亲致敬,柳宗理于1984年开始在《民艺》杂志撰写专栏,每期挑一件海内外的工艺品,学着父亲散文集《日本手工艺》的笔触来描绘现代机械设计。这些散文被集结成册,名为《日常用品中不自知的美》。父亲柳宗悦曾在《民艺论》中毫不客气的写道:“机械产品能超越手工品之美的一件也没有。今后也没有指望。”然而柳宗理这42篇真诚的小散文彻底击倒了父亲的论断,这不是出于叛逆,而是对父亲真真正正的理解。父亲没有错,改变的是时代而已。
他不画草图,直接用手的直觉来启发灵感的方向,有时会设计出完全意料之外的结果,比如那个令他扬名世界的“蝴蝶凳”。设计这把凳子是个西西弗斯式的漫长过程:先做四分之一大小的石膏模型,确定了大致方向就做1:1模型,然后直接坐在这个模型凳上,思考其不足之处,改进缺点做第二个,第三个……就这么一直做了三年,直到有一天满意了。蝴蝶凳的横空出世震惊设计界。柳宗理就此赢得米兰设计金奖,并成为第一个参与阿斯彭国际设计大会的日本人。 “用手去感受,手上会有答案。”这是父亲教的。
从日本民间手工艺理论家到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悦、柳宗理父子二人的历程就像一个头尾相接,完美契合的神秘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