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影
摘 要:对托马斯齐彭代尔的设计影响及价值进行分析和反思,重新认识托马斯齐彭代尔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强调中西方设计“边界之间的无限可能和巨大价值,以期给当下设计原创更多的鼓励和空间。以国内外有关著作和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托马斯·齐彭代尔相关的设计认识方式以及评价结论进行分析论证和比较研究。基于符号学和解构主义视角对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价值的判断过分强调既有的文化边界,将其作品机械拆解为不同文化要素的拼凑和组装,从而漠视了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创作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意义。值得被关注的是,在既有的文化边界基础上的再创作,探寻“边界之间”的无限可能,陛正是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的价值所在,关注边界之间的价值,同时转变审视设计创新的认知方式,对当下设计探索与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托马斯齐彭代尔;文化边界;设计启示
当下,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设计领域的光荣使命,如何创新性的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设计师们无法回避的难题。创新的价值被一再强调,但如何看待创新似乎不太被关注。本文收集整理了有关国际设计大师托马斯·齐彭代尔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和历史评价,重审了学界对齐氏的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试图从诸多研究文献中寻求看待设计创新的方法和启发,然而众口一词的论调和评价结论,让人不禁反思:如果看待创新的方式本身就缺乏创新,如何指引和鼓励创新,更难以充分发掘创新的价值。笔者通过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创新的价值再研究,希望设计创新能有更大的空间,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托马斯·齐彭代尔及其设计概述(概述、生平、作品及成就)
托马斯,齐彭代尔(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是中西方家具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在整个乔治王朝的中期,几乎成了最高水平的代名词,也是第一个得以本人名字给家具风格命名的平民。1754年出版了有名的《绅士与家具师指南》,此后又连续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奠定了他在欧洲家具设计史上的不朽地位,被称为家具发展史上的天才设计师。据考证,1755-1760年间,齐彭代尔以明式家具为蓝本,为英国皇宫打造了一套宫廷家具。见图1(摘自《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 sDirector绅士与橱柜制作者指南》),轰动整个欧洲。
2托马斯·齐彭代尔的设计评价及价值认定
任何事物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和态度,同样的事物,持不同的审视态度和角度,评价结论也会截然不同。一直以来都不断有学者对齐彭代尔进行研究,研究范围涵盖家具产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各有不同,然而所有的评价几乎完全统一,几乎没有不同的评价结论。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文献,分别从国际国内进行分析考证。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托马斯,齐彭代尔的学术研究较为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直接针对齐彭代尔的作品进行研究,涵盖柜子、床、桌子、椅子等,分别从材质搭配、设计手法、工艺结构、造型特点等方面着手,全面而深入;其次,是对托马斯,齐彭代尔的设计动机和其家具创作思想源头进行研究;再者,以托马斯,齐彭代尔为代表的共性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同时期的行业发展和文化现象。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托马斯·齐彭代尔的研究主要针对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两个层面。《论中国建筑对奇彭代尔中国风家具的影响》、《东方艺术在西方绽放》、《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影响研究——齐彭代尔式家具与中国明清家具》、《设计原理传承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家具研究》均在装饰和造型方面解剖式的研究了齐氏家具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强调了中国建筑,中式园林、明清家具以及中国绘画艺术元素与齐氏家具的对应关系,最终均求证同一个结论:中国要素(文化)对齐氏家具的影响,在此论调下,看到的是严谨和一探究竟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同时也将对齐氏家具的整体认知转变为导向性的“寻根式认知”。几乎完全淡化了对其作品的整体性感知,在研究托马斯,齐彭代尔的学者们合力指引下,站在“解构”的“窗户”前望出去,我们更多的注意力被投放到一件件残缺的,近乎断章取义的符号拼凑的设计“怪物”,如《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一文中所言: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的家具看起来“有点古怪”。
在确凿的研究“证据”之下,一系列针对托马斯·齐彭代尔家具设计创作思想,设计理论的研究,如:《齐彭代尔式家具与中国明清家具》、《“中”为“洋”用:中国美术对西方的影响》、《论中国建筑对T.奇彭代尔中国风家具的影响》、《风自东方来——浅议中国主义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东方艺术在西方绽放》等。论证的结论自然也高度一致,仅从标题就可看出,以上文章中都表达了中国“东方”文化对托马斯,齐彭代尔家具的“再造”之恩,没有中国也就没有托马斯,齐彭代尔。这样的逻辑下,除了浓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外,托马斯,齐彭代尔家具的历史评定基本完全定型,形成定论。
因此统观国内对托马斯·齐彭代尔的研究结论,齐氏家具和作品是缺乏独立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是“中西”友谊的备忘录,仅仅记录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
2.3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价值评价的局限性
将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的家具进行过度解构的审视方式,一再强调关于文化要素机械相加的設计方法,使我们很难从更积极的角度获得启示和感受到创作的勇气。正如大部分学者的文章中所描述的一样,托马斯,齐彭代尔的作品长期以来被割裂为“粗暴简单”的“东加西”,而忽略了其在创作手法和审美形式上的新成就。同时,创作样本和素材被过分强调,设计要素的来源和价值被无限放大,进而漠视了创新的动机和意义,都难免让人感到遗憾。
托马斯,齐彭代尔独立的审美方式和思想体系对设计实践中探索新的可能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味强调和突出设计素材,无限放大创作样本和来源的价值,是对创新动机片面理解,对创新试验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创新动力,也极易固化设计创新的方式。因此,对新事物所持固化的审视方式不利于获得客观全面的理解。
3基于当代设计趋势的再启示意义
3.1泛解构主义
当前国际文化环境空前繁荣,面对这十分成熟和体系化的文化脉络及格局,当代的文化再生或创新充满了禁锢和包袱,一方面需要延续和传承,同时,当代也需要展现当代特有的精神、新的可能性,新的成就,设计领域在创新中背负过重的“文化包袱”,简单粗暴的审视和判断方式,让创新顾忌重重,举步维艰,因为不小心就会被“解构主义和符号学专家”的“抽丝剥茧”,将创新的作品(试验品)大卸八块。
通过对托马斯,齐彭代尔作品的反向解构,刻板的抽离和拆解,极易于忽视作品本身独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此动机均源于一个共同默认而又让人不愿承认的事实:我们预设了一个前提,这些充满能量和活力的新作品并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而是杂糅了若干残缺的片段和来路不明的各式元素,这样的观点本身就难免机械和缺乏激情,是解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泛化使然。新的需求,被期待;而新的探索,却被忽视。国际大融合时代文化身份在差异中被强调、文化边界被锐化。固化的符号让人倍感乏味疲倦。托马斯,齐彭代尔设计作品在文化符号的重构方面的贡献被看作是唯一的启示,过于偏颇,其核心启示意义是创新的动机,而非结果。否则自然会机械的定义为视觉元素“符号”的加减法。沿袭齐彭代尔基于“符号”认知和“加减法”设计的“混搭时代”,既让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得心应手”,也让固化形式的乏味感在“符号拼贴”游戏中得以苟且。
3.2邊界之间是新领地
独立时代需要独立的精神(乐此不疲的“解构加减法”游戏适可而止,首先需要对创作本身给予鼓励和解禁。动辄“追本溯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角是很难发现“完整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文化边界之间的产品,存在不同融合程度的产物体系,可能是局部的融合,也可能是整体的融合,涉及创作思想、理念、色彩、形态、材质等若干方面。经过一系列加工和艺术处理后,我们得到的成果已经属于新的具备独立体系的完成产品(艺术品)。它或许已经具备的独有的价值和魅力,不应该仅被判定为一个机械“拼凑”的衍生品。
尝试变换视角,积极的思维应该是将既有的文化范式边界之间的“真空地带”看作主体,将会滋生无限新可能。让跃跃欲试的创新者们能得到更宽容、更善意的鼓励。在边界之间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动力,从而开拓出新的领地,新的边界。借助于绘画色彩的三原色原理——红黄蓝,两两组合会产生新的颜色。红加蓝生成独立的新颜色:紫色,而不会被理解为红蓝组合色,否则所有新生色彩都会被追溯到三原色上,何其乏味。正如此,大干世界五彩斑斓的颜色充满了活力和情趣。简言之,A+B=AB?还是A+B=C?见图2。
4去本源化设计解读
4.1再评T.奇彭代尔
T.奇彭代尔在“跨文化”的视野下东学西渐,使不同文化和自己的创作达到融合,呈现出三位一体的新作品,通过符号的解构、重组、融合,大胆诠释出了自由解放的设计表达方式,赋予了时代新的记忆和特征。另外,在践行创新的过程中对形式、风格融合的同时,兼顾家具的功能诉求,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原则和态度,对后继者有着良好的引导。尤其重要的是,在其著作《家具设计指南》一书中,构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论体系,给予“经验主义”至上的行业传统极大启示。标准化设计的产品意识加速了家具设计领域的发展和成熟。至今《家具设计指南》无论在设计理论,还是设计实践都为后继者树立了卓越的榜样。
4.2当代去本源化设计先锋
在被约定且为我们所熟知的主体文化中,锁定和归纳了固化的范式和形式语言,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放大,被作为认知标准,是人们判断熟悉与陌生(新与旧)事物的依据。因此,凭借视觉经验,惯性“肢解”审视对象,总能寻到熟悉的符号构成,进而得出“加减法”逻辑之下的结论。这样的结论不过是将熟悉的局部元素放大,独立审视。按此逻辑,拆解后的元素是否也由更上一级的“源头”文化加减法生成,如果有,又是如何的加减取舍?如此追问,能否追溯到最初源头,人类文化萌芽之处?若以此单调的加减逻辑便可推演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文化成就,岂不荒谬无趣。伴随人类进步,文化的发展传承形式虽确有简单的加减组合,但也充满了偶然与不确定的趣味。新的历史阶段总会在旧土壤中生发出全新且独特的成就。对待新的可能性我们采用旧的标尺丈量,似乎并不合适。
全球化步伐下的各种不同文化趋于融合,或许新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创新和突破会赋予时代属于自我的成就,这样的成就是值得鼓励和期待,是需要被认可的新的存在,而不是依旧对既有熟悉的本源进行捕风捉影的解构和溯源。仿佛一切成果都是“东拼西凑”和“坐享其成”的。如果设计创新领域如此,甚至整个社会也是如此,边界之间的真空地带将永远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历史现状也难以得到改变和突破。伴随这种固化的边界观,也有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时代先锋,打破边界,并且在边界之间树立了新的标杆,勾画出属于时代的边界。
LSD是一家专注软装陈设设计领域的设计服务公司。发轫于设计之都深圳从成立到成名,短短10年,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倍受赞誉和追捧。在大多数设计公司还热衷于在既有风格的边界里享受“传承”和对符号的忠诚时,LSD提出“利于潮流之外”,“nostyle is your style”的设计主张。在尊重功能舒适的前提下,只关注场所氛围和居者的精神诉求,进而率性表达其独立自信的审美主张。在打破风格边界的尝试下,形成了难以被归类的新的设计格调,带给边界固化的室内设计圈不小的冲击,这样的突破和引领不再被草率的分解、归类和追溯为“解构加减法”成果,相反,被广泛视作大胆实验的新成就,在边界之间建立了新的领地。
除了LSD以外,还有雅布设计、壹正企划、水平线之列的国际设计机构,同样也践行着在边界之间开疆扩土的试验和突破。尽管这样的设计结构数量不多,但仍然给予室内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如壹正企划的武汉新塘万科摩尔电影院,见图3(摘自谷德设计网)。汉字被拆解后重新生成新的元素,运用到空间中,这些元素本身已隐合文字的部份意义,简单却具代表性,但并不像一个真正的文字般只有一个单一、独特的代表意思,因此令人更有想像空间。
设计的创作离不开既有的积累和熟悉的素材,然而新的可能性一部分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另一部分是借助新的态度和视角中捕捉,“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的设计领域要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和进步,更重要的或许是改变审视的视角和判断的习惯,求新的目光或许更能得到更多新的启发和收获。摒弃机械的符号逻辑和元素加减法思维,带着去本源化的新的开放姿态解读生活、解读设计。
齐彭代尔在他名声大振的著作中谈到了中国的文化、家具乃至建筑细节。不可否认,这些被提及的“素材”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依然不阻碍齐彭代尔及其所设计的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在文化的边界之外自封领地(齐氏家具),成为推动创新的典范之一。对于今天的我们在践行创新的过程中是極大的鼓励,边界之间有着无边的空间。
5结语
如何看待创新有着比创新本身更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看待创新的态度和评价创新的方式影响甚至决定着创新的动机和方向,创新除了最终呈现的结果,还有创新的初衷和持续实验的过程,对创新结果的粗暴分解(机械加减法)和边界溯源的方式,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时代旱极其不和时官,也亟待改善的。
参考文献
[1]张颖泉,徐雷,孙琦.论中国建筑对奇彭代尔中国风家具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1):13-15
[2]刘骅.东方艺术在西方绽放[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6):89-91.
[3]彭妮·斯帕克,汪芸.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14,[11]1:14-20
[4]郝慧明,许佳.欧洲古典家具浅析——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时期[J].中国市场,2011(09):123-124
[5]方海.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陈璐.影响研究——齐彭代尔式家具与中国明清家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7]曹青.中国风影响下的洛可可风格[J].文学与艺术,2010
[8]傅丹,章晨.明清家具与洛可可家具风格比较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0
[9]林峰,宋魁彦.巴洛克式家具与明式家具在色彩上的比较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7):14-15
[10] Christopher Payne.Sotheby'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Furniture[M]. New York: Harper&Row, 1989
[11] Louise Ade Boger.The CompIete Guide to Furniture Style [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Sons.1997
[12] John L. Feirer. Furniture and cabinet making [M]. Peoria: Bennett Pub. Co,1983
[13] Gustav Ecke.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