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罗磊
[摘 要]为提高贵州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施行普惠金融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农村普惠金融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普惠金融;贵州农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发出的明确发展惠普金融的号召,金融服务将会给市场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目前的尚不发达的区域例如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等,以及殘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而言,普惠金融提供了一项更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一词最早源于国际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构想。2015 年 12 月,中国国务院在总结多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概念,即在公平与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金融服务需求。其特点主要有:(1)覆盖面广,即强调要覆盖所有的社会人群。(2)具有可持续性,即金融服务包容性发展不仅追求可得性提高,还要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长期支持机制。(3)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即普惠金融是一种全方位、各类金融服务齐备的服务方式。
1 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1.1 金融惠及能力得到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努力探索微型信贷产品。截至2017年底,据央行《2017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贵州省小额信贷余额达到80.99亿元,省域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获得率在95%以上,带动全省新增发放20.4336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有力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和小微企业创业发展,小额信贷在这段时间内实现的连续增长表现出信贷资源充足的显著特征;二是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展开有区域的有特征的新型信贷产品,满足不同辖区的不同需求和信贷资金供给形式;三是信贷环境不断改善,在做好信贷投放的同时,改善信贷的管理形式,优化信贷的申办和审批流程。
1.2 金融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和金融组织创新。大力拓展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促使涉农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增设机构网点,设立流动服务站。
2017年以来,贵州省农信社的农业相关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七成以上。目前的贵州省各银行的贷款余额超过三分之一涉及到农业发展,共计3213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9位。贵州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占银行业的整体贷款总额的43%,整体余额1846亿元,超出国内平均水平17.8%。政策积极推动的“两权”试点共计发放贷款超过8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1亿元。贵州省的农村信贷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金融宣传内容丰富,诚信意识不断提升
贵州省内金融机构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在农村设立定期的金融知识讲座,培养农村群众的金融意识,打造金融产品的品牌教育。利用各种技能、技术、创业培训为农村群众普及基础金融知识,积极宣传如何借贷资金、抵制假币、使用电子货币支付以及建立信用体系等金融知识。从而解决从需求到供给的连接,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认知度。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尤其是贫困农户的诚信意识,贵州省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探索新型小额贷款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的共赢发展模式、“631”政融保模式、“专业大户+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保险抵押担保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模式和“一卡通”资金担保模式。这些模式的创新和使用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信贷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农村居民信贷需求旺盛,但金融供给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在收入中占比较高,在70%-90%之间,高额的消费支出导致结余很少,只有较少部分可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信贷需求明显。但由于银行借贷门槛较高,大多数农村居民只能选择通过小农经济或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难以摆脱拮据的生活。
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作为贵州省的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之一,其贫困人口达该县总人口的89%。根据2008-2017年贵州省金融改革试点县农信社贷款流向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该县合作社农户借贷参与率高达95%,对于资金的需求相比前几年增加了64%,但整个金融体系所能提供的资金并没有根据需求提高,这种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对该地脱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2 乡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服务能力不足
从贵州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来看,这些机构在乡村吸收的大量存款却未用于乡村,而是流向其他商业银行,资金流失严重。而其他商业性银行也由于股东逐利性不愿意涉足风险较大的农村市场,更多的也是吸收当地存款,而对应的贷款服务是不足的。截至2017年9月末,全省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同比增长24.08%,达到了1117.73亿元。惠农金融服务点达到5231个,同比增长11.65%,“两权”抵押贷款余额1839万元,同比增长5.4倍。但是在观察贷款流向的时却发现(下转页)
(上接页)有占比近41.7%的乡村资金没有流回继续支持农村的金融需求,而是被作为固定资本被冻结下来。
从现有的市场格局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只有农商行一家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竞争,垄断,使其采取的最优策略为维持运转的最低规模。
2.3 农村普惠金融产品较少,农村普惠金融环境有待提高
目前,贵州省导致农村居民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学或小规模经营中急需资金周转,一般来说资金的缺口都在5-10万元左右,而期限大都在0.5-5年之间。此外,因为缺乏抵、质押品无法通过传统金融审核的农户人数居多,多数农户仍无法顺利享受有效的金融服务。
目前贵州省信用体系还不健全,服务于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人群的抵押担保体系,资产担保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仍然比较缺乏;此外,普惠金融的客户风险抵御能力偏弱,恶意逃债的现象出现概率很大,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3 優化贵州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情况,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道路体系。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布局金融服务网点成本过高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溢出效应。三是降低小微企业进行信贷的成本投入,可以采用批发资金转贷的形式,进行银行间的合作机制,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
将普惠金融推动相关指标纳入金融生态环境测评和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例如税收、工商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实现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政策倾斜。对乡镇信用体系进行档案化,并定期对信用体系进行审核并公示审核结构。
3.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下沉农村
为解决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积极贯彻金融机构支农减税、免税政策。二是实施差异化、梯次性的财政政策。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地区程度越深的给予越大程度的优惠政策。三是建立政策性风险分担基金。可从地方财政中拨出部分资金建立政策性风险分担基金,降低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业务的风险。
3.3 建立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普惠金融工作应大力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多层次建立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层次是引导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为那些普惠金融底层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再担保、再保险以及批发资金服务,巩固普惠金融的资金来源。
第二层次是积极利用大型商业银行。利用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业务经验丰富,为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等上规模的农村经济体提供金融服务,具体可采取打包贷款、联合贷款等形式。
第三层次是由城商行、农信社(农商行、农合社)、邮储行等普惠金融中坚力量构成。它们是最具有人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的金融机构,也是最适合服务农村经济体的,应该向农村下沉,积极挖掘农村金融市场这片“蓝海”的宝藏。
第四层次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移动金融服务提供的可能性,解决了在农村设置物理网点成本高与地域限制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村互联普及,便利农户的生活和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04).
[2] 吴晓灵.普惠金融的根基[J].中国金融,2015(19).
[3] 田洋.贵州省首支“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成功发行[N].贵州日报,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