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德育创新机制探索

2018-05-14 17:05全永波朱文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德育

全永波 朱文东

[摘要]海洋管理人才培养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当前的人才培养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教学、技能的掌握,缺乏对责任、精神和情怀的教育,没有认识到德育在海洋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本功能,尚未构建基于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德育机制,因此,需要明确海洋管理人才的德育目标,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构建平台和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海洋管理;人才机制;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海洋管理人才培养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并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随着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海洋人才的科学化、系统化培养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海洋管理人才培养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根本任务是人才的素质培育,需要海洋管理人才具有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热爱海洋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管控海洋的综合胜任力等,核心基础是人才的德育机制的构建。因此,在新的海洋发展时代,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德育机制创新探索成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

海洋管理人才是面对海洋领域从事管理和服务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海洋管理人才的主要场所为高校。这些人才既要面对海洋这一特殊领域的工作场所,还应承担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战略使命,海洋工作的艰苦性、海洋领域的跨专业跨国际性均要求相关的人才素养有别于其他领域的要求,因此我国海洋管理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规定了高校德育的方向,是评估高校德育工作的尺度。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主要包括:

1.1    忠诚爱国的国家责任

海洋具有跨国界的特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了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多元化海洋管理区域的框架,可见海洋管理必然以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为基础。以我国为例,我国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国土有300万km2,但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专属经济区、领海被周边国家侵占或有争议。海洋管理人才在关于国家管辖海域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国家海洋利益的需要;在国际性的海洋管理与合作中,也应建立以国家海洋权利和利益为基础上的管理行为框架。海洋管理行为需要牵涉到国家间的交流,国家海洋主权的问题必然涉及其中,国家至上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感是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基础,只有国家海洋权益得以维护,海洋管理才有现实的可能。海洋管理的过程必然是人实施管理的过程,包括海洋立法、海洋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因此,海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确定的德育目标是忠诚爱国的国家责任与意识,确定以维护国家权益为己任。

1.2    热爱海洋的敬业精神

海洋事业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复杂的背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而海洋从业人员在职责分工上除了技术领域分工有明确差别外,海洋管理领域的分工没有特别差异。一般而言,海洋技术人员同时也在从事海洋管理工作,因此海洋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兼具专业性的事业。但海洋领域的工作需要忍受与家人分别及枯燥的业余生活,必然使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成为人才从业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要求。海洋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为事业献身的职业精神,确立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具體而言,海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形成一种充满热情、积极肯干的职业精神,构建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职业训练体系。多年以来,由于客观环境而导致海洋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致使海洋管理人才集聚性差,甚至出现一线管理人才的流失,这直接影响到国家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1.3    国际视野与合作意识

海洋管理领域的合作有其现实的必要性。海洋作为跨国界的载体,由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海洋诉求的不同以及历史等问题,暂时无法全面解决国际上的跨国海洋纠纷,合作治理成为当前海洋管理的主流方式。2017年9月,中国与小岛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合作提出要“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平衡互信。构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这也成为我国海洋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

海洋管理的国际化是海洋发展过程中冲破国界,化解纠纷、寻求跨区域合作的趋势。国际化海洋管理人才培养作为涉海高校培养管理人才的基本目标追求,国际化的基本价值观蕴含着较高的道德人格要求,冲击着传统的爱国情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国际化的推进将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海洋合作的国际化趋势必然要求培养的高校海洋管理人才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的提高。另外,海洋管理行业的艰苦性要求团队合作精神。尤其在非海岸区域的海洋管理、海洋执法或海洋维权,往往呈现出时间长、条件差、心理压力大、多重风险并存的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就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因素。

2    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德育创新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与实施,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直接面对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涉海类高校积极探索办学理念和特色学科建设,全面推进了创新型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但因行业特点等因素致使人才培养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培养标准不高、视野狭窄

国家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性问题是人才的支撑,重点在于人才的素质培育。创新海洋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海洋管理人才具有的一般素质包括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热爱海洋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管控海洋的综合胜任力,其特殊素质主要包括应具备涉海复合型知识,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化相适应的技能。而当前我国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高校直接开设与海洋管理有关的各类复合型管理人才。我国现有的涉海高校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以及大连海事大学等几所海洋海事高校,而目前通过直接开设海洋管理专业来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高校仅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多数高校开设的涉海类管理专业,但其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复合型、国际化和创新意识体现不足,难以完成符合国家要求的海洋管理人才标准和素质型人才培养需要。

2.2    人才培养过程关注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学习能力、思考

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前文述及,海洋管理人才与海洋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时候存在着交叉性,因此,海洋管理人才的德育机制建立不单是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的,专业培养的有效性可以促使激发投身海洋事业的奉献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就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涉海高校而言,海洋专业教育时间较长,而管理教育刚刚起步,因此,海洋德育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海洋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不少高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学科化倾向严重。课程教育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弱化,培养过程中的德育体系构建基本没能有效体现,总体而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师资配置和管理上。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匮乏,大部分专业没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另一方面,教育理念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部分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各高校目前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海洋管理相关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衔接和协同,不能培养具有海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德育创新型人才。

2.3    政府和社会各层的支持和关注不够。

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责任,政府和社会各层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应形成海洋管理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而我国政府目前在政策制定、教育资源分配、财政支持上还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社会各界对高校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支持不够,海洋管理专业与涉海企业没有实现有效合作和对接,学生缺少实习实践的机会,科研成果无法转换等,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致使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视野不够,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不足。

3    海洋管理人才培养德育创新机制构建

3.1    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是德育创新的基础

海洋管理人才的重点领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德育机制创新。海洋管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 明确其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通过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和归属, 将其人生发展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涉海的专业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认同感的系统教育,以能成为中国人而自豪。通过海洋作为载体,形成中国在海洋领域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的共性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有信念、有胸怀,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

海洋实践是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海洋管理的德育机制建构必须配置相应的实践过程,在涉海类高校中需要与其它专业、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政府应该意识到海洋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要认识海洋、研究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达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更新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应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看到德育教育创新对培养海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政府主动支持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社会各层应该有海洋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意识,未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多指向了海洋,主动支持和投身于海洋事业建设,为我国的海洋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3.2     完善海洋管理人才德育机制的校内平台和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为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当前,多数高校已经逐渐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明确各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在涉海类高校培养海洋管理人才可以结合教育部的政策精神,利用好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平台,融入专业元素,抓紧形成相应的德育育人机制。同时,在已有的创新创业部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体系化的德育训练机制。

加快海洋管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海洋管理人才平台的重要抓手。基于德育创新以海洋实践为载体,那么構建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海洋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师资队伍水平要求更高。海洋管理涉及到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航海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海洋相关专业,因此,需要建设一支跨学科、创新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德育师资队伍,以满足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海洋管理领域,德育创新机制的实现,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和创新教育师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德育的教育,尤其在海洋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多元化的师资在海洋管理德育机制构建上是必然的。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学历、有科研背景的杰出人才的同时,聘请各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拓展学校科学研究的领域。对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去国内外高校培训、进修的机会,尽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教师投入海洋管理实践和挂职机制,以教师团队为基础,将德育意识提升融入具体管理实践,高校应出台相应政策形成海洋管理教师的“科研能力+德育意识+实践水平”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3.3    创新海洋管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实现海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由于海洋事业所涉及领域的多元性、学科交叉渗透和集成综合的特点,要求海洋管理领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高校为例,需要改革僵化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需要深化学分制、辅修制以及合作办学等方式,构建海洋管理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平台,形成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惯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能力训练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使海洋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另外,要提高海洋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形成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国内外交流、研究式培养等机制,以选送学生出国留学、互换学生,项目式吸收海洋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研究能力,拓展国际化和多视野的育人机制,为高素质海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创新海洋管理人才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就是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对海洋管理而言,海洋区域条件艰苦,又要面临孤独等精神煎熬,在这一特殊领域的管理工作必然需要成员的团队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就海洋管理人才培养而言,欧美国家在团体合作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中积累了较多成果。如美国和英国的团体辅导机制,该机制重视成员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对海洋管理领域而言,团队的合作是战胜孤独、困难和自然挑战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应通过创造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以及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主动变化与成长。欧美国家较多地通过“朋辈互助”即朋辈咨询、朋辈调解和朋辈伴读等方式,帮助成员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些项目训练能促使受训练者充分认识到争取和谐发展环境的重要。

3.4    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海洋管理德育教育环境

人才的良性发展需要大环境的良好运行,培养海洋管理人才也離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高校为例,高校要立足地方,与地方涉海企业、政府机构的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到企业中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科研能力。对高校内部而言,需要完善涉海创新创业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如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竞赛的支持等。在创新中完善海洋管理人才的综合教育环境,并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

全面、开放、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 海洋管理的德育机制培养也应该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海洋管理的德育教育环境。全社会德育支持体系应由学校、涉海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并吸收NGO组成定期合作、研究和实践制度,制订海洋管理人才发展准则,营造层层道德渗透环境,既有效延伸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又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形成“要素合力”机制,对提升涉海专业和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 张科.新时期海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J].创新科技,2017(01):53-55.

[3] 全永波.基于能力导向的海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64-66.

[4] 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06):91-93.

[5] 徐佳.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5):115.

[6] 苏勇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42-45.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