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雪 张帅
[摘 要]文章概述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景观系统向周边绿地板块的融合与延展,形成公园板块、广场空间、道路绿化、滨湖绿廊等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绿色网络系统。“网状”的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渗透与连接的方式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提升,突出生态持续的滨湖新区崭新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景观系统、城市板块、滨水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1 项目背景分析
1.1 总体规划格局
合肥滨湖新区的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带有现代功能主义倾向, 追求慢行优先,以车行为导向,表现为大马路、大街坊、大绿化、大建筑。
这种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组织交通及生态系统、集约用地、快速展示新城形象。缺点是缺乏人性尺度、缺乏城市活力、缺乏社区感。综合利弊关系,连续以人为本的绿色城市景观系统,可以串联城市板块,有效地激活城市活力。
1.2 旅游资源分析
环巢湖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基地地处老城区以南,南邻巢湖,东依施口风景区,多支水系与巢湖贯通,形成自然地生态绿廊、鱼塘、农田與万亩杨林等景观板块。城市中心充分利用岸线内聚发展游艇社区、特色滨湖商业街、风情活力水岸等,以城市为背景打造现代新型滨水城市。
2 基地分析与资源研究
2.1 现状用地分析
滨湖新区目前处于初中期开发阶段,主要包括耕地、林地、水域、村庄等,以及少量的城市和工业用地。基地以平原及低矮山地、丘陵地为主,基地东南部有丰富的杨林资源。基地水资源丰富,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汇入巢湖,水域滩涂沿河流布局,水产业基础条件良好。村庄主要沿村镇道路布置,布局分散,无明显肌理感,保留价值较低。现状城市及工业用地较少,采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2.2 景观资源分析
基地现状岸线功能简单,基地西侧至北涝圩,东侧紧邻万亩杨林,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地第一段和第二段紧挨万亩杨林堤岸,景观条件较好,适合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创造相对较小空间尺度营造。基地第三段,岸线较长且缺少变化,北邻商业、文化区,适合考虑大量亲水性活动,此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最具滨湖开发潜力的区域。基地第四段,紧挨北涝圩,有少量居住用地,基地生态资源优越,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缺乏适量的设计和营造。水域空间与北岸景观是影响堤岸景观的重要因素。基地水域空间视野开阔,尺度较大,属于外向型空间。
2.3 现状周边道路分析
现状道路系统尚未形成,道路框架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现代功能主义的道路框架模式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城市道路通过多条道路与周边城区相连接,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
3 总体设计
3.1 设计策略
总体规划愿景为引水入城 、城湖共荣、打造现代新型滨水城市。滨湖新区将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板块,集文化休闲、商业娱乐、滨水居住、旅游观光于一体。规划采用“连湖连港、水绕城邦”为总体设计策略。城市与湖分为孕育城市水岸氛围三段:聆听自然(田园水岸)、城市乐章(活力水岸)、畅想生活(风情水岸)。 城市与河分为滋养城市氛围两个廊道:社区休闲廊道、城市观光廊道。绿色生态网络系统的连接,林地资源和水域资源利用。慢行系统通过不同空间组合、道路串联各个活动空间,形成连续便捷的交通步行系统。
3.2 景观优势与雨洪管理
滨湖新区基地内外景观资源丰富,有利于滨湖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水系网络丰富,几条水系与巢湖相连。鱼塘沿河岸星罗密布,景观条件较好。
现有林地以杨树林为主,作为防护林带的同时,也是很好的自然景观资源。方案具有四个主要特色: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完善的绿色网络系统、可达的公共开放空间、林地及水资源的利用。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引导地表水流自城区汇集到泻湖中,经泻湖沉淀及处理后注入巢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控制水体状况。
3.3 分区设计
滨湖新区景观系统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分区。梦想之源:该段水岸为城区与巢湖的中轴前方,使城市延长到水岸边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资源优厚。湿地观光:该段水岸景观结合周边的农田区域为主,最大限度地将滨湖水岸、田园、湿地等景观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游艇码头:该段水岸景观拥有丰富的林地、水系、自然港湾、滩涂、果园农田资源,景观条件优越,适宜开发养生、休闲、度假等项目。文化中轴:城市文化中轴是滨湖新区的城市名片,是记载历史、承传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合肥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4 结语
以独特的滨水资源及城市绿色廊道作为生态基地,以有机聚合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新城发展之路。一种功能复合与多元的城市景观系统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城市景观系统的完善来提升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一个更具空间活力和生态宜居的新一代滨水城市。滨湖新区将成为合肥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融合的典范,将成为奏响巢湖北岸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3.
[2] 徐英.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