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佳
[摘 要]本文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方法,随机将贵州某初中10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被试,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呈现负性和中性的关于湖南教师被学生杀害案此突发性危机事件的事件描述,然后测量他们的安全感,最后比较两组安全感差异性,看负性的事件描述是否更能激发被试的不安全感,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不安全感均值确实比对照组被试不安全感均值低但可能由于被试量的原因差异不太显著。
[关键词]突发性危机事件;不安全感;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會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突发期,其鲜明的特点是: 社会化与社会问题并生、安全性与安全问题同行、社会进步与社会风险共存,一些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频发。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我国目前仍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
突发性危机事件主要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行为准则构架和基本价值产生严重威胁,并在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其包括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等各方面,为国家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然而,其不光直接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对国民的心理也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表现为社会恐慌、人际不信任等一系列不安全心理。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公众安全感是评价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治安秩序好坏是以犯罪数量的增减变化这一客观指标为唯一标准进行评价的,20世纪80年代末,公众安全感这作为评价治安秩序的重要指标,逐步为我国所接受和采用(廖志恒,2006)。“安全感”就是个体对“安全”的感知和判断,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个体客观主观化的过程,即对“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客观属性的感知和判断。“安全感”受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客观属性是否安全;其次是个体对这种客观属性的认知(汪海彬,2010)。本文研究的不安全感是和安全感(广义的安全感,因为使用的安全感问卷中除了社会治安还有涉及自然灾害、家庭、人际等安全感)相对应的,是正常人的不安全感,并不和神经症相联系。
突发性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突发危机事件最直接的渠道,以怎样的措辞描述突发危机事件往往传达给公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触发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所以,化解因利益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减轻因新闻文字描述各种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问题,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判断能力、思想还未成熟阶段的安全感问题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危机事件频发,11月底湖南教师被学生杀害案件就是其中一例,本研究以此例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文字描述是否激发青少年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
新闻媒体到底是简单、模糊地描述突发性危机事件能减轻青少年因情绪启动而引发的不安全感,还是较为具体清晰地描述事件更能降低青少年因未知带来的不安全感?研究突发性危机事件爆发后不同文字描述是否激发青少年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若探讨出哪种性质的文字描述更能规避激发青少年不安全感,那对网络、报纸等新闻传播媒体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也为政府和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一定程度降低青少年因突发性危机事件产生的不安全感提供借鉴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选某初中在校100名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13±0.55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健康状况良好,智力正常,实验之前将有心理疾病史、其他病患史的被试剔除。使用丛中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进行被试的初步筛选,将安全感异于常指者剔除。
被试随机被分为对照组(a组)接受中性事件描述;实验组(A组)接受负性事件描述,两组接受同样的事件刺激图片后接受不同事件描述,然后接受同样的《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量表,最后以两组此问卷测量的分数进行数据分析。
1.2 研究设计及假设
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
自变量:事件的描述方式
对照组(a组)接受中性事件描述、实验组(A组)接受负性事件描述
因变量:安全感即两组被试在《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中测得的分数
假设:突发事件下负性事件描述比中性事件描述更能激起青少年不安全感
1.3 工具
50份a组实验材料:
(1) 《安全感量表》(2)湖南教师被杀案视频+中性事件描述(3)《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
50份A组实验材料:
(1) 《安全感量表》(2)湖南教师被杀案视频+负性事件描述(3)《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
具体材料内容: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丛中等人编制,含16个项目,分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与确定控制感),每因子下各8个子项目。该量表以人际信任、社交回避和苦恼、自我接纳、个人评价以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感量表(S-1)共五个量表为效标进行相关检验,相关系数在0.23-0.68之间并均有显著相关,说明其量表的内容效度值得信任。
《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由汪海彬在《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的编制和应用》中编制,共有22个题项,分6个因子,即社会稳定、家庭安全、公共安全、社区安全、职业安全与身体安全,所有题项均采用5级计分。但因考虑到被试为学生(无职业者),因此剔除了该量表中的职业安全因子的所有题项,最终保留5个因子共18个项目作为测量题项。
事件描述是针对最近湖南教师被杀案事件的简要概述,概述内容分为中性与负性两类。
A组负性描述:2017年11月12日下午,湖南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办公室内,16岁的罗军刺杀老师后右手拿着弹簧刀、校服已被血迹沾染地回到教室,告诉鲍方女儿“我把你爸爸给杀了”。说完这句话,拿着刀再次返回鲍方的办公室,刺了鲍方头部、脸部和背部,最终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被刺26刀后不治身亡。
a组中性描述:2017年11月12日下午,湖南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被学生刺26刀,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
事件描述语经由10名自选被试前测后均表示有较高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接受中性事件描述被试情绪表现较为平淡稳定,负性事件描述被试体验到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
2 结果
數据分析:SPSS 25.0
100份量表共计回收量表73份,回收率73%,筛选无完整量表一份(a49号),由箱图分析剔除《安全感量表》下因子人际安全感 A31号与a45号、因子确定控制感A13号、总量表中A10、A13、A26、A31号极端得分被试;剔除《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下因子家庭安全感a35号、因子公共安全感A23号及居民总安全感量表中a59号极端得分被试,最终得到有效可进行分析的问卷共计64份。
皮尔逊相关矩阵显示,《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中各个因子与总量表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值在0.382-0.779间。表明我们所测的安全感问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所测的这几个方面安全感能构成青少年总安全感。
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显示,中性情绪启动A组与负性情绪启动a组在《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中各个因子上与总量表上的得分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数据表明不同的情绪启动被试在量表《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中得分无显著差异。但单从均值上来看,接受负性事件描述刺激的实验组A与接受中性事件描述的对照组a相比,除了在身体安全这一维度外,其他安全感A组均比a组均值低,安全感低。按结果来看,也许是样本量太小,负性刺激对激发不安全感的作用并不显著,但还是相比中性刺激有一定影响。
将安全感量表的总得分按被试人数的前后27%分为低分组与高分组,同样实验后安全感也分为低分组与高分组,p值=0.058,由表数据看出实验后安全感得分与被试原心理安全感有较大关联,实验后安全感低分组均来自原心理安全感的中间组和低分组,没有来自原心理安全高分组的,这也反向地说明了我们的实验事件描述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情绪、不安全感的启动作用,原本安全感强的人实验后依然安全感强。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施测前还是要前测筛选,将两组被试原本的心理安全感进行匹配。
3 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接受负性事件描述刺激的实验组与接受中性事件描述的对照组相比,安全感均值低,说明简明/中性态度,不加详细价值判断或情绪色彩的危机事件描述方式一定程度诱发的青少年不安全感较小。
当然差异显著性方面的问题也引发我们从实验设计到实验结束数据分析的流程反思:
首先,《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与我们选取的被试(初中生)的不匹配性,青少年不等同于城市居民,问卷与施策对象契合度不高,应该寻找或者编制青少年安全感问卷。
其次,事件描述引起被试的不安全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前后测检验,实验所测得的数据不能说明安全感的变化与否是否与描述方式引起的情绪启动有关。应该在指导语引起情绪启动之前对被试进行《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的前测,先测查工具。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2006(10).
[2] 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06).
[3] 廖志恒.公众安全感的治安评价价值[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