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布朗山乡扶贫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李缘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山乡布朗民族

李缘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历史已久。布朗山布朗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从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布朗山布朗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理位置、人口民族、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等现实条件,剖析布朗山贫困的历史、观念、教育、市场等制约因素,分析布朗族布朗山乡民族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贫困治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布朗族;贫困治理;社会政策;扶贫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1    布朗山乡贫困基本情况

1.1    布朗山乡基本情况

1.1.1    地理位置及人口概况。布朗山布朗族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以布朗族命名的民族乡,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东南部,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126km,离县城勐海县约81km,从县城到布朗山乡需经过一段原始森林。布朗山乡土地面积为1016.34km2,约占勐海县土地面积的1/5。布朗山乡是勐海县边境乡镇之一,全乡居住着12754布朗族人。布朗山以布朗族为主体,由哈尼、拉祜、汉等民族组成的边境地区特困乡。

1.1.2    农业生产及自然资源。布朗山还存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农业产品以茶叶、粮食为主,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村委会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橡胶,但开割率极低,农民收入仍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布朗山乡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由于土地、森林、生物资源多而矿产资源较少,加上远离行政中心,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布朗山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为主。

1.2    布朗山鄉贫困状况

2015年,布朗山乡农业生产总值1105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6434元。7个村委会中仅有1个村委会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300元贫困线。据全国贫困村贫困指数统计,勐昂村绝对系数为2.99,相对系数0.6,贫困指数1.67,仅这个布朗山乡的村寨贫困指数,就能说明,布朗山乡深度贫困人口占到全乡总人口的近一半,是贫困高发地区。

1.3    致贫因素

1.3.1    教育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随着人口迁徙加快,布朗族开始向省外流动。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布朗族人口达119639人,其中男61320人,女58409人。6岁以上人口为108074人,未上过学15420人,上过小学63324人,上过初中20384人,上过高中5084人,上过大学专科2289人,上过大学本科的1528人,上过研究生46人。布朗山乡贫困农户劳动力文化程度统计显示,贫困农户共有劳动力6867人,其中文盲有980人,上过小学有5314人,上过初中420人,中专11人,高中26人,大专有13人,布朗山乡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91.7%。可见,贫困发生与接受教育年限长短有关联。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布朗山布朗族各村寨居住较为分散,知识基础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加上传统缅寺教育层在布朗族心中占有一定地位,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国民教育之间冲突显现。布朗山布朗族大多数是文盲,综合素质普遍低下。

近几年来, 布朗山乡的基础教育状况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有:

(1)学校位置分散, 办学规模小。教学点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 教学设施简陋落后, 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用具。

(2)家庭负担沉重,难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3)大部分群众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4)受宗教习俗的影响, 把宗教费用看的比基本义务教育重要。

(5)语言障碍,由于大部分还只会说布朗语所以对汉语式教学产生厌烦。

(6)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1.3.2    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历史、宗教、文化等影响因素,加上远离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布朗山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的地方,是处于落后阶段的。近十余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山乡贫困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人口较少民族山区综合开发试点,中低产田改造、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等,有效改善了布朗山各村委会、村小组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民族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尽管如此,布朗山乡的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1)人畜饮水基础薄弱。布朗山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由于人畜饮水设施薄弱,加上基础建设的不完善,一旦干旱季节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乡52个村小组中有31个村小组急需人畜饮水工程设施建设或加固。

(2)道路交通基础薄弱。布朗山至今仍出行难、用电难,仍有10余村自然村尚未实现通自来水、通电话、通电、通公路,全乡7个村都建立了村卫生室,但存在缺医少药问题,基层卫生力量薄弱,卫生设施少而简陋, 卫生知识普及难度大。一些村民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较差, 对预防疾病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识。

(3)观念陈旧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布朗族从古至今都生活在狭小的范围内,与其他少数民族交流甚少。在布朗山偏僻的村寨中,布朗族习惯于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依赖心理, 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比较落后, 通水、通电、通路打破了这里古老的生活方式, 面对周围环境的大大改变, 他们不知所措, 难以适应又不愿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宁愿固守传统,这是属于典型的素质型贫困。

(4)产业结构单一。布朗山农作物以种植水稻、旱稻为主, 兼种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甘蔗等。因此, 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稻谷、茶、家畜为主, 其中, 稻谷、茶叶等收入约占村民家庭总收入的60%。养殖业是布朗山村民另一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 牲畜家禽主要有黄牛、水牛、猪、毛驴、鸡等, 其收入约占村民家庭经营收入的30%。总而言之,布朗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结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5)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长期以来,布朗山缺乏各种农产品交易的乡镇农贸市场。在布朗山开店的大多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多数缺乏市场意识,也缺乏开店的资金。老百姓不外出做买卖,主要是语言障碍,担心被商人欺骗。布朗族村民市场意识薄弱是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

2    布朗山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贫困治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我国在布朗山乡实施的政策体现中央对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关爱,在资金筹借方面,有的是国家财政全额拨付,有的是省、州、县各级政府配套相关份额的扶贫资金,这种扶贫资金筹借方式充分发挥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也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布朗山乡扶贫项目涉及政府层级多,部门广发,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相关部门协调不够、难以配合等问题,影响项目整体效益发挥,致使受助对象对政府的扶持项目产生不信任心理。

2.2    扶贫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布朗族以家庭和家族为主的传统福利应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来拉动,然而,近年来,政府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布朗族文化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布朗族民族文化急需进一步发展提升巩固家庭和家族的传统福利。

2.3    劳动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由于布朗山市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社会福利的市场化仅能依托布朗族贫困群体通过教育、技能培训等提高综合素质来实现,布朗族人民综合文化素质低、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实现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布朗山的劳动力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贫困家庭和个人提供市场福利。

2.4    人文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布朗山乡经济社会处于后发阶段,人口较少民族布朗、直过民族布朗族为主体的布朗山乡,市场意识薄弱、市场份额狭小,市场福利主要通过就业来实现职业福利。通过劳动力就业、农产品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提高布朗族的组织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茶业为主的加工企业,不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

3    布朗山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3.1    着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布朗族的人口素质

3.1.1    提高布朗族对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让广大布朗族群众充分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只有提高了文化水平,才能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回报家乡,也只有积极的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才能提高文化素质水平,才能提升自己使自己更优秀,才能对布朗山乡做出贡献。

3.1.2    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布朗山的师资落后也是导致教育落后的一大原因,因此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教师的授课方式,优秀的师资才能提高学生的受教育度。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1    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布朗山乡的公路建设不完善,道路蜿蜒其凹凸不平,导致外人与当地人很难沟通交流,外部新信息难以进来,公路建设不尽快完成,布朗山乡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布朗山进行扶贫工作的阻碍之一。

3.2.2    加强医疗保障。布朗山就医难,缺医少药的现象一直存在,村民生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应该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增加医护人员的职位,要保证医生能随时待命,药品能时刻充足。

3.3    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布朗山应该结合国家、政府政策,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3.3.1    着重发展旅游业。布朗山由于地理的位置,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很豐富,这是他们的优势,在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开展生态旅游和民族风俗旅游,吸引国内外来游客和投资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民族民俗旅游。布朗族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穿着、音乐、生活习俗都吸引着很多游客,具有民族风情的民俗旅游会给外来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2)佛寺旅游。布朗族几乎是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以每个村寨都有佛寺,这些佛寺院有的是政府捐赠建造的,有的是由当地居民筹集资金建造的,布朗山乡有37座佛寺、12座佛塔,其中,老曼峨佛寺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寺院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布朗族风格,是至今保存较为古老的寺庙。佛寺可以算是布朗族民间建筑艺术的缩影,佛寺周围环境优美,森林密布,古树参天,平添了一份神秘、庄严和神圣的色彩,游客在布朗山可以体会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参观一些有特色的佛寺。

(3)跨境旅游。布朗山地属交界,邻近缅甸,可以开展通过西双版纳的景洪经布朗山(西双版纳州旅游西线)、打洛镇到老挝的跨境旅游。

(4)茶道旅游。勐海县在加大对古茶树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发建设古茶山文化旅游圈,其中包括连片面积较大的古茶山和古老的种茶、制茶民族文化的联合展示,拟通过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古茶树资源的保护。让游客体会茶文化的起源,如何种茶、采茶、制茶等环节,真正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3.2    政府支持创业,丰富产业结构。布朗族至今沿用着刀耕火种的方式,加上守旧观念,导致布朗山的产业结构非常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应该支持、鼓励创业,给予一定力度的扶持,使产业结构丰富起来,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

(1)培育主导产业。布朗山的茶叶闻名国内外,无论从茶的质量还是产量来说,都是可以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大部分村民以茶叶收入为生,政府应该给予村民福利政策,鼓励种茶、养茶,从而把茶产业作为布朗山的主导产业。

(2)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布朗山的农业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公共投资,为布朗山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辉霞,全泽源.云南旅游开发的扶贫优势分析[J].生态经济,2003(10).

[2] 张晓琼.人口较少民族实施分类发展指导政策研究—以云南布朗族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 张慧,龙蔚,路遥.边境少小民族聚居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布朗山布朗乡为例[J].经济师,2014(12).

[4] 赵瑛.布朗族脱贫致富的思考—以勐海县布朗山乡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5] 张志远.多民族聚居地区贫困治理的社会政策视角—以布朗山布朗族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 吴海鹰,马夫.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与扶贫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5(1).

[7]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8] 杨毓骧.布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山乡布朗民族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山乡种花女
山乡一瞥
山乡新农民
MINORITY REPORT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