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准扶贫 抓好脱贫攻坚

2018-05-14 12:19张春
山西农经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同市调查精准扶贫

张春

摘 要:文章通过对大同市扶贫工作的调查,切实了解掌握县区脱贫攻坚现状、经验做法、存在的难点问题、扶贫政策落实执行情况,提出对扶贫工作的见解。

关键词:大同市;精准扶贫;成效经验;调查;对策;思考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2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1 贫困现状

大同市是山西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四个市之一,所辖阳高、天镇、浑源、灵丘、广灵、大同县6个贫困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全市共识别出745个贫困村、12.32万贫困户、31.1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8.36%。到2016年底,全市还有510个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6%,贫困人口20.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9%,但是仍然在全省排第二。从贫困户统计数据看:全市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38%;缺资金占17.6%;缺技术占10.96%;缺劳力占7.61%;因残致贫占5.93%;因学致贫占5.49%;缺土地占5.39%;因灾致贫占3.91%;其它占5.11%。大同市的天镇、广灵两县还是全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中的两个,仅这两个县就有203个贫困村、3.9万贫困户、7.65万贫困人口。

从各贫困县的现状和客观因素来看,大同市贫困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贫困程度深。大同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92.4%分布在6个山区连片特困县。这些地方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山高坡陡、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发。二是收入低而不稳。贫困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和农牧业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务工收入比较低。而农牧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影响比较大,收入低而不稳,增收困难。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域经济规模小,底子薄,普遍处于靠财政吃饭的状况,对扶贫的投入能力极其有限。2016年,广灵和天镇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8 000多万元。四是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有10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住房安全问题;2 000多km县乡公路急需改造;2.35万贫困户存在饮水困难。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低。乡村两级教育、卫生资源不足,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贫困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空心化”现象严重。六是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农民普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脱贫的意愿和行动。

2 主要成效

大同市脱贫攻坚工作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坚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一是抓龙头、创特色,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在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开展畜牧、蔬菜、中药材、杂粮、杏果、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七大特色产业扶贫行动,依靠特色产业脱贫共2.82万人。各县(区)在特色产业扶贫实践中,培养选树了一大批利益联结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典型。在光伏扶贫方面,积极探索“公司+电站+贫困村+贫困户”运营方式,共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3座、总规模52.1MW,惠及321个贫困村,使7 220户贫困户脱贫。在农村电商扶贫方面,今年全市在贫困村建设121个电商村,解决了贫困地区买货难、卖货难的难题,实现了“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在旅游扶贫方面,全市确定了56个旅游扶贫村,已开展了乡村旅游71家,打造出灵丘县城头会、车河、上下北泉乡村游和阳高县长城乡杏花节等一批旅游脱贫典型。省下达任务建设4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已建设完成。在企业产业对接方面,省下达任务为220个村、8 000户。截至目前已对接321个村、8 700多户。

二是抓规划、严管理,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力求科学布局、群众满意,解决好整村搬迁的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大同市2016年计划的77个集中安置点工程已竣工77个,入住3 616户、8 191人。2017年101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开工,竣工93个,涉及人口29 366人,已完成投资11.23亿元,完成率93.16%。安置点以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类型和县城、乡镇及中心村三种集中形式进行选址,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一体”扶贫产业园,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三是抓联动、促双赢,努力破解生态脱贫难题。针对大同市贫困县山多坡多的实际,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1、组建造林合作社。全市6个贫困县已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63家,合作社人数达到7 557人,贫困人口占到80%以上。在6个贫困县安排1.3万hm2、总投资1.08億元的造林任务,全部由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担完成,能够解决4 675人的就业问题,吸纳3 798名贫困人口参与造林工作,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劳务收入1.13万元,带动脱贫1.14万人。2、壮大林业发展。实施市级脱贫攻坚林业产业示范项目,主要是发展中药材、林下养殖等,打造676hm2经济林产业示范园,完成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2 000hm2。3、推进退耕还林。在大量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提前将686hm2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分解到5个贫困县,把210万补助资金发放到贫困农民手中。聘用1 7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收入达到6 000元。

四是抓培训、创品牌,着力打通就业扶贫路径。1、培训发力,提升技能。利用职教、技校等平台,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以现代种养殖、电工、缝纫、厨师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村贫困劳动人口10 477人,占年度任务的116.7%。2、打造品牌,输出劳务。立足于开拓省内、外两个市场,创建了天镇保姆、“浑州搓澡工”、大同技工、“灵丘阿姨帮”等知名劳务品牌,加大了向京、津、冀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力度。仅天镇一县就有4 300多名妇女在京津等地开展家政服务,人均收入3.5万元,总收入1.5亿元,超过了该县全年的财政收入。3、招聘搭桥,加强服务。2017年,大同市以“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为载体,实施人岗对接活动,共组织专场招聘会41场,免费服务贫困人口5 353人,跨地区组织劳务输出贫困人口

1 097人。4、创业带动,自主脱贫。鼓励支持农村贫困户自主创业,创业政策扶持,共提供小额创业担保贷款2 984.9万元。

五是抓长远、兜底线,全面保障贫困群体。坚持把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补齐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切实破解特殊群体致贫返贫等问题。1、加强政策兑现。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教育惠民政策,构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特别资助资金保障机制,投入近3 000万元,资助各类学生3.8万名,同时为8 112名特困地区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出台了《大同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对儿童白血病等24种重大疾病,确定了定点救治医院、限额标准,明确政策承担支付比例,推行“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全力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健康发展,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的问题。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人数5 641人,已下达资金146.56万元。2、实现“二线合一”。通过拉网式排查,将丧失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步建立了高龄补贴及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纳入低保范围6.6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6.01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由2 898元提高到

3 354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的有效衔接,低保线与贫困线“二线合一”。

六是抓难点、出硬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1、继续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新增资金、债券资金等重点向天镇、广灵两个深度贫困县倾斜。2、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新增指标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重点倾斜两个深度贫困县。3、提升社会保障力度。完善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对贫困人口形成医疗保障合力。4、“扶贫超市”项目优先向两个深度贫困县安排。5、严格落实“六个一帮扶”责任制,做到了每个深度贫困县有一名市领导帮扶,有一支农牧业技术团队进行服务指导,有一个经济强县(区)帮扶,有一家市属企业帮扶,有一个市三甲医院帮扶,有一个市重点中学帮扶。

3 典型经验

此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县(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些亮点和经验。如“天镇保姆”拓宽了天镇县劳务输出脱贫的路径;灵丘县的“四方联动”健康扶贫模式实现了既治病又脱贫的目标。

天镇县依托毗邻京、津优势,打造“天镇保姆”特色品牌,趟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坚持市场化运营、公司化运作、集团化办学,以“月嫂、管家、育婴师”为主攻方向,立足本县、面向省市招保姆,在保证劳务输出的同时赚取合理费用,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变为中介培训管理服务,将获取收益作为专项经费,打造“扶贫基金池”。目前已经与4家大型培训机构对接,努力打造“天镇保姆”升级版,目前有4 300多名妇女在京津等地开展家政服务,人均收入3.5万元,总收入1.5亿元。形成了“出去一个人、带富一个家”的脱贫模式。

为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的帮助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灵丘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县之一,探索实施了“四方联动”帮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综合试点改革,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既降低了贫困群众直接的医疗成本,又降低其获得帮扶资源的成本;既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又重视了疾病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四方联动”帮扶模式初步彰显出便民、迅捷、兜底的良好态势,得到保障对象的认可,为脱贫攻坚助力添劲,同时也为国家和省市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定依据。

4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大同市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特色产业扶贫中,做到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特色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也存在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特色产业规模小,结构较为单一,抗風险能力弱,覆盖面不广,带富能力不强,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等问题。其次在培训就业扶贫中,很多贫困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开展就业培训不能短期掌握上岗,周期较长。而且由于一些培训科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培训后不能有效转化为技能。第三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和激情不够高,存在依赖思想。

5 对策与思考

2017年,大同市还有20.4万贫困人口,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最大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扶贫对象聚力到户、增收时效有序到户、扶贫资金挂钩到户、考评验收明确到户。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本,精准帮扶,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避免扶农不扶贫。

二是加强精准培训。了解掌握他们的动态信息,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争议调处、应急维权、心理疏导和临时食宿救助等服务。

三是强化教育引导解决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针对部分群众文化偏低、知识匮乏、思路不活等“能力致贫”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分析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培养主动性,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进取性。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挖掘、培育、积累和投入,大幅度提高贫困子女教育水平,以良好教育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培育脱贫致富后备生力军,让贫困户有念头、有干头、有盼头。充分挖掘培养群众身边的致富能手、产业大户、创业标兵,通过劳务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式,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用好三个平台,助力脱贫攻坚。1、用好党建平台。大力开展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双促行动”,“三基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利用“两委”换届,选好带头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把最强的干部放在扶贫一线。2、用好宣传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思想发动、感情沟通,提高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热情。开办扶贫夜校,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道德素养和创业热情。通过评比扶贫能手、创业能手、种田能手,弘扬正能量,激发内生动力。3、用好大数据平台。利用大同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宣传扶贫政策,借鉴其好的经验做法对重点工作和项目实行科学管理。

五是建好三支队伍,强化脱贫领导。1、由市人大牵头组建脱贫攻坚联合智库,高起点聘请国家、省级涉农扶贫专家,定期组织研判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对脱贫攻坚一线人员进行辅导和培训。2、由市政协牵头组建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队,对照中央、省评估方法,定期对贫困县巡回评估,查找问题,发现不足,提出整改意见。3、由市纪委、监委牵头组建脱贫攻坚专项稽查队,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失职失责行为严肃问责。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大同市调查精准扶贫
张新油画作品选
橡皮博物馆
素描静物
采煤沉陷区上“收获阳光”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