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模式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徐英华王雪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武汉

徐英华 王雪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建设面积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早期城市规划设计的不足愈来愈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的发展通病。面对众多水资源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理念入手,结合武汉市面临的内涝问题,指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设意见和建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武汉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每到雨季,我国的武汉、深圳、广州等多座城市深陷内涝问题,暴雨成涝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过程中,下垫面的下渗能力不断降低、河流调蓄功能趋于弱化,暴雨过后,城市瞬间步入看海模式。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和管理难度,传统的摊大饼式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应孕而生,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

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积蓄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途径,提高对地表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的城市建设主要依靠道路、雨水管网等设施排放雨水,以快速消除雨水作为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增加了雨水管网和排水设施的压力,且大量污染物随雨水排入河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质量。与传统的排水理念相比,海绵城市更加注重雨水的自然存蓄、渗透和净化,是一种绿色的、有效的、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3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3.1    武汉面临的内涝形势

武汉市坐落于长江、汉江两江的交汇处,整体地势低平,每遇暴雨,三面来水全部汇集到武汉,导致河流湖泊水位猛涨,造成外洪内涝。武汉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暴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份,暴雨灾害较为频繁。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城”之称,市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本应具有良好的调蓄洪水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湖泊被填平,导致湖泊调蓄洪水、分流能力减弱,引起内河排水能力进一步削弱,加剧城市内涝危害。此外,随着武汉城市的快速发展,硬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致于每下暴雨,雨水难以快速下渗,主要通过雨水管网排走。目前,武汉市区排水系统主要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大区域,各地区排水设施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雨污水合流排泄、设施较为老化、官网覆盖率不高等问题。

3.2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其建设目的十分明确。贯彻海绵城市理念,保护原有海绵体,建设新海绵体,进一步凸显武汉滨江滨湖特色、散发城市魅力。据《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可知,武汉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2+N”模式。“2”是一旧一新两处规范示范区,即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N”就是室内所有的新建项目,必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武汉力促海绵城市多重体系的耦合。选取了众多老社区、公园和河流等项目开展研究,完成江湖生态体系、常规排水体系以及源头控制体系的耦合。与此同时,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体组织排水,优先选取社区、道路等的滞、渗、净、蓄能力,悉心呵护天然海绵体,大规模建造新的绿色海绵体。

4    海绵城市建设困境

目前国内大部分海绵城市建设仅处于设想规划阶段,在此阶段却碰到了种种难点。就武汉而言,其海绵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境。

4.1    基础资料缺失严重

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与气象条件、地质地貌、下垫面等因素密切相关,而我国目前尚未有完整的技术体系,缺少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運行维护等技术人员。此外,早期城市的总规或其他专项规划较少关注水资源利用问题,因此难以为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开发体系,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完善。

4.2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对于众多城市来说,现有的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在容量、体系和质量等各方面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相关政府部门未足够重视地下设施的建设,地上与地下设施建设速度明显不协调。根据国家颁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城市一般地区排水防涝设施的标准为3~5年(即抵御3~5年一遇的暴雨) ,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就可能引发较大的问题地区为为5~10年,特别重要地区为50年以上。然而,据相关调查,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小于1年,90%的重点区域低于规定的下限。显然,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

4.3    部分设施难以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有16项单项设施,其中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渗透路面三项设施最为关键,对降低综合径流系数起到主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三项设施的实施率较低,特别是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屋顶坡度较大,且设置了太阳能设施,难以布置绿色屋面,剩下公共建筑的屋面可以利用。此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包括老城区,老城区基本无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设施,改造难度较大。同时老城区一般人口密度大,道路狭窄,管网复杂,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工程复杂,且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5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率上升,加上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众多城市深陷内涝泥潭之中,对城市运转和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建设理念与水资源利用、排水防涝工作相结合,强调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合理地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味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的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全面系统地评价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针对建设时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修正,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得到最大程度地落实。

5.2    积极建设绿色下水道系统

我国众多城市的排水管网具有容量小、口径小的特点,排水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另外,我国特别重视污水的集中处理排放,而忽视了雨水排放不及时的问题。因此,我国应积极建设科学绿色的雨污水管网系统,扩大下水管网的宽度,保证下水管网的质量,提高管网系统排水的能力,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清理工作,保证下水道能够“用时有用”。

5.3    充分落实内涝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建設海绵城市要与内涝防治工作相结合,主要应从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两部分着手。一方面制定全市统一的排水系统标准,新建设地区应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另一方面是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和重建。老城改造应以问题为导向,从经济承载力、紧迫性、建设顺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全面评价海绵城市的建设,以避免城市盲目过度建设。

6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其中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生态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措施。虽然海绵城市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困难,可见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大机遇,也是大挑战。应对气候突变,增强城市的防洪防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方向、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治理城市内涝的重要作用。建设海绵城市是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特征的城市建设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

[2] 卢宁,王世和.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1).

[3] 车伍,赵扬,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4).

[4] 容艳媚.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

[5] 贺战锋,刘伟.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J].中州建设,2014(24).

[6] 徐振强.实施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5(1).

[7] 秦川.城市内涝研究与国外实践经验[J].创新科技与应用,2013(26).

[8] 项久华.湖北武汉市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3(1).

[9] 薛梅.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2(4).

[10] 蕊红.“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的新理念[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5(7).

[11] 张毅川,王江萍.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对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0).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